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中國有哪些活化石
中國的活化石有大熊貓,中華鲟,揚子鳄,大鲵,銀杏等。
一、大熊貓
大熊貓的曆史作為我國特有的國寶級動物--大熊貓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800多萬年的曆史,它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遠比人類早。據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熊貓最遲出現于晚中新世,它們的直系祖先是始熊貓,生活在炎熱潮濕的森林裡。
二、中華鲟
中華鲟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曆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中華鲟是一種大型洄遊性魚類,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400-500公斤。平時,中華鲟栖息于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我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
三、揚子鳄
揚子鳄或稱作鼍,學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鳄魚,俗稱豬婆龍,土龍,亦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鳄魚品種之一。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
四、大鲵
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在兩栖動物中要數它體形最大,全長可達1米至1.5米,體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點類似蜥蜴,隻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大鲵栖息于山區的溪流之中,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睑。
五、銀杏
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古又稱鴨腳樹或公孫樹。遠在二億七千多萬年前,銀杏的祖先就開始出現了,和當時遍布世界的蕨類植物相比,它還是高等植物。
到了一億七千多萬年前,銀杏已和當時稱霸世界的恐龍一樣遍布世界各地,後來,絕大部分銀杏像恐龍一樣滅絕了,隻在我國部分地區保存下來一點點,流傳到至今,成為稀世之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活化石
世界上有哪些活化石
活化石是指在種系發生中的某一線系長期未發生前進進化,也未發生分支進化,更未發生線系中斷,而是處于停滞進化狀态的結果,并仍然是現存的種類。在生境不變,成活率極低的情況下,這些生物在幾百萬年時間内幾乎沒有發生變化。于是相應地就形成了一些延續了上千萬年的古老生物,同時代的其它生物早已絕滅,隻有它們獨自保留下來,生活在一個極其狹小的區域,被稱為“活化石”。現存的一些古老的生物種類。屬非科學術語。達爾文首先用于東亞的曾被認為距今1億多年前已絕滅的銀杏。一般認為活化石應有以下4個限定條件:
①在解剖上真正與某一古老物種極相似,但并不一定是完全相同或就是該物種。
②這一古老物種至少已有1億年或幾千萬年的曆史,在整個地質曆史過程中保留着諸多原始特征,而未發生較大的改變,也就是一種進化緩慢型生物。
③這一類群的現生成員由一個或很少的幾個種為代表。
④它們的分布範圍極其有限。
被譽為“活化石”的中國樹種有:銀杏,銀杉,珙桐,香果樹等。
1、銀杏
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古又稱鴨腳樹或公孫樹。遠在二億七千多萬年前,銀杏的祖先就開始出現了,和當時遍布世界的蕨類植物相比,它還是高等植物。到了一億七千多萬年前,銀杏已和當時稱霸世界的恐龍一樣遍布世界各地,後來,絕大部分銀杏像恐龍一樣滅絕了,隻在我國部分地區保存下來一點點,流傳到現在,成為稀世之寶。
銀杏樹分雌雄,雄的銀杏樹,隻長雄性的花,雌的銀杏樹,隻長雌性的花,受精後才會結出圓圓的果實,一般稱為白果。
銀杏是裸子植物銀杏綱惟一存留下來的一個種。現在浙江天目山一帶尚可見到野生銀杏。因此,銀杏有“活化石”、植物中的“熊貓”之稱。
銀杏樹是世界上十分珍貴的樹種之一,并與雪松、南洋杉、金錢松一起,被稱為世界四大園林樹木。
銀杏樹不僅以其俊美挺拔、葉片玲珑奇特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她适應性強,藥用功效大,經濟價值亦非常可觀。
2、水杉
水杉為落葉、針葉大喬木。它以樹姿優美,枝葉繁茂,葉色多變而獨具一格,被列為古稀名貴植物之一,為我國一級保護植物。
水杉,這個經曆了第四紀冰川浩劫的珍貴孑遺植物,它生長迅速,10年左右就高達10餘米,一般2O年便可成材。材質輕軟,紋理通直,結構細密,是造船、建築、橋梁、農具和家具的良好材料,又是造紙工業的好原料。
水杉不僅是珍貴的“活化石”,而且它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适應性,生長迅速,是優良的綠化樹種,不但已在我國各地廣為栽培,世界很多國家也争相引種栽培,使這珍貴的樹木在全球範圍内生生不息。
3、珙桐
學名:Davidia involucrata英名:Dovetree别名:水梨子、鴿子樹科名:珙桐科
形态特征落葉喬木。葉互生,紙質,寬卵形,邊緣有尖鋸齒。花雜性,由多數雄花和一朵兩性花組成頂生頭狀花序。花期4月~5月。花形似鴿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鴿子的翅膀,暗紅色的頭狀花序如鴿子的頭部,綠黃芭的柱頭像鴿子的嘴喙,盛花時猶如滿樹群鴿栖息,被世界上譽稱為“中國鴿子樹”。核果肉質,橢圓形或矩狀卵形,表紫色,有黃褐色小斑點。果期9月~10月。
繁栽要點可用播種、扡插及壓條繁殖。播種于10月采收新鮮果實,層積處理後,将種子用清水洗淨拌上草木灰或石灰,随即播在3cm~5cm深的溝内。
