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中國唐朝時期的高力士怎麼死的
天寶十五年(756年)肅宗稱帝,改為至德元年。後高力士随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戶。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誣流放巫州。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高力士面朝北哀恸嘔血而卒。
《明皇雜錄》原文
“高力士既譴於巫州,山谷多荠而人不食,力士感之,因為詩寄意:「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其後會赦歸,至武溪,道遇開元中羽林軍士,坐事谪嶺南,停車訪舊,方知上皇已厭世。力士北望号泣,嘔血而死。張少悌所寫的高力士墓志中有清楚的記載:“寶應元年,有制追赴上都,中路聞天崩地圻,二聖下席,長号泣血,勺飲不入口,惜攀髯而無及,俄易箦而長辭。其八月八日終于朗州龍興寺,享年七十三。輿榇至京,恩制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仍陪葬泰陵。”
高力士主要為李隆基做哪些事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八月十五前夜,月如玉盤,懸于中天,照着萬家燈火,過着團圓佳節。人們吃月餅,喝葡萄酒,将西瓜雕镂成蓮花狀,女子望着月神倒身下拜,口中說着祈禱祝福的話,“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官宦人家還讓侍女跳起了《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八月十五,李隆基來到東都洛陽三鄉驿,望着群仙聚集的女幾山,舉杯邀明月,恍惚間步入月宮,隻見高大的桂樹下,吳剛使勁揮斧,白兔奮力搗藥,嫦娥翩翩起舞。李隆基從月宮歸來,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後來劉禹錫有詩雲:開元天子萬事足,惟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驿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楊玉環華清池初次進見,李隆基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導引。大臣張祜作《華清宮四首》雲:“天阙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骊山宮漏長。”
千家萬戶團圓夜,也有孤燈伴旅人。
黔中道朗州(今屬湖南常德)開元寺西院,一個身材高大的老人蜷縮在破舊的蒲團上,正在黯然獨酌。他看上去非常蒼老,眉發皆白,卻沒有胡須。一邊喝酒,一邊口中喃喃自語道,三年了,也不知三郎今年中秋跟誰一起過,還有人給他跳《霓裳羽衣曲》嗎?
三郎是唐玄宗李隆基小名。開元初年,長安東郊廣運潭(南方租賦漕運總碼頭)落成典禮,李隆基親自譜寫《得寶歌》,一百多人齊聲高唱:“得寶弘農野,弘農得寶耶!潭裡船車鬧,揚州銅器多。三郎當殿坐,看唱《得寶歌》。”一股濃郁的“啊,五環,你比四環多一環;啊,五環,你比六環少一環”之風撲面而來,瞬間傳唱大江南北。
話音未落,隻聽院中有人吟誦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齊纨魯缟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這是杜甫的詩句,感慨開元盛世大唐王朝的繁華錦簇。老人聽了,推門而出,隻見一個文士打扮的人正在負手吟誦,連誦三遍,凄然涕下。
老人拱手問道,不知郎君有何傷心事,說來讓我開心開心。誦詩人回禮道,我沒啥傷心事,隻是月圓之夜,想起聖人駕崩,不免感時傷懷而已。老人聞言,大驚失色,一把扯住誦詩人,你說什麼,聖人駕崩了?誦詩人道,是啊,聖人和先皇先後駕崩,你沒聽說嗎?
