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鹹豐帝最喜歡的人是慈禧嗎慈禧是怎麼上位的
如果對比清朝所有的皇帝,鹹豐可能是最平庸的皇帝之一。關鍵是鹹豐帝還讓慈禧做了皇後,太後還讓逸仙這種優秀的人苦不堪言。鹹豐帝究竟為什麼迷戀慈禧?其實皇上見過很多美女,早就好看沒用了。關鍵是慈禧心機很深,很吓人。畢竟慈禧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女人,能把持皇帝大權這麼多年,堪比唐朝的女皇帝武則天。慈禧的立場是什麼?
清朝末年的鹹豐皇帝是一個喜歡女人的皇帝,清朝末年一個很重要的女人慈禧太後是他的最愛。很容易猜測慈禧年輕時的容貌應該是出衆的。不然後宮那麼多妃子,為什麼鹹豐獨寵慈禧?正是因為這種寵溺,為慈禧後期掌權奠定了基礎。今天就來了解一下慈禧的驚豔亮相吧。
慈禧17歲入宮。她當時被封為貴人,次年被提升為妃子。都是因為皇上的寵愛,不然不會這麼順利。清朝後宮嫔妃那麼多,大家都很想念皇帝,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晉升的那麼順利。這是慈禧恢複青春的照片。
在我們常見的一些慈禧的老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她的眉眼端正,但眉眼之間總有一種惡毒的兇光。在複原的照片中,保留了原來周圍物品的顔色和慈禧衣服的顔色,然後去除了皺紋,使臉部更加飽滿,讓你看到年輕的慈禧是什麼樣子。不難看出,照片中的慈禧武官非常正直,笑起來更是妩媚動人。這位美女在後宮裡真是出類拔萃,難怪鹹豐這麼寵慈禧。
照片中的慈禧有一張光彩照人的臉。我們都知道慈禧懂得照顧自己。她長期喝牛奶,用牛奶洗臉洗澡,她的房子長期散發着四季新鮮水果的香味。這樣一個懂生活又會保養的女人,鹹豐真的很寵愛她。
即使單看慈禧晚年的照片,也很搶眼。不像清朝的一些格格或者嫔妃的照片,讓人看了都吃不下。這真的一點也不誇張。你看看别人的照片,看看慈禧的照片,再看看其他嫔妃的照片,就知道鹹豐該有多珍惜慈禧了。網友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這是玉龍皇後,光緒皇帝的妻子,這場婚姻是由慈禧指定給這對夫婦的。都是同一個女王,恰恰體現了不同。一個讓人眼前一亮,一個也讓人眼前一亮,但是區别太大了。不誇張的說,這個皇後太缺乏母儀的風度了,顔值和想象中的差距有點大,讓人心疼光緒。上面這張慈禧的照片,身材豐滿,容光煥發,皮膚緊實,天庭飽滿,令人賞心悅目。女王腰彎着,頭探着,很瘦。怎麼看五官太随意,顴骨高,臉長?估計找個民謠女比這裡的人好。
這是瘦的标志,還有胖的。看這嫔妃,很有福氣,臉上肉肉的很多,但是和婀娜端莊不搭,就是沒有一點姿色。都說皇帝後宮佳麗滿,不過是好聽的說說而已。在清朝,很多婚姻都是受政治影響的,娶個漂亮的就是幸福的婚姻。如果姑娘真的長得普通,那皇上就得遭罪了。所以鹹豐一開始就很驕傲能追到這麼帥的慈禧太後。
一直有傳言說給慈禧拍照的外國攝影師看到她就大喊。她是如此美麗,以至于所有在場的外國人都被她的舉止和容貌所折服。雖然外國人很可能讨好慈禧,但從照片來看,慈禧的顔值還是很有說服力的。
慈禧在辛酉之變中究竟是怎樣奪取政權的
1861年11月2日,慈禧太後與恭親王奕聯合發動宮廷政變,史稱“辛酉政變”。關于慈禧等人發動政變成功地原因,大多數觀點基本歸結為:肅順等人麻痹大意;慈禧、奕的聯合得到了外國勢力的全部支持;取得了兵部侍郎勝保和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的武力支持;利用朝野上下對肅順集團的不滿,控制了京師内外的輿論等等。
