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趕屍人”是如何趕屍的
傳說相傳幾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語:公公)蚩尤率帶兵在黃河邊與敵對陣厮殺,直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後方撤退,士兵們把傷兵都擡走後,阿普蚩尤對身邊的阿普軍師說:“我們不能丢下戰死在這裡的弟兄不管,你用點法術讓這些好弟兄回歸故裡如何?”阿普軍師說:“好吧。你我改換一下裝扮,你拿‘符節'在前面引路,我在後面督催。”于是阿普軍師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的弟兄們的屍首中間,在一陣默念咒語、禱告神靈後,對着那些屍體大聲呼喊:“死難之弟兄們,此處非爾安身斃命之所,爾今枉死實堪悲悼。故鄉父母依闾企望,嬌妻幼子盼爾回鄉。爾魄爾魂勿須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向南走。敵人的追兵來了,阿普蚩尤和阿普軍師連手作法引來“五更大霧”,将敵人困在迷魂陣裡。因是阿普軍師所“司”(實施、操作意)之法術讓大家脫的險,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司”;又由于阿普老司最後所用的禦敵之實乃“霧術”,而“霧”筆畫太多難寫,于是改寫成一個“巫”字取而代之。其實,這巫字也是個象形文字:上面一橫代表天或者霧,下邊一橫則代表地,而中間的那一豎就表示“符節”了;豎的兩邊各有一個人字,右邊那個代表阿普蚩尤,左邊那個代表阿普老司,意思是要兩個人聯合起來才能作巫術。湘西民間自古就有趕屍這一行業,學這行業的,必須具備有兩個條件:一膽子大,二是身體好。而且,必須拜師。趕屍匠從不亂收徒弟。學徒由家長先立字據,接着趕屍匠必須面試。一般來講,要看滿16歲,身高1.7米以上,同時還有一個十分特殊的條件,相貌要長得醜一點。趕屍匠先讓應試者望着當空的太陽,然後旋轉,接着突然停下,要你馬上分辨東西南北,倘若分不出,則不能錄用。因為你此時不分東西南北,就說明你夜晚趕屍分不出方向,不能趕屍。接着,趕屍匠要你找東西、挑擔子。因為屍體畢竟不是活人,遇上較陡之高坡,屍體爬不上去。趕屍匠就得一個一個往高坡上背和扛。最後,還有一項面試,這就是趕屍匠将一片桐樹葉放在深山的墳山上,黑夜裡讓你一個人去取回來,隻有這樣,才能說明你有勝任趕屍匠的膽量。這三關順利通過了,你便取得了當趕屍匠學徒的可能。趕屍匠的家裡,跟一般農民一樣,照樣“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隻有接到趕屍業務時,他們才将自己裝束一番,前去趕屍。他們雖趕屍,卻忌諱趕屍這個名詞。因而,内行人請他們趕屍,都說:“師傅,請你去走腳”或“走一回腳”。趕屍匠若答應,他便拿出一張特制的黃紙,讓你将死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性别等等寫在這張黃紙上,然後畫一張符,貼在這張黃紙上,最後将這張黃紙藏在自己身上。趕屍匠的穿着也十分特别:他不管什麼天氣,都要穿着一雙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長衫,腰間系一黑色腰帶,頭上戴一頂青布帽,腰包藏着一包符。師父教徒弟,第一件事是畫符,這種十分奇特的符,是在黃紙上用朱筆畫上又像字又像畫的東西,途中遇到意外情況,便将這種奇特的符朝西挂在樹上或門上,有時也燒灰和水吞服。同時徒弟必須學會三十六種功,才能去趕屍。第一件功,便是死屍“站立功”,也就是首先要讓死屍能站立起來。第二件功是“行走功”,也就是讓屍體停走自如,第三件功是“轉彎功”,也就是屍體走路能轉彎。另外,還有“下坡功”、“過橋功”、“啞狗功”等。“啞狗功”可使沿途的狗見着屍體不叫。因死屍怕狗叫,狗一叫,死屍會驚倒,特别是狗來咬時,死屍沒有反抗能力。死屍會被咬得體無完膚。最後一種功是“還魂功”,還魂功越好,死屍的魂還得越多,趕起屍來便特别輕松自如。這種“還魂功”,實際上是用一種湘西特産的草藥撒在屍體上。湘西趕屍流行原因趕屍這種奇特的行業,隻有在湘南西部才行得通。一、隻有湘西有“死屍客店”。二、隻有湘西群衆聞見趕屍匠的小陰鑼,知道迥避。三、湘西村外有路,而其他省路一般都穿村而過,他們當然不會準死屍入村。四、湘西人聞見陰鑼聲,便會主動将家中的狗關起來,否則,狗一出來,便會将死屍咬爛。
1個趕屍人最多能趕幾具屍體,和能讓屍體行走的方法.
