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閨秀怎麼描述(大家閨秀怎麼描述的)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用文言文怎麼稱呼閨蜜
  2. 女人漂亮怎麼形容
  3. 請問描述女生為“大家閨秀”,對應的描述男生什麼比較合适适當

用文言文怎麼稱呼閨蜜

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古人稱謂【直稱姓名】大緻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餘慶獻谄于後”。【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轼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稱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與号的根本區别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隻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号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蓮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豀)生,賀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歐陽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蘇轼号東坡居士,陸遊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棄疾号稼軒,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楊萬裡号誠齋,羅貫中号湖海散人,關漢卿号已齋叟,吳承恩号射陽山人,方苞号望溪,吳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園老人,劉鹗号洪都百煉生。【稱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号叫谥号。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範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翺為王忠肅公,左光鬥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桧為缪醜則是一種“惡谥”。【稱齋名】指用齋号或室号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裡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内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甯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轼”、“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稱官名】如“孫讨虜聰明仁惠”,“孫讨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讨虜将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顔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顔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将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号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甯南南下,皖帥欲結歡甯南,緻敬亭于幕府”,甯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甯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号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将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兼稱】如《遊褒禅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後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谥号,“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将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搏雞者言》“餘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謙稱】(1)表示謙遜的态度,用于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内。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别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别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态度,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于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将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于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阃(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号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祯皇帝,稱玄烨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

(8)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于帝王,如聖上、聖駕等。【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态度。如《荊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幹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谑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将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女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年歲别稱總角:指童年。幼年泛稱。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嶽《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束發: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及笄:指女子15歲。語出《禮記·内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于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弱冠: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觀群書。”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笃,年僅而立。”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艾: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花甲:指60歲。以天幹地支名号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習于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黃發: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鲐”通用。《爾雅·釋诂》:“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魚背。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蔔築,流年自可數期頤。”襁褓:不滿周歲孩提:2~3歲髫(tiáo)年:女孩7歲龆(tiáo)年:男孩8歲黃口:10歲以下舞勺之年:13~15歲舞象之年:15~20歲金钗之年:12歲(女)豆蔻年華:13歲(女)及笄(jī)之年:15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16歲(女)桃李年華:20歲(女)花信年華:24歲(女)摽(biāo)梅之年:女子至出嫁半老徐娘:女子至30歲(女)弱冠:20歲(男)而立之年:3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40歲(男)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0歲古稀、杖國之年、緻事之年、緻政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耄耋之年:80~90歲鲐背之年:90歲期頤:100歲附:敬辭例舉一、“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别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令堂:對别人父母的尊稱令兄、令妹:對别人兄妹的敬稱令郎、令愛:對别人兒女的敬稱令阃(kǔn):尊稱别人的妻子令親:尊稱别人的親人二、“惠”:敬辭,用于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裡來惠存:請别人保存自己的贈品三、“垂”:敬辭,用于别人對自己的行動。如: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四、“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賜教:别人指教自己賜膳:别人用飯食招待自己賜複:請别人給自己回信五、“請”:敬辭,用于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請問:希望别人回答請教:希望别人指教六、“高”:敬辭,稱别人的事物。如:高見:指别人的見解高論;别人見解高明的言論高足:尊稱别人的學生高壽:用于問老人的年紀高齡:用于稱老人的年齡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七、“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華翰:稱别人的書信華誕:别人的生日華廈:别人的房屋八、“賢”:稱呼對方,多用于平輩或晚輩。如:賢弟、賢侄等九、“奉”敬辭,用于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奉送:贈送奉還:歸還奉勸:勸告奉陪:陪同十、常用敬辭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号。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财物)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家父:謙辭,對别人稱自己的父親家母:謙辭,對别人稱自己的母親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借光:客套話,用于請别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借重:指借用其它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周年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晉見:即進見觐見:(書)朝見(君主)垂問:敬辭,表示别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于書信)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說)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伉俪:(書)夫妻,如伉俪之情勞步:敬辭,用于謝别人來訪勞駕:客套話,用于請别人做事或讓路令愛(媛):敬辭,稱對方的女兒令郎:敬辭,稱對方的兒子令親:敬辭,稱對方的親戚令堂:敬辭,稱對方的母親令尊:敬辭,稱對方的父親留步:客套話,用于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蒙塵:(書)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在外)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内眷:指女眷内人:對别人稱自己的妻子賞臉:客套話,用于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舍親:自己的親戚。台端:敬辭,舊時稱對方,(多用于機關、團體等給個人的函件)台甫:敬辭,舊時用于問人的表字台駕:敬辭,舊稱對方台鑒:舊時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泰山、泰水:嶽父、嶽母托福:客套話,依賴别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外舅:(書)嶽父。

