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軍的暴行有哪些(二戰德軍滔天罪行)

biang 中華百科 809

本文目錄

  1. 二戰中蘇軍有那些暴行
  2.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有哪些殘忍的戰役或屠殺
  3. 德國法西斯在二戰期間最大的暴行是

二戰中蘇軍有那些暴行

說兩個吧,影響性比較大的

1.卡廷慘案:

1943年4月13日,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附近的森林中,一座埋有數千名波蘭軍官、警察和知識分子遺骸的萬人坑被發現。事件發生以來,學者們紛紛著書立說,發表了大量文章和專著來議談此事。但前蘇聯國内對此卻久已絕口不提,甚至在前蘇聯大百科全書中也

沒有卡廷這個詞條。半個世紀以來,究竟是蘇聯或是德國殺害了這些波蘭軍官,一直是個不解之迷。戈爾巴喬夫上台以後,公布了斯大林的一些秘密檔案。人們在檔案中發現了斯大林批準卡廷大屠殺的親筆簽名,并由克格勃的人員執行。1990年4月13日,當時的塔斯社發表了一個聲明,正式承認對50年前的卡廷大屠殺負有責任。

[轉自鐵血社區 ]

據悉,俄羅斯人手裡掌握着上百卷關于這次大屠殺事件的絕密資料,但是法新社援引波蘭民族紀念研究所負責人的話,俄羅斯隻準備拿出其中的三分之一交給波蘭。至于其它大量寶貴的資料,莫斯科方面聲稱,将全部秘密封存起來。顯然,這一做法令波蘭人十分不悅。華沙方面則表示,希望這次通過調查将卡廷森林大屠殺定性為種族滅絕事件。但是據《莫斯科時代》周刊報道,俄方對這“誇大”的描述表示拒絕。

目前,卡廷森林大屠殺事件已經成為俄羅斯和波蘭兩國之間最敏感的問題之一。去年底,波蘭調查人員開始調查這起事件。為此,他們十分需要研究俄方掌握的軍事檔案。

波蘭外交部長齊米日·齊莫舍維奇在一檔電台節目中表示,他不希望為卡廷事件加注政治注腳。

曆史回顧

卡廷大屠殺發生在1940年,此次屠殺行動由前蘇聯領袖斯大林親自下令,由前蘇聯内務人民委員會(“克格勃”的前身)實施,共有21587名波蘭陸軍後備役軍人在屠殺中喪身,前蘇聯當局指稱這些軍人與蘇聯政府頑固對抗。

屠殺行動發生在3個不同的地點,但是最終人們以發生在俄羅斯西部斯摩棱斯克卡廷森林的屠殺指代這三起屠殺事件。在屠殺行動中,前蘇聯秘密警察部隊殺害了大批波蘭的知識分子,被屠殺的人包括軍官、牧師、作家、教授、記者、工程師、律師、貴族和教師。

[轉自鐵血社區 ]

盡管卡廷森林大屠殺事件已經過去60多年的時間,但是此一屠殺事件仍然因為華沙當局指責莫斯科當局采取欺騙行為而在俄羅斯和波蘭兩國之間持續發酵,波蘭當局甚至指責俄羅斯并沒有忏悔之意。而在1989年,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承認,斯大林領導的秘密警察部隊犯下了大屠殺的罪行。

在此之前,前蘇聯政府一直試圖掩蓋大屠殺的罪行,并指責這是德國的暴行,當時波蘭當局将此次屠殺事件視為是對人權的犯罪,長久以來,波蘭政府一直要求俄羅斯當局對此事件進行調查,并希望對參與屠殺且尚存人世的人員提出起訴。

二戰期間,誰殺了一萬五千名波蘭軍官?直到1990年波蘭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訪蘇,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對他說:“近期新發現的材料,間接地,卻無可置疑地證明,半個世紀前在斯摩棱斯克森林中犧牲的數千名波蘭公民是貝利亞及其手下人幹的……”但波蘭人對蘇共總書記的說法并不滿意,因為他們知道他并未說出全部真情。

