妃子怎麼選的(妃子怎麼選的好看)

biang 中華百科 675

本文目錄

  1. 古代皇帝是怎麼選妃子的
  2. 古代皇帝為什麼選妃子
  3. 古代皇帝的妃子是怎麼來的 皇帝又是怎麼選妃的

古代皇帝是怎麼選妃子的

漢唐代主要是從功臣勳戚家選,民間女子入選也有,但一般都是要麼皇帝自己偶然看上的(比如漢武帝的衛皇後、李夫人),要麼是由地方官員進獻(漢景帝王皇後),先入選作宮女,再由宮女升上來的也有。

宋代開始有大規模的選妃,可惜宋代的資料沒有查到 

明代的話,一般皇帝要選妃了,就下诏天下停止婚娶,然後從各地選取美女舉起京城,她們千裡迢迢而來,許多人沒有看到紫禁城到底兒是個啥樣子,在初選中就被淘汰出局。剩下的,每百人一批,按照年齡大小排隊,順序入宮,參加“精選”。肩負着重任的太監,遠看看,近瞧瞧,把那些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都扒拉出來,送回原籍。留下來的,再按年齡大小編組,進入“一審”。 

太監以極為挑剔的目光,審視着每一位姑娘,觀察她們的容貌,辨聽她們的嗓音,發、耳、額、眉、目、鼻、口、颔、肩、背、腿、腳、音,隻要有一處看着不順眼,聽着不順耳,當場“退貨”。 

“二審”時,太監拿着尺子,量姑娘的手、臂、腰、腿、腳,再令姑娘“活動活動”。凡是一處尺寸不符合要求、各部分“零件”不搭配,以及風度、儀态不佳者,一律打發回老家。 

“三審”由女官和年老宮女把關。姑娘單獨進入一間秘室,脫得一絲不挂,女官和宮女摸其乳,探其秘,聞其味,察其膚……合格者在宮中接受一個月左右的培訓。在她們熟悉宮中規矩,學習禮儀規範的過程中,負責培訓的女官,考察她們的智力、性格作風之優劣;當然,睡覺時咬牙放屁吧嗒嘴的,說夢話撒癔症的,絕對不能容留,将來驚了駕,那可不是鬧着玩的! 

“終審”一般由皇太後負責,有時皇上親自出馬。他們按擺在面前的桌子上的名單,逐一将精英傳進。姑娘立而不跪,回答一些有關姓名、家庭狀況、學問方面的問題。“考官”們審形辨音,從中篩選出一後一妃或數妃。其餘的,賜給親王、郡王、皇子、皇孫,或留在宮中當“女官”、宮女。明代内廷有“六個局”,由女官掌管,每局下設“四個司”,女官在百人以上;她們都是皇上後妃的“後備軍”。

古代皇帝為什麼選妃子

作為女人,都希望自己能嫁一個好老公,這個是誰也否定不了的事實,但好老公的标準卻是見仁見智的。投緣适合的也不一定很多,因此磨合在所難免。皇帝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權力和财富無人能及,能成為皇後和妃子,是許多女人的夢想。

我們普通人叫找老婆,皇帝叫選妃,皇帝是海選,皇帝選妃的标準和要求很多,因此說不是你想當皇後和妃子就可以的。這些标準和要求那是很苛刻的。就算是這樣,還是有很多達官貴族削尖腦袋,把自己的女兒送進皇宮,一旦得到皇帝的寵幸,家族也會跟着增光,能當上皇後,母儀天下,是很多女人的追求,假如有機會,我想99%的女人不會拒絕這個好事。

那皇帝選擇皇後和妃子到底有什麼樣的标準呢?

