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的橋怎麼組成語(用大橋的橋組詞)

biang 中華百科 909

本文目錄

  1. 蘇通大橋可以用哪些成語來描寫
  2. 描寫深圳灣大橋的成語
  3. 問幾個關于橋的問題

蘇通大橋可以用哪些成語來描寫

巧奪天工

qiǎo duó tiān gōng

【解釋】奪:勝過。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形容技藝十分巧妙。

【出處】元·趙孟頫《贈放煙火者》詩:“人間巧藝奪天工,煉藥燃燈清晝同。。”

【結構】動賓式。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奪;不能讀作“duō”。

【辨形】天;不能寫作“忝”。

【近義詞】玲珑剔透、鬼斧神工

【反義詞】天造地設

【例句】這個公園裡的假山;結構新奇巧妙;真可以說是~。

描寫深圳灣大橋的成語

巍然聳立

wēi rán sǒng lì

【解釋】巍然:高大雄偉的樣子。比喻像高山一樣聳立,不可動搖

【出處】孫世恺《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在天安門右前方,巍然聳立着一坐雄偉壯麗的大廈,這就是人民大會堂。”

【結構】偏正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狀語;用于人格或山、建築物等

【近義詞】巍然挺立

【例句】他的高大形象巍然聳立在藍天白雲之間

問幾個關于橋的問題

西湖斷橋,最早叫段家橋。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從孤山蜿蜿蜒蜒到這裡,隻有一座無名小木橋,與湖岸緊緊相連。遊人要到孤山去遊玩,都要經過這座小木橋,日曬雨淋,橋闆經常要爛斷,遊人十分不便。

橋旁有一間簡陋的茅舍,住着—對姓段的夫婦。兩人心地善良,手腳勤快,男的在湖裡捕魚為生,女的在門口擺個酒攤,賣家釀土酒。因酒味不佳,顧客很少上門,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婦倆剛要關門,來了一個衣衫褴褛的白發老人,說是遠道而來,身無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婦見他年老可憐,熱情地留他住下,還燒了一條剛從西湖裡捕來的鯉魚,打上一碗家釀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氣,一連飲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發老人臨别時,說道:“謝謝你們好心款待,我這裡有酒藥三顆,可幫助你們釀得好酒。”說罷,取出三顆紅紅的酒藥,告别而去。

段家夫婦将老人的三顆酒藥放在釀酒缸裡,釀出來的酒,顔色猩紅,甜醇無比,香氣襲人。從此,天天顧客盈門,段家猩紅酒名揚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興隆。段家夫婦拆了茅舍,蓋起了酒樓。他們為了感謝白發老人,積蓄了一筆錢,準備好好答謝他。

歲月流逝,一晃三年。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發老人冒雪來到段家酒樓。夫婦倆一見恩人來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長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臨别之時,段家夫婦取出三百兩銀子送給老人。老人笑着推辭說:“謝謝你們夫婦—片好心,我這孤單老人,要這麼多銀錢何用?你們還是用在最要緊的地方吧!”說罷,便踏雪向小橋走去。段家夫婦站在門口相送,隻見老人剛跨上小木橋,腳下一滑,橋闆斷啦,老人也跌進了湖裡。夫婦倆急忙跑去相救,忽見白發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們揮揮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婦這才知道,白發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臨别說的話,使用那筆銀錢在原來的小木橋處,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橋,還在橋頭建了一座亭子。從此,遊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橋斷啦。

鄉親父老懷念段家夫婦行善造橋的好事,便把這橋稱為段家橋。後來,因為“段”、“斷”同音,使被稱為斷橋。

有關橋的謎語

1.當陽橋下水倒流(猜:語文名詞一)

謎底:誇張

2雙星橋在市中心(猜:字一)

謎底:帝

3灞橋折柳(猜:成語)

謎底:别有用心

4闆橋畫意在筆先(猜:成語)

謎底:胸有成竹

5闆橋複職(猜:成語)

謎底:鄭重其事

6闆橋一手好字句(猜:人名)

謎底:鄭秀文

7獨為前生約,剪燭守草橋(猜:動物名)

謎底:螢火蟲

8白石洞裡架紅橋,一頭不動一頭搖。(猜:打人體器官一)

謎底:舌頭

9闆橋曙色添牛迹(猜:打字一)

謎底:星

10春節三日守橋頭(猜:打字一)