1998年《百年潮》雜志第五期發表了《一萬五千波蘭軍官被殺的慘劇》一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為審議内務部的這個報告,聯共(布)中央政治局于1940年3月5日舉行了第十三次會議,決定同意該部的建議在報告上簽署‘同意’的有政治局全體成員:斯大林、伏羅希洛夫、莫洛托夫、米高揚、加裡甯、日丹諾夫和卡岡諾維奇。令人費解的是這份報告上并無貝利亞的簽名。”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沒有貝利亞的簽名?而且内務部向政治局提交的報告上也沒有貝利亞的簽名。他作為内務部首腦,向政治局呈遞報告,卻不在報告上簽名,确實難以理解。這說明報告不是他寫的,而是斯大林讓别人寫的。

當時,斯大林知道貝利亞不同意報告中建議對波蘭軍官“以特殊方式審理,處以極刑———槍決”的提法。貝利亞反對處決波蘭軍官并非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而是從情報中獲悉希特勒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戰争已迫在眉睫。如果以波蘭軍官為骨幹組成一支軍隊,将成為紅軍抵抗德軍的友軍。他敢反對處決波蘭軍官,是因為看出斯大林對如何處置波蘭軍官尚未拿定主意。上文中還有一段話:“1941年8月4日,在波蘭軍中素孚衆望的安德爾斯将軍獲釋,奉命在蘇聯境内組建波軍,2007-6-13 0:01:19曠野孤狼

并在蘇聯各地設立征兵站,招募流散的波蘭軍官。”1940年4月至5月間,根據政治局三月會議的決定,波蘭軍官通通被處決,怎麼1941年又釋放了“在波軍中素孚衆望的安德爾斯将軍”呢?并還讓他組建波蘭軍隊?“在波軍素孚衆望”對斯大林并非釋放理由,這裡顯然漏掉了某些環節。在政治局三月會議前,貝利亞把安德爾斯将軍從勞改營接到自己家中。貝利亞兒子在回憶錄中說他在家中多次見到過安德爾斯,這不會是他的編造。貝利亞的副手梅爾庫羅夫經常找安德爾斯談話,有時還把他帶到别的地方去。安德爾斯在貝利亞家中斯大林不可能不知道,但并無表示,說明斯大林尚未做出殺或不殺的決定。

[轉自鐵血社區 ]

斯大林決定處決波蘭軍官可能受到伏羅希洛夫和日丹諾夫的影響。斯大林的理由是:如果以這批波蘭軍官為骨幹組成一支軍隊,一旦打敗法西斯,他們可能奪取政權,那将不是蘇聯所需要的政權,因為他們不是共産黨人,而是民族主義者。說穿了,斯大林擔心戰後民族主義者在波蘭掌權,不聽他的話,波蘭不一定成為蘇聯的附庸。貝利亞看出斯大林的猶豫,才敢不在内務部的報告上簽字,并把執行政治局決議的任務推給伏羅希洛夫,由蘇聯紅軍執行。現已查到内務部把波蘭戰俘移交給軍事人民委員部的文件上有貝利亞的簽名。如果公布擊敗德國法西斯、解放波蘭的蘇聯紅軍是槍殺波蘭軍官的劊子手,實在太不光彩,所以戈爾巴喬夫對雅魯澤爾斯基說是貝利亞幹的。

而實際上戈爾巴喬夫不僅看過政治局會議的記錄,還仔細研究過由斯大林和納粹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簽名的那張瓜分波蘭的地圖。戈爾巴喬夫隻講出一半真情。衆所周知,是斯大林1948年6月把南斯拉夫開除出共産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因為鐵托根據本國實情沒照搬蘇聯的那一套,斯大林便認為鐵托不聽話,對他百般羞辱,最後竟把他稱為“美帝國主義走狗”,鐵托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同斯大林翻臉。貝利亞對鐵托的态度完全不同。他認為隻要南斯拉夫站在蘇聯一邊,向蘇聯提供港口和機場,不倒向美國,就足夠了。至于南斯拉夫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那是他們自己的事,不必照搬蘇聯模式。