趕屍是苗族蠱術的一種,是楚巫文化的一部分。蠱有黑巫術和白巫術之分,趕屍屬于白巫術。
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不打燈籠,手中搖着一個攝魂鈴,一面走一面敲鑼,使夜行人避開,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在一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系起來,每隔六七尺一個。夜裡行走時,屍體都帶着高筒氈帽,額上壓着幾張畫着符的黃紙,垂在臉上。
路上有“死屍客店”,這種神秘莫測的“死屍客店”,隻住死屍和趕屍匠,一般人是不住的。它的大門一年到頭都開着。因為兩扇大門闆後面,是屍體停歇之處。趕屍匠趕着屍體,天亮前就達到“死屍店”,夜晚悄然離去。屍體都在門闆後面整齊地倚牆而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裡停上幾天幾夜。
【趕屍來曆】
中國人特别眷戀自己的鄉土。不管怎樣,葉落必須歸根。客死異地的遊子,本人的意願一定要入葬祖茔;孝子賢孫必得搬喪回籍,親友相知也都有資助此事的義務。而湘西沅江上遊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東或黔東地區,作小販、采藥或狩獵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漢人在傳統上,運屍還鄉埋葬的觀念深,但是,在那上千裡或數百裡的崎岖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扛擡,于是有人就創行了這一奇怪的經濟辦法運屍回鄉。
【趕屍傳說】
相傳幾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語:公公)蚩尤率帶兵在黃河邊與敵對陣厮殺,直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後方撤退,士兵們把傷兵都擡走後,阿普蚩尤對身邊的阿普軍師說:“我們不能丢下戰死在這裡的弟兄不管,你用點法術讓這些好弟兄回歸故裡如何?”阿普軍師說:“好吧。你我改換一下裝扮,你拿‘符節'在前面引路,我在後面督催。”
于是阿普軍師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的弟兄們的屍首中間,在一陣默念咒語、禱告神靈後,對着那些屍體大聲呼喊:“死難之弟兄們,此處非爾安身斃命之所,爾今枉死實堪悲悼。故鄉父母依闾企望,嬌妻幼子盼爾回鄉。爾魄爾魂勿須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向南走。敵人的追兵來了,阿普蚩尤和阿普軍師連手作法引來“五更大霧”,将敵人困在迷魂陣裡。因是阿普軍師所“司”(實施、操作意)之法術讓大家脫的險,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司”;又由于阿普老司最後所用的禦敵之實乃“霧術”,而“霧”筆畫太多難寫,于是改寫成一個“巫”字取而代之。其實,這巫字也是個象形文字:上面一橫代表天或者霧,下邊一橫則代表地,而中間的那一豎就表示“符節”了;豎的兩邊各有一個人字,右邊那個代表阿普蚩尤,左邊那個代表阿普老司,意思是要兩個人聯合起來才能作巫術。
【趕屍條件】
據有關文獻記載,趕屍有“三趕,三不趕”之說。
凡被砍頭的(須将其身首縫合在一起)、受絞刑的、站籠站死的這三種可以趕。理由是,他們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氣,既思念家鄉又惦念親人,可用法術将其魂魄勾來,以符咒鎮于各自屍體之内,再用法術驅趕他們爬山越嶺,甚至上船過水地返回故裡。
