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德齡慈禧 慈禧寵愛的女官德齡公主怎麼死的
1944年11月22日,德齡在加拿大死于車禍,當時還不到60歲。
德齡(1886~1944)旅美作家,女,滿族,荊州人。德齡1886年出生于武昌,後在荊州、沙市度過了童年及青少年時代。當時,她的父親裕庚正主持沙市的厘稅榷關,兼辦洋務、教案。 1895年,裕庚被清廷任命為出使日本的特命全權大臣,德齡全家人随父親到日本東京赴任,在那裡度過了三年時光。裕庚在日任滿返國後,又前往巴黎出任駐法使臣。這6年的國外生活,使德齡這樣一個東方女子具有開闊的視野。
1903年春,17歲的德齡随父回到北京,因為活潑天真的性格、老練的社交能力,她和妹妹容齡一道赢得了慈禧的青睐,慈禧為了進一步了解西方,同時也便于與西方國家駐華使節的夫人們接觸交往,将姐妹倆一并留在身邊,成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
1905年3月,裕庚因病到上海就醫,電召德齡姐妹赴滬。兩年的宮廷生活,也使德齡看清了宮廷冷漠、陰森、險惡的一面,德齡向慈禧請求去上海,獲準後當即脫離宮廷。裕庚去世後,德齡結識了美國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撤迪厄斯·懷特,兩人于1907年5月21日在上海結婚。1915年,德齡随懷特赴美,開始用英文創作,撰寫多部作品,署名“德齡公主”,成為當時美國的著名作家之一。
德齡用英文寫作的第一部回憶錄《清宮二年記》就引起了西方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關注。這本書以第一人稱的叙述方式,詳述了1903年至1904年清廷宮禁内苑的生活實情,其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寫了當時中國的最高女統治者慈禧太後的飲食起居、服飾裝扮、言行舉止和習性品格,書中披露的許多資料都具有珍貴的曆史價值。之後,德齡先後用英文寫了回憶錄體作品《清末政局回憶錄》、《禦苑蘭馨記》、以及紀實文學作品《瀛台泣血記》、《禦香缥缈錄》等,總字數達七八十萬字。德齡的這些作品,首先在海外擁有衆多的讀者,随後又被顧秋心、秦瘦鷗等翻譯成中文,流傳到國内來,有的曾在《申報》等國内一流大報上連載,影響很大。
抗戰期間,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發動海外華人、華僑一同抗日,在保衛中國同盟舉辦的“中國之夜”和“一碗飯”運動中,德齡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德齡公主結局是怎樣的
說起清朝的德齡公主,可謂是一名奇女子了,她天生麗質,秀麗端莊,是慈溪太後身邊的紅人了。德齡公主機智到能夠再慈溪的眼皮子底下與老外談戀愛還能修成正果的。隻不過可惜的是,她在不遠千裡遠嫁給那個外國人後卻被背叛了,最後還出了車禍,死在了異鄉。
德齡公主,原名裕德齡,1866年在武昌出生,滿漢軍正白旗人。裕德齡的父親裕庚是清朝的貴族,一直負責我國外交事務。小時候的裕德齡,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先後跟随父親到過法國,日本,正因為如此,裕德齡獲益良多,見識與衆不同。她還非常聰明,17歲的她已經精通8國語言,熟悉西方各國的禮儀,她同時也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女孩。1902年的冬天,17歲的裕德齡跟随任滿的父親歸國,回到了北京。因為當時西方列強入侵,急需要一個翻譯,于是,精通外語的裕德齡便被慈禧召入宮中。