幼苗階段需搭棚庇蔭并保持苗床濕潤。扡插宜用嫩枝作插穗,于5月~7月進行。高壓可于春季在一年生健壯枝條的基部進行。苗木移栽宜在落葉後或翌春芽苞萌動前進行。起苗時不可傷根皮和頂芽,對這長側根、側枝可以适當修剪,栽植時要求穴大底平,苗正根展,并灌足定根水。
應用價值
珙桐為世界著名的珍貴觀賞樹,常植于池畔、溪旁及療養所、賓館、展覽館附近,并有和平的象征意義。材質沉重,是建築的上等用材,可制作家具和作雕刻材料。
4、香果樹
學名:Emmenopterys henryi Oliv.英文名:Henry Emmenopterys科名:茜草科 Rubiaceae
落葉喬木。葉對生,有柄;葉片寬橢圓形或寬卵狀橢圓形,全緣;托葉三角狀卵形,早落。聚傘花序排成項生的圓錐花序狀;花大,淡黃色,有柄;花萼小, 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脫落性,在一花序中,有些花的萼裂片的1片擴大成葉狀,白色而顯著,結實後仍宿存;花冠漏鬥狀,有絨毛,頂端5裂,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于房2室,花柱線形,柱頭全緣或2裂,胚珠多數。蒴果長橢圓形,兩端稍尖,成熟後裂成2瓣;種子極多,細小,周圍有不規則的膜質網狀翅。
僅1種,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及西南諸省。
[編輯本段]稀有動物
在中國被譽為“活化石”的動物有:
國寶大熊貓、水中“活化石”中華鲟等
1、大熊貓
大熊貓的曆史作為我國特有的國寶級動物--大熊貓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800多萬年的曆史,它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遠比人類早.據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熊貓最遲出現于晚中新世,它們的直系祖先是始熊貓,生活在炎熱潮濕的森林裡.在距今6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貓的發展到了它們種群的鼎盛時期,它們廣泛分布于中國的南部、中部、西部,向北直達今天的河北境内,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群落".和它同時代的動物,由于地質與氣候的強烈簸動基本上都滅絕了,如劍齒象、劍齒虎都變成了化石,而大熊貓能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主要因為它們在環境的變化中改變着自己,所以才沒有從生物圈的鍊條上消失,從而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動物活化石.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迹的大熊貓,隻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熊貓從分類上講屬于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它動物。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
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陝西省的個别崇山峻嶺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于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稱為“國寶”。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會選為會标,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帶着中國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大熊貓身體胖軟,頭圓頸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壯,身長約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體重可達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着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一隻成年的大熊貓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鮮竹。有時,它也會開一次“葷”,捕抓箭竹林裡的竹鼠美餐一頓,甚至大搖大擺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居,晝伏夜出,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常常随季節的變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裡,夏天遷到竹枝鮮嫩的陰坡處,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溫暖的向陽山坡上,準備度過漫長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雄、雌大熊貓難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過,便又各奔東西。雌性大熊貓懷孕4-5個月左右,就急着尋找樹洞或石穴作為“産房”,它每胎産1-2仔。剛生下的幼仔重量隻有150克左右,相當于媽媽體重的1‰。可是,一個月後體重可達2千克,3個月就能長到五六千克。熊貓媽媽常把小熊貓摟在懷中,輕輕撫摸,外出時也把它銜在嘴裡,或用背馱着,親親熱熱,形影不離。等到小熊貓五六個月大時,媽媽就開始教它爬樹、遊泳、洗澡和剝食竹子等本領。兩年後,小熊貓才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生活。大熊貓的壽命一般為20-30年。