凡病死的、投河吊頸自願而亡的、雷打火燒肢體不全的這三種不能趕。其中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閻王勾去,法術不能把他們的魂魄從鬼門關那裡喚回來;而投河吊頸者的魂魄是“被替代”的纏去了,而且他們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來,舊亡魂無以替代豈不影響舊魂靈的投生?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屬罪孽深重之人,而大火燒死的往往皮肉不全,這兩類屍同樣不能趕。
【趕屍範圍】
趕屍原本隻趕死在戰場上的屍,發展到後來,老司也幫那些被官府冤枉殺死的人趕屍回鄉。
“辰州符”趕屍的地域範圍往北隻到朗州(常德)不能過洞庭湖,向東隻到靖州,向西隻到涪州和巫州,向西南可到雲南和貴州。傳說,這些地方是苗族祖先的鬼國轄地,再遠就出了界,即使老司也趕不動那些僵屍了。
【趕屍方法】
清朝以前每年秋分之後,各州府縣衙門都奉刑部的批文處決死牢裡的死囚。本地的死囚處決後自有其家屬收屍埋葬,而欲将被處決的客籍死囚搬運回故裡,通常一具屍首需要請四人擡運,花費較大,而請老司趕屍返鄉則相對費用少,并且可以保證中途不腐不臭,而被擡之屍一天以後就可能腐爛。
一般臨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親屬和同鄉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會湊一些銀子給他們請來的老司(慣例是各着青衣和紅衣的兩位),買好一應物品。行刑當天,二位老司及助手以及幫忙的人都要在法場外等候。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頭落地。
一等到監斬官離開法場,紅衣老司即行法事念咒語,助手幫忙将被斬的客籍死囚身首縫合在一起,在由青衣老司将辰砂(最好的朱砂)置于死者的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闆心、腳掌心等七處,每處以一道神符壓住,再用五色布條綁緊。相傳,此七處是七竅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後,還要将一些朱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堵緊。相傳,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這樣做可将其留在死者體内。
最後,還要在死者頸項上敷滿辰砂并貼上神符,用五色布條紮緊;再給死者戴上粽葉鬥笠(封面而戴)。諸事辦妥,紅衣老司念畢咒語,大喝一聲“起!”客籍死屍便會應聲站起……
又傳,自從苗族的七宗七族自大江大湖遷來濮地的崇山峻嶺之後,他們失落了“五裡大霧”的法術,卻創造了煉丹砂的技法。一般說來,老司趕屍除須用祖傳的“神符”外,也萬萬少不了丹砂。這丹砂以辰州出産的最好,因而也叫辰砂。而那趕屍之術,原叫“辰州辰砂神符法術”,隻因名稱太長不好念,就簡單地叫成了“辰州符”。
【趕屍行業的繼承】
湘西民間,自古就有趕屍這一行業,學這行業的,必須具備有兩個條件:一膽子大,二是身體好。而且,必須拜師。趕屍匠從不亂收徒弟。學徒由家長先立字據,接着趕屍匠必須面試。一般來講,要看滿16歲,身高1.7米以上,同時還有一個十分特殊的條件,相貌要長得醜一點。趕屍匠先讓應試者望着當空的太陽,然後旋轉,接着突然停下,要你馬上分辨東西南北,倘若分不出,則不能錄用。因為你此時不分東西南北,就說明你夜晚趕屍分不出方向,不能趕屍。接着,趕屍匠要你找東西、挑擔子。因為屍體畢竟不是活人,遇上較陡之高坡,屍體爬不上去。趕屍匠就得一個一個往高坡上背和扛。最後,還有一項面試,這就是趕屍匠将一片桐樹葉放在深山的墳山上,黑夜裡讓你一個人去取回來,隻有這樣,才能說明你有勝任趕屍匠的膽量。這三關順利通過了,你便取得了當趕屍匠學徒的可能。
趕屍匠的家裡,跟一般農民一樣,照樣“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隻有接到趕屍業務時,他們才将自己裝束一番,前去趕屍。他們雖趕屍,卻忌諱趕屍這個名詞。因而,内行人請他們趕屍,都說:“師傅,請你去走腳”或“走一回腳”。趕屍匠若答應,他便拿出一張特制的黃紙,讓你将死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性别等等寫在這張黃紙上,然後畫一張符,貼在這張黃紙上,最後将這張黃紙藏在自己身上。