謎底:休

11春香落日入斷橋(猜:打電影演員一)

謎底:喬榛

12搭鵲橋(猜:打京劇名一)

謎底:通天河

13斷橋會許仙(猜:打成語一)

謎底:絕路逢生

14斷橋相會(猜:打京劇名一)

謎底:白面郎君

15楓橋漁火(猜:打歌唱演員名一)

謎底:蘇小明

16兩岸盼三通,架橋共團圓。(猜:打二字新詞語一)

謎底:非典

17.孕婦過獨木橋(猜一成語)

謎底:铤而走險

18.江上飛虹。(打一國産故事片名)橋

19.牛郎織女。(打電視劇名一)鵲仙橋

20.天塹變通途。(打外國故事片名一)橋

21.嬌女出遊離東樓(打一字)橋

22.霁後柳梢别有天(打一字)橋

蓮花橋的傳說

進香河南段與北門橋和相接處,又一座橋叫蓮花橋,以橋旁的蓮花庵得名。相傳這裡原來隻有幾戶人家,既沒有橋,也沒有庵。有戶姓成的人家,隻有母子二人,母親雙目失明,卧病在床,兒子成孝以背人涉渡為生。成孝與鄰家女何蓮青梅竹馬,相愛多年,正準備成婚。不料住在附近的惡霸趙高對何蓮窺視已久,強搶了何蓮,并把成孝打得卧床不起。

一天傍晚,成孝聽見外面有人在呼渡,出門一看,以老婦形如枯槁立于對岸,乞求他幫忙背渡。成孝雖然傷病在身,但看到老婦可憐的樣子,頓生恻隐之心,掙紮着将老婦背到對岸。老婦過河後突然口吐白沫,倒地不醒,成孝二話不說,又将老婦背回家照顧。并跑去請郎中。但當他帶着郎中匆匆趕回時,卻發現老婦不見了,他母親奇迹般的複明了,并且傷痛全無。母親對成孝說:“兒子啊,我們遇到活菩薩了,剛才那個老婦用手摸了我的眼睛,我就什麼都看見了,渾身的病也沒有了。”正在這時,何蓮也回來了,原來成孝背的老婦是觀世音所扮,他被成孝的善良所感動,治好了他母親的病,救出了何蓮。使成孝一家團聚,幸福生活。

人們為了報答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之心,在河邊蓋了座蓮花庵,又在庵旁修了座蓮花橋。此地因此而得名。

紮殺橋的傳說

盛澤鎮北約二裡路的地方,有座青石壘砌,寬不到三步的聚福橋。清鹹豐年間(1860年)四月十三日,忠王李秀成率太平軍攻克蘇州城。四月廿五日占領吳江縣

城。為了打開蘇州與秀州(今嘉興市)間的通道,太平軍先譴隊乘勝南進,勢如破

竹。一日,盛澤鎮内傳聞太平軍已過平望,全鎮清兵與财主膽戰心驚,奪路潰逃。

到了聚福橋,人多橋窄,擁擠不堪,頓時把橋堵塞了。正在這時,恰有出殡的高喊

:“材來哉!材來哉!”意思是棺材擡過來了,請大家讓道。争相逃跑的清兵與财

主慌亂中不加辨,聽身後“材來哉”的呼聲不絕,誤以為太平軍材來哉(都來了),過橋去。驚恐萬狀,拼命紮(擠的意思)。

頓時,亂作一團,互相踐踏,或被踏死,或落水淹死,不知其數。從此,聚福橋改名紮殺橋。

1.風雨橋的傳說

進入侗鄉,常常可以看到一座座很别緻的風雨橋。說起風雨橋,可有一段神話傳說。

古老的時候,還沒有開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個小山寨,隻有十幾戶人家。有個小山寨裡有個後生,名叫布卡,娶了個妻子,名叫培冠。夫妻兩人十分恩愛,幾乎形影不離。兩人幹活回來,一個挑柴,一個擔草,一個扛鋤,一個牽牛,總是前後相随。這培冠長得十分美麗,夫妻兩人過橋時,河裡的魚兒也羨慕地躍出水面來看他們。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漲。布卡夫婦急着去西山幹活,也顧不了許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橋走去。正當他們走到橋中心,忽然刮來一陣大風,刮得布卡睜不開眼睛,培冠“哎呀”一聲跌落河中。布卡睜眼一看,妻子不見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頭跳進水裡,潛到河裡。可是,來回找了幾圈都沒有找到。鄉親們知道了,也紛紛趕來幫助他尋找,找了很長時間,還是找不到培冠。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河灣深處有一個螃蟹精,把培冠卷進河底的岩洞裡去了。一下子,螃蟹精變成一個漂亮的後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還打了他一巴掌。他馬上露出兇相威脅培冠。培冠大哭大罵,哭罵的聲音從河底傳到上遊的一條花龍耳朵裡。