大熊貓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約在一百萬年前,它們遍布我國的陝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區,在雲南、四川、浙江、福建、台灣等省也有它們的蹤迹,現在留下來的數量很少,成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的珍貴的“活化石”。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沒有幾乎瀕臨絕迹的大熊貓,隻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于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演化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拟熊類演變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匠,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删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龆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中、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塹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适堔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迠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由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桡側籠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美國生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關于這個寫過一篇散文,後栥又用《熊貓的拇指》作為一部散文集的名稱。
繁殖
大熊貓在幾百萬年間由盛而衰,以至瀕臨絕滅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環境的惡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問題。
據有關專家對大熊貓所作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和内分泌學等方面的長期研究表明,大熊貓生殖機能異常低下。由于遺傳和環境的原因,許多大熊貓的生殖系統嚴重發育不良,成年後生殖内分泌機能紊亂,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終生不育。
大熊貓性喜獨居,發情後才願意進行異性間的接觸。雌性大熊貓每年隻發情一次,且其擇偶性極強,非見“白馬王子”不抛“繡球”。在野外,公獸們往往須通過殘酷的鬥毆競争,最後的勝利者才能獲得雌獸的青睐。如果一個小種群内缺乏足夠優良的雄獸,顯然就會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機會,并降低交配後的受孕率。
大熊貓産仔多數為單胎,即使産下雙胎也往往隻能撫養其中一隻。大熊貓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營養、患病、氣候惡劣或遭遇天敵而夭折。
大熊貓母獸在懷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并由于獨自哺乳帶養幼仔而極盡勞苦,體力極度衰竭,對其健康和壽命影響極大。在哺乳期結束後,母獸還要繼續撫養兒女,教會他們采食和生存的各種本領。在這種情況下,母獸自會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發情,暫停生育,直到兒女長大成“人”,遠走高飛。
大熊貓的野外栖息地被嚴重地隔絕成小塊地域,偏偏他們又必須獨占很大面積的領土才能保證生存,所以在小塊的栖息地内,能容納的大熊貓數量是非常有限的。一個種群太小,不可避免會導緻近親繁殖,降低遺傳多樣性,造成遺傳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貓,可以減低野外天敵和疾病的危害、保障營養供給、消除惡劣氣候的侵襲。此外,還可以大大提高大熊貓的繁殖能力:通過合理配對,可有意地避免近親繁殖,改良繁殖和遺傳機能;通過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種機會,提高配種懷孕率;通過對母仔的精心看護和充足的營養供給,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雙胞胎成活率,并促進其正常發育,也有利于母獸身體健康,使其迅速恢複體力,為下一次生育作好準備。多年的實踐證明,大熊貓人工繁育、移地保護是拯救大熊貓的重要戰略之一。
飲食
大熊貓以竹類為主食,從食性看似乎應該劃入“草食動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點以及物種進化的觀點來分類,它們卻是地道地道的肉食動物。在科學分類中,大熊貓屬于哺乳動物綱、食肉動物目。你看,如此可愛的大熊貓竟與虎豹豺狼等猛獸同屬一個大家族。大熊貓的祖先是名副其實的肉食動物:有尖銳發達的犬齒、較短的腸道和肉食動物的消化生理特點,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這些特點。隻是由于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它們為了生存,食性和習性必須适應環境。漸漸地,它們退居深山竹林,适應了低營養、低消化率的竹類,過着與世無争的隐士生活。于是,現代的大熊貓就變成了吃草的“肉食動物”。事實上,在肉食動物家族的進化史中,随着環境變化而改變食性的“大有人在”。與大熊貓血緣非常接近的熊類,不是也變成了葷素不論的“雜食動物”了嗎?