首先必須漂亮,漂亮就是外表美,各個時代對美的理解和評判也不相同,唐朝以胖為美,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豐滿,楊貴妃就是以豐滿著稱的。外表沒有吸引力,第一輪就會淘汰,天使般的面孔是首要條件,再者諸如頭發,要柔順爽滑,顔色要烏黑,黃毛肯定不行。牙要白,眼睛要有神,皓齒明眸。四環素牙肯定淘汰。手必須柔軟溫和,雞爪一樣也不行。其它要是有皇帝癖好的特征,那更好,比如有體香等。入宮的年齡基本上在13歲~16歲左右,太大了不行。

以上都是基本的外在條件,更重要的是出身和才能。雖說封建社會皇帝至高無上,但他也有無奈的時候,婚姻往往帶有政治色彩。大家熟悉的漢武帝和他的皇後陳阿嬌,就是政治婚姻。為了鞏固統治,皇帝在選擇妃子的時候,也需要考慮勢力集團的支持。因此說能成為皇後和妃子的女子,基本上都來自名門望族。當然曆史上也有例外。再者懂得風花雪月,有才情的女子,作為皇帝的妃子也比較容易上位,普通的女子還是洗洗睡吧。

入宮後,通過層層選拔,成了皇帝的女人,那也不要高興太早。皇帝的女人地位也分三六九等。皇後是後宮之主,除了皇帝和太後,地位無人可比,是後宮的一把手,同時也代表了皇權,重大場合時都有皇後的身影,皇後因此也被稱為國母,是皇權的一個标志,皇帝迎娶皇後,那是皇帝的大婚,非常隆重。

同皇後相比,其他的妃子那就差太多,迎娶規格低很多,隻能從皇宮的後門進去,皇後可以同皇帝一樣穿龍袍,其他妃子沒有這個權力。服飾、俸祿也有明顯的差距。關鍵是生的孩子也有區别,皇後生的叫嫡出,其他妃子生的叫庶出。嫡出的兒子一般來說才有機會繼承皇位,庶出的隻能眼巴巴的羨慕、嫉妒、恨,沒有辦法。

後宮争鬥也是相當激烈的,也有不少妃子通過自己的智慧,成為了皇後,如武則天。也有很多妃子争寵,最後落得悲慘的下場,如劉邦的戚夫人。在後宮裡,皇帝的女人數不勝數,得不到皇帝的喜愛,隻有獨守空房,幽怨而死,遇上不講道理和人性的皇帝,他死後還要妃子們殉葬。

啰啰嗦嗦這麼多,不知還有沒有哪個美女想做皇帝的妃子。





古代皇帝的妃子是怎麼來的 皇帝又是怎麼選妃的

古代皇權社會,為了保證皇室血脈延續,古代君王後宮通常嫔妃衆多,甚至有後宮佳麗三千人之說。那麼,古代君王的後妃都是如何而來,挑選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實際上,曆朝曆代的選妃過程各有不同,大緻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以下簡單介紹一二。

西漢以前:以聯姻和戰俘為主

按照《禮·昏儀》規定的,“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如果滿編人數後宮妃嫔人數将超過百人。然而,這個數字卻僅僅隻是編制人數而已,古代基本沒有帝王能夠達到滿編。

西漢以前,君王宮殿和生活區域普遍較小,宮廷制度也不像後世那般完善,因而君王後宮嫔妃的人數其實并不算多。從來源來講,這一時期君王的後宮嫔妃,主要由聯姻和戰俘組成。

1、聯姻。先秦時期,無論是管理相對粗犷的夏商兩朝,還是統治制度已經相對完善的周朝,其所采取的統治方式皆為部落聯盟形勢,即國君雖為天下共主,但其實際管理的地方卻相對有限,隻是其餘地區的方國或諸侯國奉其為共主而已。因此,為了維系自己的統治,拉近君王與方國、諸侯國之間的關系,政治聯姻在當時乃是極為普遍的現象,尤其是國君的王後,大多出自于方國和諸侯國宗室。

從現有記載來看,商朝商湯的兩位妻子分别出自于有莘氏和有妊氏,武丁的第一任王後則是井方方伯之女婦妌;周朝武王姬發的王後乃是齊太公姜尚之女,周宣王的王後是齊武公之女,周幽王的王後是申侯之女,周惠王的妻子陳妫是陳國公主。至于各個諸侯國之間,聯姻更是極為頻繁。

2、戰俘。夏商兩朝帶有明顯的奴隸制色彩,這種情形下,社會底層的奴隸主要便是由戰争中的戰俘所組成,其中一些女俘便被調出來進貢王宮,擔負起服侍君王的工作。周朝以後,雖然奴隸制開始逐步廢除,但由于長期的戰亂,仍然具有大量的戰俘。雖然這些女俘,大多隻是用來服侍君王,但卻有不少姿容出衆者得以成為君王妃嫔。