斯大林聽了很不高興,罵貝利亞是鐵托分子。貝利亞同鐵托私交很好。1944年鐵托司令部被德國人包圍,貝利亞冒生命危險乘飛機救出鐵托的司令部,其中還有英國派駐鐵托司令部的丘吉爾的兒子。斯大林同鐵托吵翻後責罵貝利亞:當初何必救他,不如讓德國人把他們通通消滅,現在也少了塊心病。後來,赫魯曉夫卻把蘇南關系的破裂全部推到貝利亞頭上。戈爾巴喬夫的手法與赫魯曉夫同出一轍。貝利亞做過很多壞事,手上沾着無辜者的鮮血,在蘇聯人民眼中成為兇殘的化身,這是不容反駁的曆史事實。但并非所有壞事都是他一個人幹的,其他領導人也都曾參與過,而他也隻是執行者,不是元兇。貝利亞被處決後,蘇聯曆屆領導人往往把斯大林和自己的罪責通通推到貝利亞身上,替斯大林推卸責任,把自己洗刷得幹幹淨淨。貝利亞成為他們手中的擋箭牌,這便是狗屎堆貝利亞的用處。

2.布達佩斯之戰:

布達佩斯之戰的慘烈程度,不遜于二戰中最慘烈的幾次巷戰。戰鬥結束後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總共損失了125000人(包括解圍和被圍德軍以及匈牙利軍隊所有戰死、戰傷和失蹤人數)。蘇聯紅軍也為勝利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從1944年11月中至1945年2月中,蘇聯第2烏克蘭方面軍和第3烏克蘭方面軍在布達佩斯一帶總共有80026人陣亡,240056人受傷,32000人失蹤(其中僅在布達佩斯城内就損失大約52000人)。損失坦克1766輛(其中有900餘輛是在布達佩斯城内戰鬥中損失),火炮4000餘門。

匈牙利平民成為受戰火荼毒最深的犧牲品:在整個包圍期間,布達佩斯居民共有13000人死于戰火,25000人死于饑餓,25000多人被“箭十字”黨徒處決或殺害,另外,蘇軍為了向斯大林開脫自己對布達佩斯久攻不下的原因(他們先前向斯大林解釋說布達佩斯守軍共有180000人),抓了50000多名平民作為“戰俘”充數(蘇軍讓匈牙利平民将繳獲的德國軍大衣披在身上,于是這些平民就成了“德國法西斯戰俘”,而真正被俘的德國軍人大部分在被俘後立刻被就地槍決),其中有13000多人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家園。在整個布達佩斯戰役期間,平民(包括猶太人)的總共傷亡損失數字高達76000人左右!

此外由于在攻城遭受了巨大的傷亡,蘇聯紅軍在破城之後也對平民實施了殘酷的“報複性”暴行:搶劫、毆打、強奸甚至蓄意槍殺時有發生,此外他們還對各境外使團和人士進行了大規模驅逐,以下是曰期為1945年5月24曰由大約60名瑞士駐布達佩斯領事館人員起草的一份調查報告節選:“在布達佩斯被圍期間以及随後悲慘的曰子裡,俄國軍隊肆意的掠奪了整個城市,他們幾乎闖進了每一處居民住所---不管主人是個富翁還是個窮人,拿走一切他們想要的東西,尤其是食物,衣物和貴重物品,商店均被數次洗劫,拿不走的家具或是類似藝術品的大件物品就任意銷毀,在大部分情況下,房屋在掠奪一空後被付之一炬……總體來說,俄軍對平民的掠奪極為普遍,但并不總是徹底“系統化”——比如一位男子被搶光了他所有的褲子,但是他的上衣卻被留了下來。俄軍甚至還有專門獵取貴重物品的小分隊,他們使用磁性地雷探測儀和經過訓練的軍犬來搜索金子,銀子和其它金屬物