影響
一百多年以來,西方世界從1869年法國-神父戴維在中國發現大熊貓開始,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貓“蘇琳”帶到美國芝加哥動物園展出,以及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國以大熊貓作為國禮相送——世界性的熊貓熱,越來越高漲、大熊貓開始名揚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一位蘇聯動物學家如此贊美道:“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貨真價實的瑰寶,非常美麗的、标新立異的、令人驚歎的動物。”
珍貴稀有動物
大熊貓經過漫長的曆史發展而能夠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但是,由于受曆史發展因素的不利影響,使它目前已處于一種瀕危狀态。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由于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則是栖息環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系的孤島狀頒,導緻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開花死亡,人為的捕捉獵殺,天敵危害,疾病困擾。這就構成了對大熊貓生存的嚴重威脅,使其面臨瀕危的境地。
2、中華鲟
又稱鳇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于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闆五行。
中華鲟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曆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中華鲟是一種大型洄遊性魚類,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400-500公斤。平時,中華鲟栖息于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我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裡生活了9—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遊,到達長江上遊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3、拉蒂邁魚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東海岸的東倫敦港附近,靠近一條小河河口的海中,當地漁民捕撈到了一條“奇怪”的魚。這條魚身長1.5米,重58公斤多,出水後隻活了3個小時便死了。由于當時防腐技術不高,當該魚到達研究人員手中時,幾乎隻剩下魚皮了。經研究,認為這魚應屬總鳍魚類的空棘魚亞目(Coelacanthini)。為紀念标本保管員拉蒂邁女士對标本的“慧眼相識”和精心保護,史密斯教授把這條新魚起了一個名字叫拉蒂邁魚(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 1939)(圖 24)。
拉蒂邁魚的發現,立刻轟動了科學界。因為總鳍魚類分兩支,一是骨鱗魚類,一是空棘魚類,而骨鱗魚類的成員當時被認為與“從水到陸”有關。此前,人們隻知道總鳍魚類的化石代表,從未見過現生标本,而今卻突然冒出了原被認為早在距今1億2千萬年前(白垩紀早期)就已絕滅了的空棘魚類的現生代表——活化石,怎不教人心情激動!科學家們期望從它身上獲得有關從“魚——兩栖”更多、更具體的知識。
為要獲得更多、更好的拉蒂邁魚标本,第一件标本的研究者南非羅茲大學魚類學家詹姆斯•史密斯教授登廣告懸賞:誰能再送他一條拉蒂邁魚,将得到100鎊獎金。并在當地一帶貼了許多有關拉蒂邁魚的招貼畫,以便引起漁民們的注意。14年後,1952年12月20日夜,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北方向的科摩羅群島安朱安島附近,人們終于又捕獲了第二條拉蒂邁魚。此後,該魚則不斷被發現,迄今已有200條了,為科研工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1982年,科摩羅政府還贈給我國一條浸制的拉蒂邁魚标本,這件珍貴的标本現今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動物陳列廳裡,供遊人參觀。
包括拉蒂邁魚屬的空棘魚類化石最早出現于距今3億5千萬年前的泥盆紀,當時它們是在鹹水和淡水中生活的。三疊紀(距今1億8幹萬年前)時,它們大多生活在半鹹水或海水中,再往後,則完全海生了。從多次捕獲的情況推測,現生拉蒂邁魚生活在200—400米的深海裡,體長介于1.28—1.80米之間,體重介于30—80公斤。由于深海和地面氣(水)壓相差過大,所以拉蒂邁魚出水後活的時間都不很長。據說,第八條拉蒂邁魚被捕後竟還活了19個半小時,那是已經很不錯了。
拉蒂邁魚體态圓厚,體表藍色,一看就“與衆不同”。它有8隻肉質鳍,除第一背鳍和尾鳍外,每隻鳍近魚體的一端呈柄狀,肉質肥厚,好像一把短柄的船槳。解剖顯示,它的胸、腹鳍内骨骼的排列,和一般魚類的大不一樣,後者呈放射型,而它的呈分節的中軸型,非常接近陸生四足動物前、後肢中的骨骼排列。這點很重要,因為科學家認為,四足動物的四肢,就是由那些具四肢骨骼雛型的鳍進化來的。甚至有人在水下觀察到,拉蒂邁魚遊泳前進時,成對鳍的擺動姿勢與一般魚類的不同,而與陸生脊椎動物的相似,即一側的附肢向前時,另一側的附肢在後。不過,觀察隊員們在海底趴了長達6個小時,也未見到拉蒂邁魚用鳍在海底爬動,顯然,它沒“步行”的要求。拉蒂邁魚腹面寬圓,口大,下颌方形,颌上長有銳利的牙齒。矛形的尾鳍是拉蒂邁魚特殊的構造,因此,它還有一個别名,叫矛尾魚。矛尾魚屬肉食性魚類,因為在它的腸胃裡,人們發現有魚類殘骸。更有意思的是,美國一科學家在解剖一條拉蒂邁魚時,在它的輸卵管裡發現有5條幼魚,顯然,它是卵胎生的,即受精卵在母體内孵化成幼仔後才産出體外。據報道,成熟卵呈桔紅色,圓圓的,大小像橙子。拉蒂邁魚的幼仔身軀卷縮,長約30厘米,各鳍緊貼身上,未曾舒展,待發育産出時,已是遊泳的好手了。