入宮的第一天,慈禧便帶着裕德齡接見俄國大使,看着裕德齡用一口流利的俄語跟外國人交談并翻譯出來,慈禧滿心歡喜。那是慈禧第一次見到身穿蓬蓬裙和腳穿高跟鞋的裕德齡,她對這樣的衣服很好奇,覺得這個衣服為什麼會蓬蓬的,裕德齡告訴她是因為裡面墊了個墊子,又問裕德齡外國人病了是不是吃藥片和打針的,藥片又是什麼,打針又是什麼?裕德齡都一一耐心解答。
見多識廣才華橫溢的裕德齡被太後留在了身邊,一步都不舍得讓她離開,在70歲大壽的時候還親手寫了一個壽字送給德齡,封為郡主,并讓她成為了光緒帝的英語老師,還承諾以後會幫她找個好夫君,可見對她是有多麼的寵愛。但是裕德齡當時已經心有所屬,一個外國人,名字叫懷特。懷特是她當時坐船回國在船上一見鐘情的男人,他黃頭發,藍眼睛,高鼻子,是一名醫生。但是德齡一回國就進宮了,所謂一入宮門深似海,他們想見一面就更加難上加難了。
有時候緣分就是這麼奇妙,懷特竟然在照相館意外認識了勳齡——德齡的哥哥,倆人一見如故很快就成為了好朋友。勳齡在知道懷特喜歡自己的妹妹後,他們的關系就更好了,但是要怎麼樣才能在慈禧的眼皮底下讓自己的妹妹能和懷特聯系呢,所謂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分分鐘都是殺頭的事。絞盡腦汁,勳齡想到了一個辦法,因為德齡在宮裡要教慈禧讀英文報紙,于是他想到了利用英文報紙來傳信的方式。
不久的一天,在宮裡教讀英文報的德齡就發現了一件事,報紙上有些英文字母被人特意的圈了出來,她把那些字母連在一起翻譯出來,發現原來是懷特寫給她的情書,她驚喜萬分,開心的同時又擔心,惹是被慈禧太後發現了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沉浸在愛情甜蜜中的德齡顧不了那麼多,一心隻想着懷特,她也學着用英文報紙給懷特回情書。兩人小心翼翼,所以這種傳信的方式并未被慈禧發現,但是卻被懷特的姑姑發現了,她強烈反對他們在一起,但是熱戀中的懷特願意放棄繼承家族财産什麼也不要也要和德齡在一起,這個決定深深的感動了德齡,她已做好了非君不嫁的打算。
然而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們想要在一起真的太難了,首先,隻要德齡在皇宮,慈禧太後就不可能同意她嫁給一個外國人,再說她父親也不會同意她嫁給一個外國人,他們這條感情路上注定一波三折,困難重重。
德齡的父親知道了他們的戀情,他找到了懷特,不讓他們繼續交往,皮特說,自己對德齡的感情是真的,這一生非她不娶,如果她不嫁,我就等她一輩子,看到懷特這麼堅定的意志,德齡的父親最終什麼話也沒有再說就離開了。
隻是,非懷特不嫁的德齡要怎麼做才能讓慈禧同意她嫁給一個外國人呢?需知,在那個年代裡,婚姻從來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何況在宮中,并不是你想嫁便可以嫁。太後一賜婚要你嫁誰你便要嫁誰。
不久之後,德齡的父親病重,遠在美國的懷特特意為裕庚請來了專家,面對自己重病期間一直在身邊無微不至照顧自己的懷特,裕庚心存感激。便想成全這對有情人,他就想了個辦法把女兒接出宮。給德齡發去急電父病危,速歸這幾個字。
德齡收到急電馬上拿給慈禧看,慈禧批準了她出宮,并叮囑德齡早日回宮。1905年12月,德齡的父親去世了,德齡以要為父親守孝并未返回宮中。守孝期滿後,德齡決定跟随懷特回美國。
其實德齡不願回宮中是有原因的,她本來想用自己的畢生所學去改變慈禧,希望能為推動中國的改革出一分力。然而慈禧的固執讓她意識到自己無法影響慈禧的獨斷專行。