女人漂亮怎麼形容

1.形容女性美貌的成語包括“貌若天仙”、“亭亭玉立”,這些成語能形象地描繪出女性超凡脫俗的美。

2.“千嬌百媚”、“窈窕淑女”這樣的成語,則更加側重于女性溫柔和順、端莊大方的氣質。

3.“秀麗端莊”、“國色天資”等成語,不僅形容女性的美貌,還包含了其内在的素質和風度。

4.“豔若桃李”、“溫柔可人”這樣的描述,讓人聯想到女性如花般的外表和柔美的性格。

5.“活色生香”、“州指玻”形容女性不僅容貌美麗,且性格活潑可愛,充滿生機。

6.“花枝招展”、“楚楚動人”描繪了女性裝扮得體、引人注目的形象。

7.“秀色可餐”、“婀娜多姿”形容女性不僅容貌美麗,而且身姿優雅。

8.“清新單純”、“面若桃花”展現了女性天然去雕飾的美和純真無邪的氣質。

9.“天生麗質”、“天生尤物”則表明了有些女性是與生俱來的美麗和魅力。

10.“水靈秀氣”、“美麗動人”這樣的描述,傳遞出女性清新脫俗、吸引人的風采。

11.“櫻桃小口”、“仙女下凡”等詞彙,形象地描繪了女性嘴角的微笑和超凡脫俗的氣質。

12.“儀态萬千”、“傾國傾城”形容女性有着多種迷人的姿态,美得足以傾倒衆生。

13.“國色天香”、“沉魚落雁”等成語,表達了女性美得能夠震撼人心,甚至影響到自然界的動物。

14.“端莊優雅”、“大家閨秀”展現了女性高貴典雅的氣質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15.“優雅大方”、“秀外慧中”形容女性不僅外表美麗,而且内心聰明,富有智慧。