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妺喜、蘇妲己和褒姒,其中妺喜出身有施部落,夏桀攻打有施,有施兵敗求和獻出妺喜;蘇妲己出身蘇部落,因有蘇部落敗于商王朝,妲己被獻給了纣王;褒姒則原為褒國人,因褒國敗于周天子,這才被迫獻出褒姒。此類現象甚至在西漢初也有,典型的便是劉邦擊敗魏豹之後,将薄夫人納入後宮,還生下了漢文帝劉恒。

西漢至元代:立後相對謹慎,宮女也可逆襲

西漢以後,随着帝王宮殿規模擴大,漢武帝以後曆朝後宮女子人數迅速攀升,漢武帝時便開始破千,到漢桓帝時已達五六千人,晉武帝時則開始破萬,到唐玄宗時甚至達到四萬人,此後雖然人數相對較少,但也始終維持在萬人上下。

從西漢到元代期間,雖然皇帝立後相對較為謹慎,對于皇後的選拔标準較高,但在選妃方面卻相對較為粗暴,當時對于皇帝私生活限制較少,宮女也有被皇帝寵幸進而獲封的可能,因此幾乎整個後宮都是備選嫔妃。這一時期,皇帝的妃嫔基本由兩部分組成。

1、後妃大多出自勳親官宦之家。這種婚姻同樣存在一定的政治聯姻因素,雖然此時沒有了先秦時期的方國、諸侯國,但勳親官宦之家和門閥貴族同樣是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這些龐大的外戚往往能夠幫助皇帝穩固皇位,但同時也極容易引起外戚幹政現象。

這種例子在曆史上比比皆是,例如漢景帝劉啟的第一任皇後薄氏,便是由太皇太後薄姬自娘家挑選而來;漢昭帝劉弗陵的皇後上官氏,則是輔政大臣上官桀的孫女;又如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後,出身于著名門閥貴族太原王氏,後由唐太宗許配于李治;又如宋真宗的章懷皇後潘氏,則是忠武節度使、宋代開國大将潘美第八女,由宋太宗趙光義賜婚。

當然,由于這種聯姻更多隻看中出身,因此在外貌等條件的篩選上條件相對寬松。例如漢桓帝劉志的皇後梁女瑩,雖然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後賈南風,雖然“醜而短黑”,但因其乃開國功臣賈充之女,因而仍然得以立後。

2、民間選美相對較為簡單粗暴。這段時期内,朝廷在需要女子充入宮廷時,便開始從民間(通常為都城附近地區)大規模選拔13歲至20歲的女子,而其核心條件往往隻有一個,那便是要求必須是“良家子”,也就是要求出身清白,即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醫、巫、商賈、百工的女子。除此之外,隻需容貌清秀便可被選入宮,因而選拔規模普遍較大。

如此大規模的選拔,在史書中時常能夠看到,例如《漢書·孝文窦皇後》有載“孝文窦皇後,景帝母也,呂太後時以良家子選入宮”;又如《新五代史·後蜀世家·孟昶》所載“昶好打毬走馬,又為方士房中之術,多采良家子以充後宮”,再如《資治通鑒》所載“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诏又取良家及小将吏女五千人入宮選之,母子号哭于宮中,聲聞于外”;還有《晉書·後妃傳》·胡貴嫔有載,“平吳之後複納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将萬人”。

當然,由于選拔标準相對較寬,因此大多數女子入宮後隻能充為宮女,至于能否獲得皇帝寵幸,以及能否獲得晉封,不僅要看先天條件,還要看個人運氣,畢竟有的女子就算在皇宮生活了一輩子,也難以見到皇帝一面。

除了以上兩種之外,通常還會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官員百姓主動獻美,例如漢武帝的生母王娡,便是被母親送入的太子府;又如女子因長相出衆而被納入宮中,例如唐太宗聽說武則天“容止美”而将其納入宮中;還有藩屬國進獻美女,例如元代時與高麗通婚,經常有高麗進獻的美女充入元代宮廷。