這時風雨交加,浪濤滾滾,隻見浪頭裡一條花龍,昂首東張西望。龍頭向左望,浪頭就向左打,左邊山崩,龍頭向右看,浪頭往右沖,右邊岸裂。小木橋早已被浪濤卷走了。衆人膽戰心驚。可是龍頭來到布卡的沙灘邊,龍頭連點幾下浪濤就平靜了。随後,花龍在水面上打了一個圈,向河底沖去。頓時,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響聲不斷傳來,大漩渦一個接一個飛轉不停。接着,從水裡冒出一股黑煙,升到半空變成一團烏雲,那花龍緊追沖向半空,翻騰着身子,把黑雲壓下來,終于壓得它現出原形。原來是那隻鼓樓頂那麼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張張逃跑,爬到懸崖三丈高。花龍下到水裡翻跟頭,龍尾一擺,又把螃蟹橫掃下水來。這樣幾個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盡,搖搖擺擺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擋住花龍。可是花龍一躍而起,張口噴水,噴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龍緊緊追到水底後,浪濤翻滾着便順河而下,這時再也看不見黑螃蟹露面了。後來,在離河灣不遠,露出一塊螃蟹形的黑石頭,就是花龍把螃蟹精鎮住的地方。這塊石頭,後人稱它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靜之後,聽見對面河灘上有個女人的聲音在叫喚。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幾個人馬上遊水過去。上岸以後,培冠對布卡說:“多虧花龍搭救啊!”大家這才知道是花龍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龍。這時,花龍往上遊飛回去了,還不時向人們頻頻點頭。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侗鄉。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似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祝願花龍常在。空中長廊式的大木橋建成以後,舉行了隆重的慶賀典禮,非常熱鬧。這時,天空中彩雲飄來,形如長龍,霞光萬道,衆人細看時,正是花龍回來看望大家。因此後人稱這種橋為回龍橋。有的地方也叫花橋,又因橋上能避風躲雨,所以又叫風雨橋。

2.會仙橋的傳說

會仙橋在渝中區民族路上,就在如今會仙樓前面那廣場的中心。會仙橋消失得早,筆者伯父上個世紀20年代初就來到重慶做工,也沒見過那橋。不過,會仙橋的地名卻存在到上個世紀80年代。

古時,重慶城内人煙并不多,大梁子(今新華路)一帶還是森林。從大梁子流下一條小溪,大約是順如今的正陽街,經大陽溝,到洪崖洞,流入嘉陵江。會仙橋就是這條小溪上的一座橋,長可能不到10米。之所以叫會仙橋,是傳說有人在此遇到過神仙。不過,傳說有多種版本。

一種說法是:有個老頭在那橋頭開了個冷酒館,經常有個南岸老君洞的道長來他館裡喝酒。那道長便邀請老頭到老君洞去耍。老頭去了,道長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來,兩個人總是吃不完。下午,老頭回到酒館,老婆子好驚奇,說:“你啷個好多年都不回來喲?”老頭說:“你昏了喲,我才耍半天。”但一照鏡子,竟然長出了雪白的長胡子。老頭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長是個神仙。一傳十十傳百,于是人們便把這酒館門前的橋叫作會仙橋。