老人聽了,往北噗通跪倒,砰砰磕頭,嚎啕大哭,涕淚皆流,喊道,三郎,你遐升得道,位列仙班,我卻不能扶棺守靈,送你最後一程,老奴死有餘恨啊。說完,一口老血吐了出來,往後便倒。誦詩人趕緊呼喚寺内僧衆,将老人扶坐在軟塌上。老人悠悠蘇醒,說道,諸君别慌,我不是别人,正是聖人貼身老奴,高力士。
高力士出身名門,曾祖馮盎乃隋唐兩朝名将,“智勇守節,廉慎知足”,死後被唐太宗李世民追贈為左骁衛大将軍、荊州都督。祖父馮智玳襲封恩州(今屬廣東江門)刺史,父親馮君衡襲封潘州(今屬廣東高州)刺史。馮君衡生了三個兒子,長子馮元琎、次子馮元圭、三子馮元一。
元一出自道家煉氣術“抱元守一”,主要守持人的精、氣、神,使之不内耗,不外逸,長期充盈體内,内外相抱為一。
武周長壽二年(692年),有人狀告嶺南被朝廷流放的罪人蓄謀造反,武則天就讓監察禦史萬國俊前往廣州調查。萬國俊到了廣州,把流放之人召集在一起,假傳聖旨,讓他們趕緊自殺。流人号呼不服,萬國俊把他們趕到河邊,全部殺死,一天殺了三百多人,河水盡赤。然後彙報武則天,流人造反,肯定跟本地官員有勾結,應該徹查。武則天大喜,讓萬國俊專門負責此事,于是潘州刺史馮君衡也被構陷,本人被殺,家産沒收充公,三個兒子送到嶺南讨擊使李千裡府中為奴。
李千裡是吳王李恪嫡長子,原名李琳,李恪被長孫無忌殺死,四個兒子流放嶺南。李恪死的時候大罵長孫無忌,老賊倒行逆施,肯定會被滅族。李治武後幹翻長孫無忌,就給李恪平反,對李恪的兒子們照顧有加。武則天當了皇帝,大肆屠戮李唐宗室,唯獨沒動李琳,還送他“兒,吾家千裡駒”六個字,李琳遂改名李千裡。李千裡知恩圖報,對武則天忠心耿耿。
馮元一進入李府時年僅十歲。李千裡看這個小孩知書達理聰明伶俐乖巧可愛,想到武則天宮中正是用人之際,便将馮元一和另一個罪人之子閹割,精心培養,一名力士,一名金剛。金剛力士都是佛門術語,金剛指降魔杵,力士指降魔人。金剛力士也就是俗稱的“哼哈二将”。
武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十四歲的力士和金剛一起被送入皇宮,武則天看這兩孩子悟性很高,極會揣摩人心,就給他倆一人頭上紮了兩個羊角辮,收拾的就如哪吒紅孩兒一樣,侍奉左右。但是伴君如伴虎,聖心深如潛海,再怎麼會揣摩,也有馬失前蹄的一天。有一次力士就沒揣摩準,武則天龍顔大怒,把他打了一頓,趕出宮外。
另一個宦官高延福看力士可憐,就将其收為養子,改姓高。高延福跟武三思關系非常好,經常派高力士去武三思家跑腿辦事。如此過了一年多時間,在武三思運作下,高力士再次入宮,武則天親自賞他吃了一頓便飯。此時高力士已經十六歲,長成一米九(六尺五寸)的大個子,經過多年曆練,已經非常成熟,性情謹小慎密,武則天便讓他幹一些傳達聖旨的機密活兒。
但是高力士在武則天跟前也就是個“通訊員”角色,收發個文件啥的,其他事都沒他的份。因為武則天是女皇帝,宮中不禁男子,像張易之張昌宗馮小寶宋之問等人可以在宮中随意出入,他們才是武則天“後宮”重用對象,像高力士這樣的殘疾人士,武則天是不喜歡的。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誅殺二張,逼迫武則天退位,扶李顯登基。時年二十一歲的高力士和二十歲的李隆基同時目睹了這場政變,但是兩人并沒有進一步接觸。李顯即位後,把朝政大權都交給了韋皇後和武三思。高力士和武三思關系匪淺,深受韋後重用。相反李隆基被武三思逐出京師,出任潞州别駕。
神龍三年(707年),李顯的太子李重俊發動景隆政變,殺死武三思,從此高力士在朝中失去靠山,坐了冷闆凳。他每天深居簡出,除了侍奉高延福夫婦飲食起居,看書誦經,其他什麼都不幹,也不結交外臣(當然也沒人跟他一個失勢的宦官結交)。