明代時期:選拔程序完善,選拔标準嚴格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止後宮和外戚幹政,因而在《皇明祖訓》中明确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嫔,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因而明代後妃普遍從民間選拔,這便是我們常說的“選秀”。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皇帝縱情聲色,皇帝的私生活開始受到嚴格約束,随意寵幸宮女的現象大規模減少,例如明神宗臨幸宮女王氏,事後死活不願承認。因此,明代皇帝的後妃大多通過“選秀”而來,紀昀在《明懿安皇後外傳》中曾詳細記載了明熹宗的一次選妃過程和選拔标準。

1、初選:5000人。朝廷先派遣内監到全國選出十三歲至十六歲未婚女子五千人,初選标準相對較為寬松,除了滿足“良家子”的要求之外,隻要容貌端莊便可。内監在看中某家女子後,便會先付一定銀錢作為聘禮,然後登記造冊,令其父母在規定時間内将女兒送往京師。

2、體态檢查:大規模淘汰。待選女子抵京之後,以每百人為一組,按年齡大小排序,然後進行為期三天的選拔。第一天,由太監目測平定,高矮胖瘦略有不足者全部落選。第二天,入選者再以百人為一組,由太監負責檢查五官、發、膚、頸、背,如有瑕疵當即淘汰。第三天,再由内監進行更為細緻的檢查,包括測量女子的手足和觀察步态,對于那些腕稍短、趾稍巨,或者舉止稍輕躁者加以淘汰。

3、深入考察:留五十人。待選女子通過第二關後,由年長宮女引入内宮,由穩婆将她們依次引入覓食,通過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等方式,從中篩選出三百人。僥幸過關的女子,需要在宮中生活一個多月,然後觀察她們的性情、作風、智愚以及是否賢惠,從而再選出“秀色奪人,聰慧壓衆”的五十人為候選妃嫔。

4、最終選拔:入選三人。最後一關,由太後或者太皇太後逐一召見這些女子,分别與其交談,查看其言談舉止,還要考察其書法、繪畫、詩詞、算數等知識,從而最終選出三位最優者,其中一位立為皇後,另外兩位則立為側妃。

在如此嚴苛的選拔過程中,大多數女子落選後都能夠返回家中,但仍有少部分會被留在宮中,充作宮女。

清代時期:妃嫔多出自滿族,選拔程序更為詳細

清代皇帝後妃雖也多由選秀而來,但過程與标準卻又有不同,除了清初為籠絡蒙古王公,從而迎娶大量蒙古女子外,為了保證皇室血脈純正,要求參選女子必須是血統純正的滿族女子。

清代時,所有在旗女子都要經過選秀,凡在旗的十四歲至十六歲女子都要登記造冊,進而參加三年一次的選秀,如果因故沒能參加,下次也得補上,而且規定沒有經過選秀的女子嚴禁私自聘嫁,違者自都統以下到本人父母族長,都要受到處罰。

1、秀女集中參選。凡到選秀之年,先由戶部行文各旗,由各旗應選女子的資料逐級上報至都統,然後交由戶部彙總上奏皇帝,敲定選秀日期。然後,戶部再行文各旗,由參領、佐領、骁騎校、領催、族長及本人父母或親伯叔父母兄弟之妻,親自将秀女按時送至紫禁城神武門,依次排列後交内監引閱。

2、皇帝或太後初選。所有秀女由太監引入宮中,通常在禦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進行初選。選拔時,五六名秀女為一排,由皇帝或太後選閱,如果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這被稱作留牌子;如果沒有被選中,就撂牌子。然後,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複選,複選而未留者,也稱為撂牌子。

3、選中者集中分配。經過兩次選拔而最終晉級者,同樣面臨兩種命運:一是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二是留在皇宮之中,侍奉皇帝左右,成為後妃候選人。而一旦成為後妃的候選人,手續則更為複雜,初次“引閱”之後,還要屢屢“複看”,有“記名”的,這是被選中留牌子的;有“上記名”的,這是皇帝親自選中留牌子的。最後,還要經過“留宮住宿”進行考察,并最終在留宮住宿的秀女中選定數人,其餘的都撂牌子。

經過選秀之後,凡是落選的女子,這才可以自行婚配。而被選入宮的秀女,則一般封答應,此後能否被晉升,則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以上便是曆朝曆代後宮嫔妃的選拔過程,從其中不難看出,随着宮廷制度的不斷完善,選拔規模是越來越大,而選拔程序也是越來越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