初到美國期間,她和丈夫過得非常幸福,并生下了一個兒子——賽迪斯,賽迪斯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藍眼睛黑頭發,集父親和母親的優點于一身,得到了父母親的萬分寵愛。然而天妒英才,一場肺炎奪走了他的生命,德齡痛不欲生。然而,還沒走出喪子之痛的她又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丈夫背着她另結新歡。她不明白曾經願意為她放棄一切的人怎麼也背叛了她。
生活依然要繼續,懷特離開後,她便重拾她的愛國夢,四處發表演講,為中華民族的自強和繁榮昌盛盡自己的一份力。
可惜,裕德齡沒有等到抗戰勝利的那一天,1944年11月22日,裕德齡在美國遭遇了車禍當場死亡,在63歲的這一年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清末公主德齡簡介,德齡怎麼死的
人物生平
裕德齡(1886~1944),筆名德齡公主,旅美作家,滿州漢軍正白旗人,被封郡主,又稱德齡公主或德齡郡主。因曾擔任慈禧的禦前女官并用英文寫作了這段經曆而聞名。她的親人有:大哥(名号不詳),二哥勳齡,四弟馨齡,五妹容齡(山壽郡主)。滿族,1886年出生于武昌,後在荊州、沙市度過了童年及青少年時代。上世紀初,精通八國外語的漂亮、聰慧的德齡公主,走進了充滿神秘、詭異又異常險惡的皇宮,作為禦前女官為慈禧太後做翻譯工作。1895年起,先後随父親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國。1903年春,17歲的德齡随父回到北京,不久和妹妹容齡一起被慈禧太後诏進宮中充作“禦前女官”。
1905年3月,因父病出宮赴滬。同年12月,其父在上海病逝,德齡以“百日孝”為由從此沒再回宮。1907年,德齡和美國駐滬領事館副領事(後改做報館記者)撒迪厄斯·懷特結婚,後随夫去美國。1911年德齡的第一部英文著作《紫禁城兩年》出版,署名德齡公主,在國内外引起強烈反響。辜鴻銘欣然為之撰寫英文書評,大為贊賞。1927-1928年間,德齡回國逗留,并親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語清宮戲。同時找到小德張等人,進一步回憶收集清宮資料。此後,德齡先後用英文寫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憶錄》、《禦苑蘭馨記》、《瀛台泣血記》、《禦香缥缈錄》等反映晚清宮廷及社會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時間風靡海内外。德齡的清廷題材英文作品,是20世紀初中西文化交流肇興時期的特定産物,其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親曆親見的特定身份,向西方人士介紹了中國高層統治者現實生活的實情,部分地澄清了帝國主義分子強加給西方讀者的傳聞和謊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宮生活珍貴的史料,為後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提供了佐證和參考。正基于此,這些作品至今仍擁有廣大的讀者。
早年德齡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出生于武昌,後在