景龍四年(710年),二十五歲的李隆基從潞州(今山西長治)回到長安,暗中聚結才勇之士,終日走馬射獵,積蓄力量。極善揣摩人意的高力士看出李隆基其志不小,是個幹大事的英才,于是傾心交接。兩個年齡相仿(高力士比李隆基大一歲),志趣相投,勇武多智的人從此走在一起,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年的默契合作。
随後高力士幫助李隆基發動了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的行動,扶李隆基當了太子。李旦把皇位讓給李隆基後,太平公主緊迫感日增,派出好多刺客圖謀刺殺李隆基,吓得李隆基整晚睜眼睡覺。高力士于是打地鋪睡在李隆基卧室,保護李隆基安全。後來李隆基跟人說,自從有了高力士,我才能睡個安穩覺。
緊接着高力士幫助李隆基發動了誅殺太平公主的行動,從此風頭無兩。太子叫他“二哥”,諸王公主叫他“阿翁”,驸馬叫他“爺”,都對他敬重有加。四方呈現給李隆基的奏章,都要高力士把關,小事高力士直接就處理了,把大事整理出來讓李隆基裁決。高力士知道自己權勢的源頭在哪兒,他潛居深宮,猶如李隆基的影子,從不與外臣交接,見他一面比見神仙都難。
高力士主要給李隆基幹三種事。
第一,李隆基不方便出面解決的事。比如調和朝臣之間的矛盾。姚崇和張說關系不好,于是聯合李林甫收集了張說的黑材料,将張說下獄,準備弄死張說。張說是李隆基當太子時候的老師,兩人關系匪淺,李隆基不想讓張說太受傷害,就讓高力士從中斡旋,将張說從輕發落。哥舒翰和安祿山積怨很深,李隆基便讓高力士當和事佬。高力士擺了一桌,請哥舒翰和安祿山吃飯,安祿山席間大罵哥舒翰“奚奴”,哥舒翰大怒,正要反唇相譏安祿山是“蕃奴”,高力士瞪了哥舒翰一眼,哥舒翰把一句罵人話生生咽了回去,假裝喝醉了,三人不歡而散。
高力士也調解李隆基和太子李亨之間的矛盾,這一點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演繹的相當到位。李隆基既要防着李亨,縱容李林甫和楊國忠打壓李亨,又不能讓他們把李亨搞死,畢竟李亨是未來皇位的繼承人,因此李隆基和李亨有了矛盾,就讓高力士出面調和。
第二,安排李隆基的私生活。高力士身為宦官統領,照顧好皇帝的飲食起居和個人感情才是他的本職工作。李隆基第一個寵愛的女人是武惠妃,武惠妃是武則天侄孫女,武攸止之女,武三思侄女。高力士深受武氏家族厚恩,投桃報李,遂将武惠妃引薦給李隆基。武惠妃死後,李隆基郁郁寡歡,茶飯不思,後宮三千佳麗無顔色,高力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遂将武惠妃的兒媳婦,壽王李瑁的太子妃楊玉環撮合成李隆基的貴妃,填補了武惠妃的空白。從此楊貴妃專寵十餘年。
第三,跟李隆基說幾句别人不敢說的真話。李林甫和楊國忠專權诳上,朝臣鉗口,李林甫還吓唬專門負責給皇帝提意見的谏官:“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饫三品刍豆;一鳴,則黜之矣。後雖欲不鳴,得乎?”于是沒人再敢進言。隻有高力士經常在李隆基跟前說李林甫和楊國忠隐瞞李隆基的事,成為李隆基耳目。有時候李隆基聽得煩了,就罵他,你不過是個奴才,怎敢幹預國事?高力士叩頭請罪,老奴犯了神經病,糊塗了,罪該萬死。第二天也就沒事了。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地節度使的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诏讨伐楊國忠、“清君側”為借口起兵造反,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李隆基帶着諸楊和諸王“千乘萬騎西南行”,走到馬嵬驿,禁軍發動了兵變,殺死了楊國忠,逼死了楊貴妃。