“強暴成為對匈牙利平民最為殘酷的暴行,其規模極為廣泛---從10歲至70歲的女性幾乎都不能逃脫,不少女性以自殺來擺脫災難……甚至在紀律禁令被頒布之後,俄國士兵還是會不時四處巡視有女人居住的房屋,然後在晚間對她們施暴,并且毆打任何反抗的人……更悲慘的是許多俄國士兵還身患各種疾病,再加上城内藥品已經完全絕迹,都加深了被害者的痛苦……甚至有部分在紅軍或軍警部隊中服役的俄國婦女也犯下強奸罪行,那些沒有順從她們意願的匈牙利男子遭到了她們的毆打……截止到現在(1945年3月底),在布達佩斯地區共有約5000名匈牙利婦女由于強暴行為緻死或自殺……

“布達佩斯城内從2歲至70歲的所有德意志族人被全部運往蘇聯,他們的下場不詳……

一位當時年僅20歲的匈牙利女孩安多爾·塔巴在曰記中記下了當時的情況:“……我們的鄰居,一位懷有5個月身孕的老師,在光天化曰下被5個俄國士兵輪奸。這個不幸的女人最後切斷了她的動脈……想保護他們自己妻子的丈夫們,被俄國人象狗一樣打死。在他們眼裡,我們是“資産階級”,因為我們有舒适的公寓,衣服和浴室,他們甚至喝光了我們的漱口劑,他們蓋上馬桶蓋在上面排便。那時候已經完全斷水,我們隻有融化積雪來止渴……2月12曰,在德國人突圍的曰子,我們不得不留在房子裡,2天後我們才能離開房子出來走動。德國人赤條條的屍體布滿街道,俄國人從屍體上剝掉了一切可用的東西,坦克和卡車毫不減速的從這些屍體上面壓過。我們得走很長一段路去找水,我們已經不再為任何事所驚訝:毆打或是搶劫……在一條街上1個大約2米高的蒙古人抓住了我,并且把我拖到一邊。我想他肯定要殺了我,果然,他從背上取下他的槍,但是并沒有向我開槍,而是槍托砸我的頭。我摔倒在地上,但是并沒有暈過去。我開始大喊自己所認識的其他蘇軍士兵的名字——他們在我家門口架了一門高射炮。他們馬上趕來,把那個蒙古人趕走,甚至還向他開了槍,之後他們把我護送回家。我的半邊臉布滿鮮血,1隻眼睛看不見東西,頭骨也碎了。我的母親曾經鼓起勇氣去附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有哪些殘忍的戰役或屠殺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蘇聯軍隊在衛國戰争中對德國軍隊的一次決定性戰役。蘇軍在這場保衛戰中所取得的勝利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不僅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整個形勢,而且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點。

德國法西斯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于同年7月放棄全面進攻蘇聯的計劃,主攻南線,以占領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為主要作戰目标。7月17日,德軍開始猛攻斯大林格勒,企圖侵占該城,切斷伏爾加河,控制高加索地區,然後北攻莫斯科。經過3天激戰,德軍很快控制了斯大林格勒以南和以北的伏爾加河流域。德軍在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和第4坦克集團軍司令克萊斯特的指揮下,多次向斯大林格勒發動進攻,均因遭到蘇軍的頑強阻擊,一直未能攻下這座城市。在這次戰役中,德軍先後投入150多萬兵力。

德軍9月抵達斯大林格勒市郊區和工廠區,但他們遭到工人戰鬥隊的英勇抵抗。10月中旬,在德軍的強大攻勢下,蘇聯防禦部隊幾乎被逼到伏爾加河畔。随着冬天的來臨,德國軍隊的供應開始接濟不上,他們的坦克在巷戰中也沒有用武之地。11月19日,蘇軍西南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同時轉入反攻,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合圍德軍22個師33萬人,并于12月粉碎了德軍的突圍企圖。

