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描寫大自然的句子 排比句,設問句,希望句,疑問句
夏夜,蚊子多了,便搖着蒲扇坐在槐樹下,從密葉縫裡看那一
點一點的藍天……
(魯迅)
秋後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隻剩下一片烏藍
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着.
(魯迅)
秋末的黃昏來得總是很快,還沒等山野上被日光蒸發起的水氣
消散.太陽就落進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岚風帶着濃重的涼意,
驅趕着白色的霧氣,向山下遊蕩;而山峰的陰影,更快地倒壓在
村莊上,陰影越來越濃,漸漸和夜色混為一體,但不久,又被月
亮燭成銀灰色了.
(馮德英)
皎潔的月光裝飾了春天的夜空,也裝飾了大地.夜空像無邊無
際的透明的大海,安靜、廣闊、而又神秘.繁密的星,如同海水
裡漾起的小火花,閃閃爍爍的,跳動着細小的光點.田野、村莊、
樹木,在幽靜的睡眠裡,披着銀色的薄紗.山,隐隐約約,像雲,
又像海上的島嶼,仿佛為了召喚夜航的船隻,不時地閃亮起一點
兩點嫣紅的火光.
(吳強)
路旁邊浪似地滾着高高低低的黃土.太陽給埋在黃土裡,發着
肉紅色.可是太陽還燒得怪起勁的,把他們的皮肉燒得變成紫黑
色,似乎還聞得到一股焦味兒.
(張天翼)
苦重而炎熱的空氣仿佛停滞了;火熱的臉愁苦地等候着風,但
是風不來.太陽在藍得發暗的天空中火辣辣地照着;在我們對面
的岸上是一片黃橙橙的燕麥田,有些地方長出苦艾來,竟連一根
麥穗都不動搖一下.
(屠格涅夫)
太陽剛露臉的時候,我沿着小河往村裡走,那麼淡淡的清清的
霧氣,那麼潤潤的濕濕的泥土氣味,不住地撲在我的臉上,鑽進
我的鼻子.
(方之)
将圓未圓的明月,漸漸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雲,淡淡的遮
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籠起一片輕煙,股股脫脫,如同墜人夢
境.晚雲飄過之後,田野上煙消霧散,水一樣的清光,沖洗着柔
和的秋夜.
(劉澍德)
這一天的夜,連一絲雲彩都沒有,天空藍的透明透亮.月亮像
一個新娶來的媳婦,剛剛從東天邊升上來,就又羞答答地鑽進樹
葉子裡藏起來.那些稠密的白楊樹葉子,像是一條流水,日日夜
夜沙沙沙,沙沙沙,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平靜又響亮的流着.
(劉真)
雲團緩緩地移動着,被吞沒了多時的滿月一下子跳了出來,像
一個剛出煉爐的金盤,輝煌燦爛,金光耀眼,把整個大地都照得
亮堂堂的,荷葉上的青蛙,草叢裡的螞蚱和樹枝上的小鳥,都被
這突然降臨的光明驚醒,歡呼、跳躍,高聲鳴唱起來.
(王梓夫)
南方的八月間,驕陽似火.中午時分,太陽把樹葉都曬得卷縮
起來.知了扯着長聲聒個不停,給悶熱的天氣更添上一層煩燥.
(金敬邁)
描寫大自然的設問句字數100字左右
1.你是否喜歡那被山巒環繞的甯靜小山村?
2.它藏身于深谷之中,不易被發現。
3.漫步峽谷,你能聽到雞鳴、狗吠,孩子們的歡歌和學校鈴聲。
4.當你拐入山道,便能看到那美麗的小山村。
5.村裡的小路、房屋、圍牆,甚至連豬窩和雞舍都是用石頭建造的。
6.每戶人家仿佛緊貼着山腰,層層疊疊如同樓房。
7.山上的牛羊悠閑地吃草,檐下的清泉潺潺流淌。
8.我們這小小的山村,宛如鑲嵌在大山衣襟上的一顆珍珠。
9.我想,你定會愛上這甯靜美麗的山村。
描寫大自然100字左右的設問句
你愛我們這山環水繞的小山村嗎?