還有一種說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個姑娘,經常到嘉陵江邊去洗衣服。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沖跑了。江邊有個單身的打魚郎見了,劃着漁船就去給她撿了回來。于是,二人就熟悉起來。有一天,姑娘的母親生病去世,姑娘沒得錢安葬,急得去跳河。打魚郎把她救了起來,對她說:“我網到一挑金甲鯉魚,馬上挑去賣,賣了就去買壽衣和棺材。”哪知,他挑着魚進了城,剛走到那橋上,那活蹦亂跳的金甲鯉魚全都死得硬邦邦的,還賣啥子錢喲!急得打魚郎在那橋上跳起腳哭。這時,他聽見土地廟裡傳來一個聲音:“快點讓路,八洞神仙來了!”他擡頭一看,來的卻是八個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幫忙。領頭的是個拄着根鐵拐子的瘸子老頭,說:“我們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沒吃的,哪裡幫得了你的忙喲!”那身背寶劍的叫花子撿了一砣石頭丢進打魚郎的魚籮筐裡,說:“你的魚全都活了,還不快點拿去賣?”打魚郎一看,硬是的。把那石頭丢進另一個籮筐,魚也活了。再一看,叫花子全都不見了。于是,打魚郎賣了個好價錢,安葬了姑娘的母親,然後和姑娘結成夫妻,在這橋頭安了家。這橋也就取名會仙橋。

3.趙州橋的傳說

古時候的趙州,就是現在河北的趙縣。趙州有兩座石橋,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橋,看去象長虹架在河上,壯麗雄偉。民間傳說,這座大石橋是魯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橋,看去象浮遊在水面上的一條小白龍,活靈活現,傳說這座小石橋是魯班的妹妹魯姜修的。這兩座橋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還有這樣的唱詞:“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杆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裡就唱到了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

相傳,魯班和他的妹妹周遊天下,走到趙州,一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上推車的,擔擔的,賣蔥的,賣蒜的,騎馬趕考的,拉驢趕會的,鬧鬧攘攘,争着過河進城。河裡隻有兩隻小船擺來擺去,半天也過不了幾個人。魯班看了,就問:“你們怎麼不在河上修座橋呢?”人們都說:“這河又寬、水又深、浪又急,誰敢修呀,打着燈籠,也找不着這樣的能工巧匠!”魯班聽了心裡一動,和妹妹魯姜商量好,要為來往的行人修兩座橋。

魯班對妹妹說:“咱先修大石橋後修小石橋吧!”

魯姜說:“行!”

魯班說;“修橋是苦差事,你可别怕吃苦啊!”

魯姜說:“不怕!”

魯班說:“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煩了。”這一句話把魯姜惹得不高興了。她不服氣地說:“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個兒,咱倆分開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賽

一賽,看誰修得快,修得好。”

魯班說:“好,賽吧!啥時動工,啥時修完?”魯姜說:“天黑出星星動工,雞叫天明收工。”一言為定,兄妹分頭準備。

魯班不慌不忙溜溜達達往西向山裡走去了。魯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動手。她一邊修一邊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沒過,就把小石橋修好了。随後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麼樣子了。來到城南一看,河上連個橋影兒也沒有。魯班也不在河邊。她心想哥哥這回輸定了。可扭頭一看,西邊太行山上,一個人趕着一群綿羊,蹦蹦竄竄地往山下來了。等走近了一看,原來趕羊的是她哥。哪是趕的羊群呀,分明趕來的是一塊塊象雪花一樣白、象玉石一樣光潤的石頭,這些石頭來到河邊,一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加工好的各種石料。有正方形的橋基石,長方形的橋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還有漂亮的欄闆。美麗的望柱,凡橋上用的,應有盡有。魯姜一看心裡一驚,這麼好的石頭造起橋來該有多結實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個不行,需要趕緊想法補救。重修來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蓋過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動起手來,在欄杆上刻了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織女、丹鳳朝陽。什麼珍禽異獸、奇花異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樣。刻得鳥兒展翅能飛,刻得花兒香味撲鼻。她自己瞅着這精美的雕刻滿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魯班。乍一看呀,不驚叫了一聲。天上的長虹,怎麼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細一瞅,原來哥哥把橋造好了,隻差安好橋頭上最後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賭赢了,就跟哥哥開了個玩笑。她閃身蹲在柳棵子後面,捏住嗓子伸着脖,“咕咕哏——”學了一聲雞叫。她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裡的雞也都叫了起來。魯班聽見雞叫,趕忙把最後一根望柱往橋上一安,橋也算修成了。