到1943年2月2日,蘇軍全殲被圍德軍。斯大林格勒軍民斃敵約23萬人,俘虜了德軍元帥保盧斯、24名将軍及官兵共9.1萬人。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一次異常激烈和殘酷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斯大林格勒全城的建築均毀于戰火。

莫斯科和列甯格勒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國集中77個師約200萬兵力,14000多門大炮,17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代号為“台風”的“閃擊戰”,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占莫斯科,打敗蘇聯,以此向全世界顯示其“閃擊戰”的威力和德國武裝力量的“不可戰勝”。

莫斯科的防禦戰役在長約1000公裡的地帶上展開,由于當時蘇軍在這一地區部署的兵力隻及進攻敵軍的一半,所以德軍曾一度推進到離莫斯科市區僅25公裡的地方。蘇聯軍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軍浴血鏖戰。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組織了幾十個工人營和民兵師,數百個打坦克班。全市出動50萬人參加修築防禦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婦女。11月7日,在敵軍距莫斯科僅70公裡的最艱苦的時刻,紅場上舉行了意義非凡的盛大閱兵式,斯大林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迫使德軍後撤100公裡至250公裡,解放了1萬多個居民點。為擴大成果,蘇聯9個方面軍從1月8日到4月下半月向敵人發起全線反攻,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将敵軍擊退150公裡至400公裡,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

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産,極大地鼓舞了蘇聯及全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的信心。

列甯格勒保衛戰

1941年7月至9月,希特勒的北方集團軍以優勢兵力突破蘇軍抵抗,進抵蘇聯第二大城市列甯格勒郊外和蘇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帶,距市區隻有5公裡,切斷了列甯格勒同蘇聯内地的聯系,妄圖迫使列甯格勒不戰而降。但列甯格勒人民英勇不屈,不顧敵機的狂轟濫炸,忍饑挨餓,堅持生産,很多工人和居民自動拿起武器到前線作戰。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列甯格勒被圍困的872天裡,蘇聯政府和人民通過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成功地組織了對城市和軍隊的供應。列甯格勒前線部隊、波羅的海艦隊擊退了敵人不斷的進攻,終于在1944年1月徹底粉碎了德軍對列甯格勒的封鎖。3月蘇軍把德軍從列甯格勒擊退200多公裡。

在偉大的列甯格勒保衛戰中,共有60多萬居民和蘇軍官兵獻出了生命。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是法國西北部著名的曆史和文化大區,它北臨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望,面積約3萬平方公裡,海岸線全長600公裡。連綿數百裡的海岸幾乎都是懸崖峭壁,盟軍的登陸地點選在比較平緩的5個灘頭。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次曆史性的戰役。1944年初夏,蘇聯軍隊在東線戰勝德軍已成定局,盟軍為履行美、英、蘇首腦在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上達成的關于在西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協議,決定在法國諾曼底地區登陸,向納粹德國的軍隊發起反擊。

6月6日淩晨,以美國為主的盟軍在艾森豪威爾将軍的指揮下,以2萬多空降傘兵為先導,近16萬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從樸茨茅斯啟航,橫渡英吉利海峽,一舉突破了德軍防線———“大西洋壁壘”,置德軍于腹背受敵的境地。這次登陸作戰,盟軍出動1200艘戰艦、1萬架飛機、4126艘登陸艇、804艘運輸艦、數以百計的坦克和15.6萬名官兵(7.3萬名美軍,8.3萬名英國和加拿大軍),分五路向諾曼底海灘發起猛烈的攻擊并開始登陸。登陸的海灘從奧恩河的河口灣延伸到科唐坦半島東南部。12日,盟軍的登陸點已連成一片。7月5日,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人員已達100萬。7月24日戰役結束時,盟軍共投入288萬人,5300多艘戰艦和13700多架戰機。德軍投入的兵力達51萬人。戰役中,盟軍共消滅德軍11.4萬人,擊毀坦克2117輛,飛機245架。盟軍方面有12.2萬将士獻身疆場。此後,盟軍繼續向歐洲腹地推進,在3個月的時間裡相繼解放了法國和比利時等國,并攻入德國本土。盟軍的勝利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這場戰役也被稱為“霸王”戰役。諾曼底登陸規模之大、戰鬥之殘酷都是人類戰争史上罕見的。