荊州、沙市度過了童年及青少年時代。在兄妹五人中排行第三,其父裕庚為滿清貴族、外交官。當時,她的父親裕庚正受湖廣總督張之洞委派,主持沙市的厘稅榷關,兼辦洋務、教案。在其《清末政局回憶錄》一書中,德齡以卷首七章的篇幅,記叙了19世紀末葉沙市的市井民生,以及官府署衙的日常生活。1895年,裕庚被清廷實授為出使日本的特命全權大臣,德齡全家人随父親到日本東京赴任,在那裡度過了三年時光。裕庚在日任滿返國後,旋即派往巴黎,出任駐法使臣。這6年的國外生活,使德齡大開眼界,她不僅在對西方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接觸中增長了見聞,經受了曆練,同時還深入地領略了現代文明在各個領域對人類生活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德齡随父在日本、法國生活六年,不但會外語,還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淵博的學識,精通各國國情,曾是現代舞蹈大師鄧肯的弟子。
女官生涯1902年冬,裕庚任滿歸國,被賞給太仆寺卿銜,留京養病。17歲的德齡随父回京。此時列強入侵,慈禧太後急欲讨好各國使節和他們的夫人,她從慶親王口中得知裕庚的女兒通曉外文及西方禮儀,便下旨召裕庚夫人帶同德齡、容齡姊妹入宮觐見,後來德齡與妹妹容齡一起成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為慈禧與西方國家使節夫人們交往擔任翻譯。直到1905年3月因父病才離宮到上海。期間慈禧曾有意将其許配給榮祿之子巴龍,但為光緒設計解脫。
出宮之後1905年3月,裕庚因病到上海就醫,電召德齡姐妹赴滬。通過兩年的宮廷生活,也令德齡看清了宮闱之中冷漠、陰森、險惡的一面,“高處不勝寒”的顫栗感,也使她倆每每心懷餘悸。此番乘父親病重之機,德齡便向慈禧請求去上海,獲準後當即脫離宮廷。
裕庚去世後,德齡結識了美國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撤迪厄斯·懷特,旋即由戀愛而于1907年5月21日在上海結婚。此後,懷特從美領事館卸職,仍留駐中國改作新聞記者,德齡便“應親友的要求和催促”,寫下了她在宮廷内兩年生活的所見所聞。這即是她用英文寫作的第一部回憶錄《清宮二年記》。由此引起了西方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關注。
抗戰期間,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發動海外華人、華僑同仇敵忾,共禦外侮。在保衛中國同盟舉辦的“中國之夜”和“一碗飯”運動中,德齡曾追随于左右,為了給抗日軍民籌集經費和物資做出了貢獻。1944年11月22日,德齡在加拿大死于車禍,殁年58歲。
文學地位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位以慈禧太後“禦前女官”的身份活躍于上海社交界的中年女子,受到了當時傳媒的密切關注。她在人們的簇擁下,身穿宮廷旗袍,腳蹬花盆底兒鞋,攜李時敏、伍愛蓮等聯袂到蘭心大戲院,用英語演出了一場場清宮戲。而她用英文寫作的《清宮二年記》、《清末政局回憶錄》等作品,在西方火了一把之後,又被顧秋心翻譯成中文,在國内發行。這位首次用英文寫作的華人女作家,就是一向視湖北為第二故鄉的正白旗人德齡,當時大家都稱她為“德齡公主”。
《清宮二年記》以第一人稱的叙述方式,詳述了1903年至1904年清廷宮禁内苑的生活實情,其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寫了當時中國的最高女統治者慈禧太後的飲食起居、服飾裝扮、言行舉止
和習性品格。書中的許多章節,足以和曾經發生過的重大事件相互印證,因而以其無以辯駁的充分可信性,顯示出了其應有的曆史價值。《清宮二年記》的出版,在上海首先引起了時任開浚黃浦局總辦之職的辜鴻銘的密切關注。這個以清末怪傑稱著于世,既聰明透頂又怪誕成習的老頭兒,一見此書便為之拍手叫好,欣喜若狂。他按捺不住滿心的喜悅之情,當下撰文《評德齡著〈清宮二年記〉》,投寄給在上海的英文報紙《國際評論》予以發表。在這篇文章中,辜老先生一改主張婦女“三從四德”的人生信條,滿腔熱情地稱德齡為“新式的滿族婦女”,并推崇道:“這部不講究文學修飾、樸實無華的著作,在給予世人有關滿人的真實情況方面要遠勝于其它任何一部名著。”