它那麼小,即使你走進群山的懷抱,你也不容易發現它。它坐落在深深的山谷裡。
當你在峽谷裡行走時,你會聽見雞的鳴叫、狗的吠聲,還有孩子們的歌聲和山村小學的鈴聲。你走進那山道口,你就能看見它——我們美麗的小山村。
村裡,路面是用石頭鋪的,房屋是用石頭蓋的,圍牆是用石頭砌的,豬窩、雞舍也是用石頭壘的。
家家戶戶像貼在半山腰上,一層房子一層樓。那兒,牛羊在山上放牧,清泉在檐下流淌。
我們小小的山村,像一顆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
我想,你會愛我們這小小的山村的。
擴展資料:
描寫技巧:
1、設問中總結特點,一目了然,如:“你愛我們這山環水繞的小山村嗎?”總體介紹小山村的特點“山環水繞”。
2、陳述交代中,描繪一幅美好的畫面,雞鳴、狗吠,孩子們的歌聲和山村小學的鈴聲,給人帶來一幅美好的山村動感畫面。
3、表達感受,如:我們小小的山村,像一顆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表達對山村的喜愛之情。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案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1教材分析:
本文介紹物候學研究對象,物候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等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産的豐收。作者舉例生動典型,讀起來親切可信。教學目标:知識與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學會用課文中或自己的話概括内容要點
2.學習作者準确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3.運用說明文知識解析文章内容,了解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
過程與方法目标:培養探究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目标:豐富學生關于物候學方面的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說明文知識解析文章内容,了解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準确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學情分析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錄音機,幻燈片
學生準備:收集關于天氣預報的農諺俗語。
教學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裡面是怎樣分别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綠綠的”;冬天小草是“暗黃”,從“綠綠的”我們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知道是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似的,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将會解釋其中的道理。闆書題目:大自然的語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語言”)
(二)出示目标
(三)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萌發 méng翩然 piān孕育 yùn銷聲匿迹nì風雪載途 zài
2.讀準多音字
差異-----差遣------差勁------參差觀測-----------道觀
chā chāi chà cīɡuānɡuàn
衰草連天------鬓毛衰落葉-----丢三落四----落枕
Shuāi cuī lu là lào
種播-----------耕種連翹-----------翹尾巴
Zhǒng zhng qiáo qiào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想一想,原文标題是《一門豐産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麼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課文把原來的标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2.快速輕聲讀課文,計論并回答:
A.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化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産的科學就是物候學。B.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裡,比較簡便,易于掌握,可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産。C.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經度,緯度,高下差異,古今的差異。D.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确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決定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麼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的四種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經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的因素。最後一個是時間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的順序排列的。這樣使文章條理清楚。
2、說明文為了說明的準确總要采用一些恰當合理的說明方法,你能舉出幾例嗎?品一品再說說句子的美妙之處!下定義、打比方、分類别。
四、質疑問難
下面的句子是原句好,還是改句好,為什麼?
1、“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改為:“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改為:“再過兩個月,燕子飛回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改為:“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在地上。”
4、“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莺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改為:“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五、知識拓展
談一談下面這幾則諺語所包含的物候知識。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
癞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泥鳅靜,天氣晴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說一說下面這首《二十四節氣歌》所包含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了解了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并懂得了掌握一些物候知識有利于幫助我們農業生産,通過對本文的品讀我們知道了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确,生動,典雅。
七、布置作業
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你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說給大家聽聽。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八、闆書設計
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大自然的語言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意義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經度,緯度,高下差異,古今的差異.
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2學習目标:
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整體感知課文,,學會篩選信息并概括要點。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确、生動優美的特點
學習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學會篩選信息并概括要點。
學習難點: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确、生動優美的特點
學習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你會讀加點的字嗎?将字音寫在括号内。
連翹()翹尾巴()觀測()道觀()差異()差遣()差勁()參差()播種()耕種()落葉()丢三落四()落枕()
萌發(翩然()孕育()簌簌()銷聲匿迹()風雪載途()衰草連天()
二、指導學習研讨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認識作者,檢查預習情況
1.簡介作者
2.檢查字詞預習,夯實基礎。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要求學生讀的準确流利,畫出自己喜歡的語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物候學知識的?
(五)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讀第1至3自然段,根據下列問題評點課文
1.每個自然段寫什麼?(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2.文章一開始從豐富的物候現象寫起,作者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文中哪些詞語用得既準确又生動?有何作用?(在書上作好評點。)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3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五篇說明文,它們都屬于事物說明文。這個單元我們開始學習說明文的另一種類型,即事理說明文。今天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二)
語言,“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甯語)。我們人類通過語言輸出信息,獲取信息,服務于學習、工作、生活,人類社會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同時,人類在生産、生活中不能沒有一個信息來源“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它告訴我們人類什麼?有什麼意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三)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袅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桢先生。(闆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
(1)辨别字形,讀準字音。
衰草連天(shuāi)/蓑衣(suō)連翹(qiáo)/阻撓(náo)緯度(wěi)/忌諱(huì)
銷聲匿迹(xiāo)/悄然無聲(qiǎo)候鳥(hòu)/諸侯(hóu)難測(cè)/側面(cè)
(2)掌握下列詞語,并用詞造句。
銷聲匿迹:原指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這裡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衰草連天:遍地是衰草。
風雪載途:風雪滿路。
周而複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環。
草長莺飛:綠草茂盛,莺兒啼飛,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确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侯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侯學有什麼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後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為學生計時。曆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教師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後選出曆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标兵”的稱号。
學生明确: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産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産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确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此外還有……”“對于………”“還可以……”“也可以……”“為了……”。這些标志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闆示,其餘同學評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後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産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産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言:通常采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聯系;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确: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閱讀下文,回答文後的問題。(教師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4教學目标:
品味本文簡潔,準确,生動,科學的語言。
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課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搜集一些農諺。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麼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欣賞圖片1欣賞圖片2說說你看到了什麼?這些現象在告訴人們什麼?
同學們以上說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都能發現。請同學們談談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語言。
像這些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新課講授:
一.察言觀色:學生介紹竺可桢,教師補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
回國後先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争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将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讀課文。
(1)标出難讀,難記的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上講台闆書】
三.暢所欲言: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補充)
1.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第1.2.3段)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第4.5段)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第11.12段)
四.細嚼慢咽:朗讀1段,品味語言。
找出這一個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些好詞,好句,說說理由。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
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迹。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五.摩拳檫掌:欣賞四季圖片(春,夏,秋,冬)選任一季節,用生動,美麗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繪出來。
六.作業:.曲不離口,朗讀并背誦第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