這兩座橋,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魯班的大石橋,氣勢雄偉,堅固耐用;魯姜修的小石橋,精巧玲瑰,秀麗喜人。趙州一夜修起了兩座橋,第二天就轟動了附近的州衙府縣。人人看了,人人贊美。能工巧匠來這裡學手藝,巧手姑娘來這裡描花樣。每天來參觀的人,象流水一樣。這件奇事很快就傳到了蓬菜仙島仙人張果老的耳朵裡。張果老不信,他想魯班哪有這麼大的本領!使邀了柴王爺一塊要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着一頭小黑毛驢,柴王爺推着一個獨輪小推車,兩人來到趙州大石橋,恰巧遇見魯班正在橋頭上站着,望着過往的行人笑哩!張果老問魯班:“這橋是你修的嗎?”魯班說:“是呀,有什麼不好嗎?”張果老指了指小黑驢和柴王爺的獨輪小推車說:“我們過橋,它經得住嗎?”魯班膘了他倆一眼,說:“大騾于大馬,金車銀辇都過得去,你們這小驢破車還過不去嗎?”張果老一聽,覺得他口氣太大了,便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的褡裢裡,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五嶽名山,裝在了車上。兩人微微一笑,推車趕驢上橋。剛一上橋,眼瞅着大橋一忽悠。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右手托住了橋身,保住了大橋。

兩人過去了,張果老回頭瞅了瞅大橋對柴王爺說:“不怪人稱贊,魯班修的這橋真是天下無雙。”柴王爺連連點頭稱是,并對着才回到橋頭上來的魯班,伸出了大拇指,魯班瞅着他倆的背影,心裡說:“這倆人不簡單啦!”

現在,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着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一道溝。到趙州石橋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橋下面原來還留有魯班爺托橋的一隻大手印,現在看不清了。

(附記:據史料載,趙州橋是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建造的。)

4.五裡橋的傳說

“五裡橋”是一座石拱橋,在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朱昌鎮的朱昌村與五裡村之間,當地布依族老百姓對橋的來曆是這樣傳說的。

很久以前,朱昌有一條又寬又深的大河,河的兩岸,各有一個村寨,為了互相往來方便,有一天,兩村寨的人們組織了幾十個強壯勞力在河面上架起了一座十多丈長、三尺多寬的木橋。可是,第二天木橋不見了。大家還以為是橋沒有修牢固,被水沖垮了,于是,他們又重新選用最結實的木料,請來能工巧匠,架起了第二座橋。

當天晚上,奇怪的事情出現了。本來皓月當空的夜晚,突然間狂風四起,烏雲滾滾,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從天而降。河面上惡浪滾滾,好像要把兩岸的山崖都沖垮下來一樣。一股黑浪散後,河面上出現了一個怪物,惡狠狠地說:“修橋,想從我的身上走過,哼,我看你們修!修好一座我沖垮一座,叫你們嘗嘗我老龍精的厲害。”說完,它将身子一搖,變成一條張牙舞爪的青龍,一頭鑽進水中,掀起幾丈高的狂浪,隻聽“嘩啦”一聲,木橋頃刻間變成數不清的木塊,順着惡浪向下遊飄去。

第二天一早,兩寨的人們來到河邊,發現木橋又不見了。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是哪個良心不好的把橋弄垮了?”有的說:“恐怕是被大水沖毀的喲!”還有的說:“可能是被風吹垮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說個不停,哪個也不能肯定橋是咋個垮的,修橋的事隻好放了下來。

轉眼一年過去了,兩岸的人們吃盡了繞遠路的苦頭。他們經過多次商量,決定以石代木,修一座高大的石橋。

經過五個月的辛勤勞動,一座又高又大的石拱橋終于修成了。這座橋造型古樸,橋兩頭塑有一對怒目圓睜的獅子,遠遠望去,就像美麗的長虹。因為這座橋的北面村寨離東南面的村寨有五裡路,人們就把這座橋叫做“五裡橋”。

石橋修好不久的一天晚上,那個怪物————老龍精又來到河面上,當它掀起惡浪,準備把石橋沖垮時,忽然橋下放出了一圈圈金光,同時橋上發出了雷鳴般的吼聲。老龍精吓了一跳,它正要鑽進水中,突然飛來一個金圈子,一發勢就将它的腦殼套住了。接着,又飛來一根大鐵鍊,把它的身子緊緊捆住。老龍精痛得在水面上亂翻亂滾。這時,站在橋中央的一位老人手握一把寒光閃閃的寶劍,指着老龍精大聲吼道:“孽龍,你還敢作惡?”老龍精吓得魂不附體,趕忙跪下求饒。