趕屍匠的穿着也十分特别:他不管什麼天氣,都要穿着一雙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長衫,腰間系一黑色腰帶,頭上戴一頂青布帽,腰包藏着一包符。師父教徒弟,第一件事是畫符,這種十分奇特的符,是在黃紙上用朱筆畫上又像字又像畫的東西,途中遇到意外情況,便将這種奇特的符朝西挂在樹上或門上,有時也燒灰和水吞服。
同時徒弟必須學會三十六種功,才能去趕屍。第一件功,便是死屍“站立功”,也就是首先要讓死屍能站立起來。第二件功是“行走功”,也就是讓屍體停走自如,第三件功是“轉彎功”,也就是屍體走路能轉彎。另外,還有“下坡功”、“過橋功”、“啞狗功”等。“啞狗功”可使沿途的狗見着屍體不叫。因死屍怕狗叫,狗一叫,死屍會驚倒,特别是狗來咬時,死屍沒有反抗能力。死屍會被咬得體無完膚。最後一種功是“還魂功”,還魂功越好,死屍的魂還得越多,趕起屍來便特别輕松自如。這種“還魂功”,實際上是用一種湘西特産的草藥撒在屍體上。
【湘西趕屍流行原因】
趕屍這種奇特的行業,隻有在湘南西部才行得通。
一、隻有湘西有“死屍客店”。
二、隻有湘西群衆聞見趕屍匠的小陰鑼,知道迥避。
三、湘西村外有路,而其他省路一般都穿村而過,他們當然不會準死屍入村。
四、湘西人聞見陰鑼聲,便會主動将家中的狗關起來,否則,狗一出來,便會将死屍咬爛。
【趕屍揭密】
所謂“趕屍”,其實就是“背屍”而已。趕屍匠找人将屍體分屍,然後在殘肢上噴特制藥水,防止屍體的殘肢腐爛。一個人背上殘肢,套在既長且大的黑袍裡,頭戴大草帽,将整個頭部覆蓋無餘,連面部的輪廓也難叫人看得清楚。另一個人扮成“趕屍術士”在前面扔黃紙,搖鈴铛,給背屍人指引方向。兩人還故意造出恐怖氣氛使人不敢與之接近。如果路途遙遠兩人的角色就一日一換。
到目的地兩三天前,事先通知死者家屬,準備好衣衾棺材,等“死人”一到,立刻将将屍體的殘肢拼起來,将壽衣帽壽鞋給死人穿戴齊備,裝進壽木。這種入殓過程,全由“趕屍”者承擔,絕對不允許旁人插和旁觀,正如出發時将屍體“扶出棺材”不允許窺視一樣。說是在這些關鍵時刻,生人一接近屍體,便會有“驚屍”的危險,而入殓過程,必須在三更半夜。一切安排就緒,就是說将死者裝殓以後,喪家才去認領。
棺蓋一揭開,須眉畢現,果然是喪家親人,象貌宛如昨日,現在卻翹翹長眠在棺材裡了,傷心慘目,摧人肺腑,頓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聲。“趕屍”者這時特意勸說大家不要過于悲傷,緻使死者不安。幸虧他生前積有功德,得平安的返回鄉土。剛經過長途中跋涉,急需安息。人們悲痛之餘,感到一種既見死者後的踏實、滿足、欣慰,誰還懷疑它是騙局。
【民俗意義】
關于古代趕屍,民間書中卻有多處記載,而在地區性的傳說中則更普遍。
湘西古來盛産朱砂,朱砂又具有多種藥理功能。湘西現今的喪葬習俗中仍有沿用朱砂的習慣:死者入棺前,需以朱砂點其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闆心、腳闆心等七竅連同耳、鼻、口諸處,以圖封其七魄三魂。為死者挖好墳墓後,還要以朱砂撒在底部,意為鎮“老屋場”。
當今不少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苗族是最早發明兵器、刑法、巫術的民族;其中趕屍作為一種民俗事項,是巫術的一部分。我們研究趕屍,對于從中了解苗族的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應該說具有多重學術價值。
最後一個趕屍人結局是怎麼回事
1.最後陵攜一個趕屍人結局是趕橋銷屍人被警察抓。
2.根據最後一個趕屍人資料,結局是趕屍人被警察抓去後,與盜屍者一同逃脫。但他不想再逃,将趕屍秘術傳給了盜屍者。
3.因此,最後一個趕屍人的結局是趕屍人被警察抓。
4.這位自稱最後一位趕屍匠的人名叫田鐵武,是湘西本地人。自幼習武,并對湘西的神秘巫術産生濃厚興趣。後來,他成為了一位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