馬嵬驿之變是大内統領高力士、禁軍統領陳玄禮,太子李亨三股反楊勢力聯手發動的有預謀有計劃的兵變,其中高力士出力甚多。高力士之所以力主幹掉楊國忠,主要還是為了保護李隆基安全。因為楊國忠不得人心,人人欲誅之而後快,李隆基要去的成都又是楊國忠的地盤,楊國忠遙領劍南節度使,在西蜀經營多年,勢力盤根錯節,如果李隆基被楊國忠掌控,後果不堪設想,很可能整個李唐皇室都被一鍋端,所以楊國忠必須死。至于楊貴妃沒有活下來,主要是李亨的意思,楊貴妃和李亨有怨。至于高力士和楊貴妃,感情還是很不錯的,并不想要她死。
安史之亂平定,高力士和陳玄禮護送李隆基回到長安,李亨生怕李隆基複辟,把李隆基從興慶宮轉移到太極宮住,李輔國半道帶着一隊明甲荷戟的士兵攔住了李隆基去路,吓得李隆基心膽俱裂,四五次差點從馬上掉下來,高力士騎馬擋在李隆基前面,大聲喝問,太上皇乃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輔國怎敢無禮,還不趕緊下馬拜見。李輔國被高力士氣勢所懾,乖乖下馬,高力士又喊,李輔國拉馬。李輔國于是拉着李隆基的馬辔頭,送入太極宮。李輔國走後,李隆基緊緊抓住高力士的手,哭着說,今天要是沒有高将軍,我早就死在亂刀之下了。
但是再粗的胳膊也拗不過大腿,為了讓高力士不再礙事,李輔國遂将高力士流放黔中((今屬湖南懷化)。高力士走到巫州((今屬湖南黔陽縣)),當地多産荠菜,但不吃,任其自生自滅,高力士遂感傷而詠之曰:“兩京作芹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
物以稀為貴。巫州喂豬都不吃的荠菜,到了洛陽長安,都被當作芹菜賣,一下身價兜争。雖然南北地域不同,荠菜還是那個味。其實這是高力士自傷,意即他本是嶺南人,後來去長安洛陽讨生活,現在又來到黔中,雖然地方換了好幾個,他還是那個他。
縱觀高力士一生,宛若一株向日葵,早晚向陽而生,李隆基便是他的太陽。不論是噴薄欲出的朝陽,還是如日中天的豔陽,還是日薄西山的夕陽,他都數十年如一日,身心相向。高力士曾跟李隆基效忠說,臣生于夷狄之國,長自升平之代,一承恩渥,三十餘年,嘗願粉身碎骨,竭誠盡節,上答皇慈。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八月十五後夜,高力士溘然長逝,享年七十九歲。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想起了自己姿色絕豔的嬌妻。開元五年,瀛州(今屬廣東潮汕)人呂玄晤來長安做官,一直是個小吏,因緣際會結識了高力士。呂玄晤的女兒姿色絕豔,高力士非常喜歡,娶其為妻,幾年時間提拔老丈人呂玄晤為刺史。開元二十五年,呂夫人因病去世,埋葬在長安城東郊。高力士給她舉辦了盛大隆重的葬禮,前來緻祭的賓客“自第至墓,車馬不絕”,車馬從高力士府邸一直排到墓地。
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情無關雲和雨。
高力士墓高力士之死
公元760年,高力士因在禅位之争中堅定地支持玄宗,遭到了當權宦官李輔國的嫉恨,被放逐至巫州(今湖南黔陽縣)。臨行前,高力士對天子表示:“我早就該死了,但陛下您的憐憫讓我得以苟延至今。隻求能再見您一面,我死而無憾。”然而,李輔國并未允準,他的命運就此走向了悲劇。在巫州,高力士見到了無人問津的荠菜,以此為靈感,他創作了《感巫州荠菜》一詩,詩中寫道:“兩京作筋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别,氣味始終如一。”這首詩表達了他堅貞不屈的氣節,即使身處逆境,其忠誠之心依舊不變,正如荠菜般堅韌。