辜鴻銘一向自視甚高,終其一生似乎從來沒有誇獎過誰,而對當時西方世界那些目空一切的所謂漢學家們更是痛加撻伐,譏诮尤甚。他的英文書評《評德齡著〈清宮二年記〉》能夠以如此誠笃、質樸的口吻贊賞一個初出茅廬的中國女子,這在當時無疑造成了一種巨大的轟動效應。此間尤為有意思的是,辜鴻銘曾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經張之洞首席幕僚趙鳳昌的引薦,進入湖廣總督衙門做“洋文案”。在武昌期間,他和裕庚相契投緣,過從甚密,且同衙辦事達五六年之久。出于對故人之女的嘉賞,辜鴻銘的英文書評自然不乏含有個人的感情因素在内。正因為有了辜鴻銘的大力獎掖,這才激發了德齡寫作清廷題材作品的興趣。她以此為肇始發端,先後用英文寫了回憶錄體作品《清末政局回憶錄》、《禦苑蘭馨記》、以及紀實文學作品《瀛台泣血記》、《禦香缥缈錄》等,總字數達七八十萬字。
德齡的這些作品,首先在海外擁有衆多的讀者,随後又被顧秋心、秦瘦鷗等翻譯成中文,流傳到國内來。其有的曾在《申報》等國内一流大報上連載,乃至于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成為當時市民讀者關注的熱點,其傳播範圍之廣,影響之大,令人矚目,從而奠定了她作為用英文寫作的作家的地位。1927年,德齡與撤迪厄斯·懷特的獨生子薩都斯不幸夭折。她傷心至極,回國到上海有過較長時間的逗留,一則排遣心中愁緒,二則接洽其作品譯成中文後在國内出版的事宜。
德齡的清廷題材英文作品,是20世紀初中西文化交流肇興時期的特定産物,其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親曆親見的特定身份,向西方人士介紹了中國高層統治者現實生活的實情,部分地澄清了帝國主義分子強加給西方讀者的傳聞和謊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宮生活珍貴的史料,為後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提供了佐證和參考。正基于此,這些作品至今仍擁有廣大的讀者。
人物争議關于德齡的出身,朱家迷在《德齡、容齡所著書中的史實錯誤》中質疑道:
“按實際上,德齡既不是公主,也不是郡主”。清代宗室女性的封爵,皇帝之女封公主,親王之女封郡主,并且,皇後所出封為固倫公主,妃所出封為和碩公主。此外,在公主之下,還有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五等之封,不入五等的為宗女。
在譯者秦瘦鷗先生1946年給《瀛台泣血記》寫的一篇《介紹原著者》裡還提到“德齡女士的父親裕庚公爵,是滿清的一位貴族”,這句話恰好說明了德齡并非努爾哈赤的嫡裔。事實上,裕庚是漢軍正白旗人,本姓徐,而非滿族正白旗。不過關于裕庚的爵位,依然不對。裕庚并非宗室,因此不能封為“鎮國公”、“輔國公”,隻能封一、二、三等公,但事實上,隻有清中葉以前戰功卓著的才得封公爵,中葉之後,即使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也隻能封侯,裕庚既非宗室,又無軍功,不可能封公的爵位。
依照德齡在書中對王府的描述來看,有許多錯誤,比如對王府的格局、裝飾、宴會的描述,皆與事實不符,不少是依自己的經曆臆造。由此看來,德齡也并未在王府呆過,并不知道王府諸多不同于尋常人家的規矩。
再次是關于德齡“女官”的官職。其實在清朝還真有“女官”一說,但并非官職,而是諸如舉行禮節時,負責指揮執事的宮女,隻有在該禮節中,才被稱為“女官”,是臨時性的差事。據清宮記載,德齡姐妹、慶王府四格格、元大奶奶這一類的人,不過就是陪慈禧解悶的,并沒有經過奏準派充。