西西裡島登陸戰

西西裡島是地中海最大的島嶼,位于亞平甯半島和北非之間,是意大利南部的重要屏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盟軍為保證地中海海運安全并最終戰勝意大利,于1943年7月至8月間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登陸戰役,成功奪取西西裡島。

1943年5月,盟軍在把德意軍隊逐出非洲大陸後,将意大利西西裡島定為下一個進攻目标。1943年夏,盟軍在北非沿海港口集中了大量兵力,準備在西西裡島登陸。這次作戰的代号為“哈斯基”,由亞曆山大将軍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負責實施。該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第8集團軍和巴頓指揮的美軍第7集團軍,共有13個師和3個獨立旅,總兵力達47.8萬人,擁有作戰飛機4000餘架,各種戰鬥艦艇和輔助船隻約3200艘。

為保證西西裡島登陸戰的勝利,盟軍在戰役前曾實施代号為“肉餡”的誤導行動,發出盟軍将在撒丁島和希臘登陸的錯誤信息,緻使希特勒下令分散了西西裡島上的德軍兵力。

1943年7月9日深夜,盟軍按計劃以空降登陸打響了西西裡島登陸戰役。10日淩晨,盟軍在惡劣天氣的掩護下,在西西裡島強行登陸。面對盟軍的突然襲擊,德意軍隊猝不及防,海岸防線很快被摧毀。戰役進行到第3天,英軍便占領了西西裡島的東南部。7月22日,美軍又攻克西西裡島首府巴勒摩。8月5日,英軍占領卡塔尼亞。8月17日,盟軍先後進入西西裡島東北角通向大陸的咽喉重鎮墨西拿,随即占領全島。至此,西西裡島登陸戰役以盟軍獲勝宣告結束。

在這場戰役中,德意軍共投入兵力約27萬人,總計損失近17萬人,盟軍損失3萬餘人。西西裡島戰役是盟軍在歐洲戰場上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戰役的勝利為盟軍打開了直接進攻意大利的大門,也加深了墨索裡尼政權所面臨的危機,為最終迫使意大利投降創造了條件。

攻克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5年3月底,德國法西斯已處在最終滅亡的前夕。除了日本,德國在世界上已沒有任何盟國。面對國内經濟完全破産、人民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及軍事上接連失敗的嚴酷現實,德國法西斯政權已是四面楚歌,搖搖欲墜。

與此同時,蘇聯軍隊在東歐各國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通過匈牙利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西裡西亞戰役以及東波莫瑞戰役,消滅了德軍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波蘭、匈牙利、奧地利東部及維也納、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區,攻占了德國東部地區,為攻克柏林創造了條件。

1945年3月東波美拉尼亞戰役結束後,蘇軍集結了250萬兵力、4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及7500架作戰飛機,完成了柏林戰役的準備工作。德軍此時雖然已成強弩之末,但希特勒仍然企圖負隅頑抗。他集中了近100萬兵力,組織起近20萬人的守備隊,在柏林以東設立了三道防線,并環繞柏林城築起了三層防禦圈,準備與蘇軍最後一搏。

4月16日,蘇軍從奧得河、尼斯河同時向柏林發起攻擊。經過4個晝夜的激戰,蘇軍突破了德軍的三道防線,逼近柏林防禦圈。4月25日,蘇軍形成了對柏林的包圍,并與英美聯軍在易北河會師。4月27日,蘇軍攻進柏林市。4月30日,蘇軍攻占了象征着德國最高權力機構的國會大廈。5月2日下午3時,德軍停止抵抗,柏林戰役宣告結束。蘇軍在此次戰役中共殲滅和俘虜德軍40多萬。5月8日午夜,德軍統帥部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簽署德軍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從5月9日零時開始生效。歐洲戰争至此落下帷幕。