後人也以詩懷念他:“列戟依稀舊府第,中涓聲勢曾壓公卿。殿頭曾有天子望,鄉野猶傳骠騎名。昔日珍樓今日廢,香樹幾度榮枯間。野花遍地皆朱紫,唯有巫州荠菜生。”高力士以荠菜自比,雖在長安貴為臣子,流放到巫州卻備受冷落,但他的忠貞不渝始終如一。
公元762年,高力士在獲赦返回途中,途徑郎州龍興寺(今湖南桃源東)時,得知玄宗駕崩,悲痛欲絕,他面向北方痛哭,嘔血而逝,享年七十三歲。代宗恢複了他的官職,并追贈揚州大都督,成為玄宗欽點的唯一一位死後陪葬者,陪葬于唐泰陵,他的忠誠與悲壯人生至此畫上了句号。
擴展資料
高力士墓位于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六組,它是泰陵唯一的一座陪葬墓。高力士本姓馮,名元一,廣東潘州人,深受武則天的愛憐,賜姓高,改名力士。高力士墓的發掘從九九年七月下旬至十一月初.曆時三個多月,到現在已經發掘清理結束、共出土文物24O餘件。主要有粉彩俑、陶動物。
唐玄宗宦官高力士是怎麼死的高力士墓在哪裡
高力士是唐玄宗身邊的宦官,忠心耿耿,盡心盡責,常伴其身邊不離不棄,高力士對唐玄宗絕無二心,高力士被流放的那段期間也心中挂念這舊主,當聽到唐玄宗去世的消息,過于難過最終吐血身亡,随他而去。這就是高力士。
高力士是怎麼死的高力士是唐朝宦官,侍奉唐玄宗多年,天性謹慎細密,做事穩妥,靈活應變,善于審時度勢,高力士對唐玄宗忠心耿耿,生活起居照顧的無微不至。高力士有着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什麼話該說什麼事該做不該做他心中都有一個普一個度,這就是高力士為什麼能在皇帝身邊這麼久的原因。
王朝的女人楊貴妃高力士劇照
唐玄宗在位期間,高力士的事業可謂是到了最高點,權傾朝野,累有功勳,而且高力士性格溫柔四,乖巧謹慎,人人都喜歡高力士。安史之亂爆發,755年,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難,高力士緊緊更随,回京後唐玄宗退位,新皇登基直至760年,高力士被李輔國陷害而遭到了流放。762年,唐玄宗甲駕崩,當時大赦天下,高力士也在大赦範圍内,回到京城後聽聞唐玄宗駕崩,心痛欲絕,嚎啕大哭最終吐血身亡。而民間傳說是高力士聽聞唐玄宗死去的消息後,絕食七天,最終吐血身亡。
高力士墓在哪裡高力士死後念其是長輩,生前進行侍奉過先帝,于是就将其葬在泰陵,這是一座陪葬墓,是唯一一座陪葬墓。高力士墓地址位是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六組,高力士墓于1999年開始挖掘,耗時3個月,終于發掘結束,高力士墓共出土240多件文物,文物中包括彩俑,陶動物等,高力士墓現已成為重點文物,受到國家的保護。
高力士墓全貌
高力士墓自出土後毀壞嚴重,曾經還遭到盜墓賊的光臨,磚封門受到過嚴重的損害,九九年出土後保存措施簡陋,很多自然因素讓文物受到了很嚴重的傷害,後經過國家批準,對高力士墓進行整修加固。
關于高力士是怎麼死的?高力士墓在哪裡?我們已經介紹完畢了,高力士是唐朝著名的宦官,常伴奉唐玄宗身邊。唐玄宗即位後,高力士也登上了人生的巅峰,累計功勳,權傾朝野,最後随着唐玄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