但其妹容齡确實因為慈禧的喜愛,被封為“山壽郡主”。切記不是“壽山郡主”。“
人物影響
裕德齡不僅姿容絕倫,而且還從國外帶來了許多洋玩意,啟迪了慈禧對"新生活"的想往,德齡、容齡在宮裡侍奉慈禧兩年中,做過慈禧禦前英、法等文的翻譯,美國公使康格夫人和漢文秘書維廉斯太太、俄國伯蘭桑夫人、西班牙公使德卡賽夫人和小姐、日本公使内田夫人、葡萄牙代辦阿爾美達夫人、法國代辦托蘭夫人、後來的日使伊集院夫人等來宮都由德齡、容齡等陪同和翻譯。德齡、容齡輪做慈禧畫像的替身模特,并同美國畫家卡爾陪住多日。德齡還做了光緒的英文教師,并經常為慈禧等人在宮裡譯讀外文報紙。日常,姐兒倆陪伴慈禧化妝、遊玩、看戲、學車、寫字、觀花、賞狗、擲骰和籌備各種節日。按其父卿位,德齡不夠封郡主的資格,但經宮中幾人回憶,慈禧70歲萬壽節期間,慈禧的确曾懿封(特封)德齡、容齡為郡主(滿語為和碩格格),由于西方沒有公主、郡主之分,國外譯者曾把德齡郡主翻譯成德齡公主,鬧得沸沸揚揚。翻譯家秦瘦鷗先生介紹她的作品曾說過:"其實,不但照中國的習慣,已經覆亡的一朝所頒給的種種頭銜都得一律作廢,便是真要保留她在滿清一朝所取得的封号的話,也隻能稱為德齡郡主,因為她和她的妹妹容齡女士(封山壽郡主)都不是努爾哈赤的嫡裔,根本沒有晉封公主的可能性。"德齡自言通曉八國語言。德齡的著作,都是由英文版出版的,德齡著作的譯作者影響最大的是顧秋心和秦瘦鷗。所以說,“裕德齡”被稱為“德齡公主”完全是由于國外譯作者造成的,現在仍稱“德齡公主”隻是沿用這一錯誤稱謂。
著作《清宮二年記》
《清末政局回憶錄》
《禦苑蘭馨記》
《瀛台泣血記》
《禦香缥缈錄》
《德齡公主回憶錄》
後世紀念位于天津市鼓樓南街30号的格格府作為本市首家私人投資的博物館,于2009年6月20日對外開放。據了解,全國範圍内的私人博物館有上百家,但對天津而言,格格府是本市首家經文化部門批準的私人博物館。
格格府是在天津鼓樓改造時與廣東會館、老城博物館共同保留下來的三大晚清建築,建築面積700餘平方米。格格府是清光緒時期裕德齡格格在津居住的府第,由兩進四合院組成。該博物館總投資3.3億元,分為瓷器、字畫、雜項、珍寶、青銅器、格格起居室六個展區。第一期将展出258件古董,其中國寶級文物17件。
格格府私人博物館由香港籍天津商人臧秀雲女士投資,臧秀雲長期從事競拍、代購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的工作,在首次展出的古董中就有多件是從海外回拍的,其中青銅器館的春秋蟠龍紋圓鼎就是臧秀雲出資1600萬元從海外競拍回來的國寶級文物。
格格府是裕德齡1904年底1905年在津住過的府邸。原因是1904年秋裕德齡偶然聽到慈禧與榮祿的談話,得知太後欲将她許配榮祿之子巴龍,裕德齡滿心的不願意但她深知慈禧的脾氣,于是就求到了光緒皇帝(由于光緒皇帝喜歡鋼琴等西洋樂器和藝術經常向精通西洋文化的裕德齡求教,兩人感情甚好)。于是,光緒就以春節臨近,讓裕德齡去天津替自己為太後辦理一些西洋稀罕年貨以盡孝心為由,把她派到了天津,暫且拖延賜婚日期,裕德齡便住在此處。後來在上海的裕德齡父親裕庚患病,她便直接轉道去了上海,1907年2月裕庚病逝後慈禧曾多次召裕德齡回宮,裕德齡以"守孝"等理由一拖再拖始終沒有回宮,拖垮了這樁不順心的婚事。
裕德齡精通八國外語,與各國使節夫人溝通自如深得夫人們的喜歡,從"夫人路線"上為清***的外交工作作出了貢獻。另外,她還擅長西洋藝術,彈得一手好鋼琴,芭蕾舞也跳得很有水平,曾拜著名芭蕾舞大師鄧肯為師。裕德齡還深谙送禮的決竅,她的送禮之道是要鮮不一定要貴,因此她把母親從法國帶來的小梳子小鏡子小香水等小禮品經常會打敗大臣們昂貴的金銀珠寶而得到慈禧的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