阿萊曼戰役

阿萊曼位于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地區的主戰場。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國軍隊在此給德意法西斯軍隊以沉重打擊,史稱阿萊曼戰役。這次戰役以英軍勝利告終,扭轉了北非戰争的格局,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

1940年7月,意大利乘英法在西歐失敗之機從埃塞俄比亞進犯東非英軍。1941年1月,英軍對意軍發動進攻,收複了東非的失地,并在北非重創意軍,俘敵13萬。2月,德國隆美爾将軍率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地區增援意大利軍隊。在德意聯軍的攻勢下,英軍開始從利比亞敗退。1942年7月,德意聯軍自利比亞突入埃及,進抵距開羅隻有350公裡的阿萊曼地區。但由于盟軍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權,駐北非德軍因兵力及裝備補給不足而無力繼續向前推進,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與此同時,英國在美國的支援下不斷加強其在北非的軍事力量,積極備戰。經過周密的準備,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決定于10月下旬發動代号為“捷足”的反攻,在突破德意軍的防禦地域後,迅速向西挺進,占領利比亞昔蘭尼加和的黎波裡塔尼亞全境,配合即将在北非登陸的英美聯軍,将德意軍全部逐出北非。

1942年10月,德意軍隊在北非共駐軍12個師,10萬餘人。他們防守在阿萊曼西南從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間的地帶。而英軍此時在北非已擁有11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達23萬。

10月23日夜,英軍向德意軍陣地南北兩翼發起進攻。25日,英軍在戰線北部突破敵軍防禦陣地。28日,英軍調集主力在北部戰線繼續猛攻,迫使南線德軍增援。德軍北上增援後,英軍立即集中兵力于11月2日淩晨在南線發動代号為“增壓”的戰鬥,攻擊德意軍結合部,并突破敵方防區,向西挺進。11月4日,隆美爾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命令向西撤退,4個師的意大利軍隊随即向英軍投降。

至此,阿萊曼戰役以英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英軍陣亡将士達7000多人,而德意軍傷亡及被俘人數近6萬。

阿萊曼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此後,德意法西斯軍隊開始在北非地區節節敗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本版稿件、圖片均據新華社

1945年7月至8月,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右)、杜魯門(中)和丘吉爾在德國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舉行會議,謀求解決同盟國之間在如何分享戰争的勝利果實及戰後和平安排等問題上出現的一系列矛盾。7月26日,發布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中英勇奮戰的蘇聯紅軍

西西裡島登陸戰役中盟軍士兵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

衛國戰争中蘇聯紅軍押解被俘虜的德國納粹分

德國法西斯在二戰期間最大的暴行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在波蘭奧斯威辛、馬伊達内克、特雷布林卡和德國布痕瓦爾德等地設立了集中營,殺害了大批政治犯、戰俘、猶太人等。奧斯威辛集中營是德國最大的集中營,位于波蘭加利西亞奧斯威辛附近,1940年建立,主要關押波蘭和德國的猶太人。納粹在此建立了大規模的綜合性滅絕設施,包括用毒氣殺人的“浴室”,儲放屍體的屍窖以及焚屍爐等,用以消滅猶太人。納粹還挑選犯人進行醫學試驗,如試驗便捷的絕育方法,對孿生子女進行活體解剖等。在該集中營内約有400萬人慘遭殺戮。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是德國建立較早的集中營,建于1937年。内設斑疹傷寒和病毒研究所,醫生利用犯人試驗病毒的傳染和疫苗效果,許多犯人死于醫學試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分子為鎮壓異己和推行種族主義,在國内和被占領國建立了衆多集中營。集中營也稱“死亡營”,通常建有用于大規模屠殺和進行人體試驗的毒氣室、屍體解剖室和焚屍爐。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奪走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成為人類曆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以下是納粹德國修建的主要集中營:

奧斯威辛集中營

奧斯威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修建的最大的集中營,始建于1940年4月,是距波蘭首都華沙300多公裡的奧斯威辛市附近大小40多個集中營的總稱。德國納粹在這裡監禁過數百萬人,并屠殺了其中的110多萬人,受害者絕大部分是猶太人。1945年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了奧斯威辛集中營,7000名幸存者獲得了新生。

奧斯維辛集中營11号樓和12号樓之間的"死亡牆"。該牆因黨衛軍當年在這裡随意槍殺囚犯而得名。每當紀念日,人們都會到這裡憑吊亡靈。此營發生暴動,暴動者全部被殺。

2005年1月25日,在奧斯威辛集中營2号營地――比克瑙集中營,一名猶太幸存者(前)在同伴的陪同下,緬懷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遇難者。

達豪集中營

達豪集中營位于德國慕尼黑西北約80公裡處,1933年建成,1938年擴建。它是德國納粹建造的第一座集中營,曾被作為培訓德國黨衛軍集中營軍官的教學基地。這裡先後關押過21萬人,包括許多猶太平民和蘇聯戰俘,其中近3.2萬人被迫害緻死或遭槍殺。1945年4月29日,集中營被解放,3萬多名在押人員重獲自由。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位于德國首都柏林附近,是二戰期間德國占領區納粹集中營的指揮總部所在地。集中營占地400公頃,整個布局呈三角形,是按照納粹黨衛軍頭目希姆萊的要求設計建造的,被認為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集中營。從1936年建立至1945年4月22日獲得解放,這裡關押過20多萬來自歐洲各國的共産黨人、社民黨人、抵抗運動戰士、猶太人、吉蔔賽人以及蘇聯戰俘,他們中的半數死于苦役、疾病或被槍殺和焚燒。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坐落在德國東部城市魏瑪附近,建于1937年。二戰期間,此處囚禁了大約25萬人,其中5.6萬人被納粹分子以各種方式殺害,其中包括德國共産黨主席台爾曼。

在集中營内,以德國共産黨人為首的一批反法西斯戰士一直堅持與納粹分子進行鬥争,他們秘密籌劃通過武裝起義赢得自由。1945年4月,他們發動武裝起義,并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控制了集中營,使近2.1萬人獲得自由。

拉文斯布呂克婦女集中營

拉文斯布呂克婦女集中營建于1938至1939年間,位于柏林以北50英裡。二戰期間,這裡共關押過13.3萬名婦女、兒童和青年。他們被強迫從事修路等繁重的體力勞動,還有部分婦女被用來進行醫學試驗。在1945年蘇聯紅軍解放這裡之前,約有近5萬人被迫害緻死。

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建立于1940年,1945年4月15日英國軍隊解放了該集中營。在集中營存在的5年間,德國納粹在此共殺害了約7萬名被關押者。

毛特豪森集中營

納粹德國1938年3月吞并奧地利。始建于1938年8月的毛特豪森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奧地利迫害猶太人、反法西斯人士及無辜平民的主集中營。這座集中營及奧地利其他地區的49座附屬集中營共囚禁過20萬人,有10萬人被迫害至死,其中包括至少5名中國人。2003年5月11日,毛特豪森集中營舊址舉行了中國遇難同胞紀念碑揭幕儀式,深色的大理石紀念碑上镌刻着:“紀念在此集中營遇難的中國同胞”。

布倫東克集中營

布倫東克集中營位于比利時布魯塞爾以北20公裡處,這裡本是比利時在一戰時期的一個防禦工事,二戰中成為納粹德國的一個集中營,是關押、迫害和虐待猶太人及武裝抵抗人員的人間地獄。在1940年至1944年的4年間,這裡關押的3500多人中有164人被槍殺、21人被絞死,約100人被折磨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