16.“如花似月”、“芙蓉如面”這樣的描述,強調了女性如花般的美貌和月亮般的清輝。

17.“嬌豔驚人”、“冠壓群芳”表達了女性美得讓人驚歎,足以在衆多佳麗中脫穎而出。

18.“風華絕代”、“粉妝玉琢”形容女性不僅才貌雙全,而且美得像精心雕琢的藝術品。

19.“溫婉娴淑”、“明目皓齒”展現了女性溫柔賢淑的性格和明亮的眼睛、潔白的牙齒。

20.“淡掃峨眉”、“清豔脫俗”形容女性妝容淡雅,氣質清新,超凡脫俗。

21.“香肌玉膚”、“儀态萬端”表達了女性肌膚白皙、柔滑,儀态萬千的風姿。

22.“婉風流轉”、“美撼凡塵”形容女性優雅的舉止和美麗到能夠震撼塵世的外表。

23.“聘婷秀雅”、“娥娜翩跹”展現了女性端莊秀麗、優雅的舞姿。

24.“俏麗多姿”、“風姿卓越”形容女性既美麗又有魅力,風度翩翩。

25.“顧盼流轉”、“舉步輕搖”描繪了女性行走間眼波流轉、步态輕盈的美态。

26.“豔冠群芳”、“剪水雙瞳”表達了女性美得超越群芳,眼睛明亮如水。

27.“美豔絕倫”、“神仙玉骨”形容女性美麗到了極點,宛如神仙般不食人間煙火。

28.“沉魚落雁”、“絕世獨立”這樣的成語,表達了女性美得能夠使魚兒忘卻遊動,雁兒忘記飛翔,獨自一人即可傲視群芳。

29.“郎才女貌”、“面如傅粉”形容才子與佳人的般配,以及女性肌膚白皙如傅粉。

30.“袅袅婷婷”、“柔枝嫩條”描繪了女性行走時的優雅姿态,如同柔弱的花枝随風搖曳。

31.“色衰愛弛”、“香消玉損”雖然表達了美貌無法永駐的遺憾,但也提醒人們内在美的重要性。

32.“夭桃秾李”、“一顧傾城”形容女性美貌如桃花般嬌豔,一次回眸即可傾倒全城。

33.“倚姣作媚”、“玉碎香殘”展現了女性利用自己的美貌來取悅他人,以及美貌無法持久的事實。

34.“月貌花容”、“阿嬌金屋”形容女性如月亮般美麗,如花兒般嬌豔,以及像阿嬌一樣被寵愛。

35.“彩雲易散”、“姹紫嫣紅”表達了美麗如同彩雲般易逝,而女性的美貌如同絢爛的花朵。

36.“逞嬌呈美”、“嬌羞可愛”展現了女性展示自己美麗的同時,也透露出害羞可愛的性格。

37.“溫文爾雅”、“明豔動人”形容女性既有文化素養,又有令人驚豔的美貌。

38.“人面桃花”、“柳眉杏眼”這樣的描述,讓人想到女性如桃花般面容和柳葉般的眉毛、杏核般的眼睛。

39.“絕代佳人”、“一代佳人”表達了女性之美是超越時代的,是每個時代中的美麗代表。

40.“一代容華”、“絕色美人”形容女性美貌如同一個時代的容顔,是那個時代美的化身。

41.“月裡嫦娥”、“華如桃李”形容女性美貌如同月宮中的嫦娥,或是如桃花般絢爛。

42.“桃羞杏讓”、“如花似月”描繪了女性美貌如同桃花不敢綻放,杏花自動讓步,美得如同花中之花。

43.“芙蓉如面”、“嬌豔驚人”展現了女性美貌如同荷花般清新,嬌豔到令人驚歎。

44.“冠壓群芳”、“風華絕代”形容女性美貌如同盛開的花朵,壓倒了所有其他花朵,美得風華絕代。

45.“粉妝玉琢”、“桃腮杏臉”形容女性容貌如同粉末妝點、玉石雕琢,腮紅如桃,臉頰如杏。

46.“溫婉娴淑”、“明眸皓齒”展現了女性溫柔和順、娴靜的性格以及明亮眼睛和潔白牙齒。

47.“淡掃峨眉”、“清豔脫俗”形容女性妝容淡雅,氣質清新,超凡脫俗。

48.“香肌玉膚”、“儀态萬端”表達了女性肌膚白皙、柔滑,儀态萬千的風姿。

49.“婉風流轉”、“美撼凡塵”形容女性優雅的舉止和美麗到能夠震撼塵世的外表。

50.“聘婷秀雅”、“娥娜翩跹”展現了女性端莊秀麗、優雅的舞姿。

請問描述女生為“大家閨秀”,對應的描述男生什麼比較合适适當

感覺這道題有點難,我想到的一個是“謙謙君子”,但還是不夠貼切吧。大家閨秀指的是大戶人家的才貌出衆的女兒,一般這個人家都有些來頭的,要麼是富商巨賈,要麼就是政界名流。不是大戶人家但也才貌出衆的女子一般被稱為“小家碧玉”。而謙謙君子并沒有表明其人出身背景的意思,所以不夠對賬。還有一個選項是“翩翩公子”,但感覺也不是最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