原來,科學家們認為,總鳍魚類中的骨鱗魚類,有可能是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而拉蒂邁魚是骨鱗魚的近親,他的現生種類的發現,無疑對研究脊椎動物從水到陸提供解剖學上重要的證據。可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通過有關研究,否定了骨鱗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的理論(見本書《脊椎動物的從水到陸》篇),拉蒂邁魚便不是四足類祖先的近親了。不過,即便這樣,現生拉蒂邁魚的發現,對了解空棘魚類乃至總鳍魚類的解剖構造、生活習性和進化關系等,還是很有科學意義的。
我國曾在廣西、浙江等地分别發現過空棘魚類化石。
4、揚子鳄
揚子鳄或稱作鼍,學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鳄魚,俗稱豬婆龍,土龍,亦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鳄魚品種之一。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在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在揚子鳄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征。所以,人們稱揚子鳄為“活化石”。因此,揚子鳄對于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我國已經把揚子鳄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我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鳄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上世紀70年代,它被攜出國門,雲遊歐洲,名揚世界。
5、蟑螂
蟑螂(Cockroach)蜚蠊目昆蟲的俗稱,亦稱“蜚蠊”。與其他昆蟲源起于泥盆紀,為腐食動物喜晝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内。經得起酷熱及嚴寒的考驗,至今分布相當廣泛。蟑螂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根據化石證據顯示,原始蟑螂約在4億年前的志留紀出現于地球上。我們發現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從煤炭和琥珀中發現的蟑螂,與你家櫥櫃中的并沒有多大的差别。億萬年來它的外貌并沒什麼大的變化,但生命力和适應力卻越來越頑強,一直繁衍到今天,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值得一提的是,一隻被摘頭的蟑螂可以存活9天,9天後死亡的原因則是過度饑餓
6.娃娃魚
【中文名稱】:大鲵
【拉丁學名】:Andrias davidianus
【俗名】:娃娃魚,人魚,孩兒魚,狗魚,鳕魚,腳魚,啼魚,臘狗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别】:二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待定(I)
【特有種】:是
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在兩栖動物中要數它體形最大,全長可達1米至1.5米,體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點類似蜥蜴,隻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大鲵栖息于山區的溪流之中,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睑。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後四,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鳍狀物。體表光滑,布滿粘液。身體背面為黑色和棕紅色相雜,腹面顔色淺淡。
地球上5大植物活化石
地球上5大植物活化石
1、猴迷樹
猴迷樹也被稱之為“智利松”,是一種古針葉樹,現在隻能在阿根廷和智利一些地區發現它們的身影。這種樹長有怪異的帶鱗片(實際上是樹葉)樹枝,樹皮也非常與衆不同,與爬行動物的皮膚類似。圖中的龐然大物便是異龍,身後的便是猴迷樹。
2、馬尾
馬尾是一種與衆不同的植物,通過孢子繁育下一代而不是種子。現在的馬尾是一個單一物種,但在史前世界,它們也一度是占據統治地位的植物。大約3.75億年前,馬尾第一次在泥盆紀出現。
3、中華水韭
據有關資料記載,中華水韭被認為是植物界的大熊貓,是出現于數億年前的活化石,是我國第一批公布的50多種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的一種,為中國特有的物種,屬極度瀕危的孑遺植物,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4、竹柏
竹柏為古老的裸子植物,起源距今約1億5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紀,被人們稱為活化石,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竹柏有淨化空氣、抗污染和強烈驅蚊的效果,是雕刻、制作家具、膠合闆的優良用材,具有較高的觀賞﹑生态和經濟價值。
5、小葉白蠟
小葉白蠟,是地質年代第三紀末至第四紀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被譽為“闊葉林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