原來,老龍精掀翻木橋殘害生靈的事,被一個仙人看見了,他就去禀告玉帝,玉帝命他來治服老龍精。他見老龍精已經服罪了,但又怕其它水妖另生事端,就用寶劍一指,讓一對金鴨子銜着一根金扁擔飛進橋墩裡。然後,仙人就帶着老龍精回天庭複旨去了。幾百年來,這對金鴨子和這根金扁擔一直護衛着這座石橋,使石橋至今還完好無損地橫跨在河的兩岸。

5.楓橋的傳說

一座寺院裡隻能有一個當家和尚,寒山和拾得兩位高僧在一座廟裡,誰作主持好呢?兩位高僧都很客氣,推來推去,毫無結果。這座廟裡隻有他兩個和尚的時候,還不要緊,等到陸陸續續招了一批小和尚進來,就有問題了。小和尚問:“老和尚,今天念哪本經呀,”寒山說:“應該先問拾得師父。”小和尚就去問拾得,拾得說:“還是應當問寒山師父。”他們互相尊重,卻苦了小和尚,怎麼招待香客呀,買多少香油,派誰去拾柴呀,等等。小和尚無所适從,有意見了,就難勉叭叭咕咕的。小和尚的話傳到寒山、拾得的耳朵裡,兩個人又商量起來,推來推去,還是毫無結果。這時走來一個老農婦,說:“兩位師父不要謙讓了,我來給你們出個主意吧。你們比比本事,本事大的做當家和尚,這樣最公平。”寒山、拾得一聽,是個辦法,不過,比什麼呢,農婦指指廟前一條河,說,這條河上缺座橋,鄉裡鄉親來來往往靠渡河,又不方便又危險,請你們施展法術,變座橋出來,哪個變得出來就是哪個本事大。出家人不打逛言,所以,不怕寒山拾得隐瞞法術,果然拾得先施法術,把身上的僧衣一脫,往河面一抛,變做了一個橋面,可惜,沒有橋架支撐,一陣,風吹來,眼看就要把它刮塌。寒山急忙将手中的禅杖往河邊一插,運起法術,禅杖頓時變成一棵樹,樹朝對岸一鋪,一座橋就穩穩當當卧在了河面上。老農婦一笑,說:“還是寒山本事大些。”說着把一塊手帕朝腳前一抛,手帕化做一朵蓮花,她踩着蓮花就升到了空中,寒山拾得擡頭一看,原來老農婦是觀音變的。寒山隻好做當家和尚了,那座廟也就叫做“寒山寺”了。寒山那根禅杖,是用楓樹削成的,那座橋自然就被稱作“楓橋”了。

6.雙抛橋傳說

雙抛橋在今福州楊橋路中段。傳說古時候這裡就有河,河上有座無名的木橋,橋下水深流急。河附近分别住居着邱、何、胡三家。邱家有個兒子靠木工手藝為生,為人老實忠厚。何家亦不甚富裕,有個女兒長得花容月貌,且生性善良。邱、何兩家素有往來,彼此一對男女自然也合得好。他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兩家長輩視為合适,遂為他們定了親,并擇了迎娶的吉期。

不料,一日何小姐到河邊漂洗衣裳,被胡家闊少看見。胡家為官,有錢有勢。胡少爺見何小姐貌美,查明底細後便遣媒到何家說親。何家把姑娘已定親,且日内迎娶的話讓媒母去回了。誰知胡惡少根本不理,暗地召集家丁打手,策劃邱、何兩家迎娶之日攔路搶親。邱、何兩家毫無防備,何小姐于迎親路上被搶到胡府。

何小姐是個忠貞烈性姑娘,到了胡府甯死不從,并于夜間趁看守疏忽之機,偷偷逃出胡府,奔回邱家與新婚丈夫相聚,享洞房花燭之樂。然而,那胡惡少豈肯罷休,他喝動衆惡奴,各持兇器奔赴邱家,将邱、何新婚夫婦捆綁後抓走。新婚夫婦一路反抗,大罵無恥惡少。胡惡少惱羞成怒,喝令衆惡奴,将新婚夫婦雙雙抛入河中,并吩咐将兩人屍體抛向南北兩邊,意在死了也不讓他們在一起。這一對可憐的新婚夫婦,被活活地淹死在河中,并分屍兩岸。後來河的南北兩岸各長出一棵榕樹,樹根在河底互相交錯,樹枝在空中攀連,成為榕城的一道奇觀。後人見了贊歎不已,便将跨河的這座橋叫雙抛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