1861年8月22日子初三刻,鹹豐皇帝神智較前清醒,實際上是回光返照。宗人府宗令、禦前大臣、軍機大臣等人請鹹豐以朱筆遺照。鹹豐“谕以不能執筆,著寫來述旨”。随後,鹹豐帝崩逝。
當日頒布的遺诏有兩份,一是立載淳為皇太子,二是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盡心輔弼再存,贊襄一切政務。同時規定,“禦賞”和“同道堂”兩顆印章是日後下達诏谕的憑信。這兩枚印章,“禦賞”為母後(慈安太後)用,“同道堂”為載淳用。
由此一來,新帝登基之後的中樞行政命令的發布是這樣的:贊襄政務王大臣拟旨後,需要皇太後、皇帝二人用印後,才能形成一道有合法的有效力的旨意。
從鹹豐的遺诏中,我們可以發現這麼幾個問題:
其一,肅順等八個顧命大臣屬于宗室遠支,在皇權鼎盛的清代,是完全不可能取代小皇帝的地位的,鹹豐之所以選擇他們,而沒有選擇恭親王,一則是對恭親王不怎麼放心,二則是這八人始終是遠支宗親,終為人臣奴才,其職責僅是輔弼贊襄小皇帝執政,必須時刻遵守“君臣大義”的道德規範。
他們八人的權力始終源自君權,雖然擁有拟旨,也就是對政務的建議處置權,但卻沒有最後的決定權,這種權力對于八人而言,其實是十分微妙的,他們的地位依然需要服從傳統的“君臣關系”,而非前朝能夠獨攬朝政的“顧命大臣”。
其二,隻有小皇帝和慈安太後才是皇權、皇統的真正代表和體現,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禦賞”和“同道堂”印章,是皇帝權力的象征,慈安和皇帝鈴印的規定,是鹹豐對贊襄政務王大臣可能專擅弄權的防範措施。
最後,這個遺诏是有漏洞的。小皇帝才6歲,是不可能用印來體現皇權意志的,按道理來說,“同道堂”的印完全可以讓慈安太後管理和使用,無論從道德和法理上都是說得過去的。所以,鹹豐死後,慈安太後才是當時真正的帝國第一人。至于載淳的生母慈禧太後,是無權過問印章的管理和使用,更加沒有幹預朝政的權力。
但慈安本人政治水平并不高,性格也不強勢,由此一來就造成了慈禧以小皇帝生母的身份代子保存,鈴印“同道堂”印章的權力。
這一點是慈禧能夠發動辛酉政變成功最為核心的原因。按照鹹豐遺照,慈禧其實是邊緣人物,雖然小皇帝繼位後能夠尊為太後,但就法理而言,她并不具備任何參政的可能。倘若說,慈安是一個政治頭腦清醒的人物,那麼自然不會讓慈禧“保管”同道堂印信,從而讓其有染指皇權的可能,但遺憾的是,慈安是個老好人,政治上并不成熟,所以讓慈禧得到了參政議政的機會。
鹹豐的“後事”安排,看起來是在調适權力平衡,既防範兄弟恭親王,也怕後宮過度幹政,同時也防備了贊襄事務的八大臣擅權。但這種看起平衡的權力分配,實際上必然會造成權力的争奪。
首先是慈禧替皇帝“保管”同道堂印信,自然而然成為了皇權代表人之一,從維護皇權角度出發也好,或自身權力欲望的渴求,都勢必跟肅順等八人産生沖突。雙方之間的較量,從慈禧開始給自己上尊号,幹預朝政,乃至最後想要垂簾聽政,一系列的較量之下,看起來慈禧的權力運用始終受到肅順等人的掣肘,甚至演變到後來的八人聲稱“系贊襄皇上,不能聽命太後”直接正面沖突中,慈禧處于劣勢。
但實際上,在皇權思想鼎盛的清代,肅順等人與慈禧圍繞太後是否臨朝聽政問題的較量,更深層次的是以肅順等人為代表的臣權與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皇權的較量。肅順等人短暫的“勝利”中醞釀着危機與大禍,為慈禧以後治罪肅順等人提供了口實。
當時在熱河化名守黑道人的軍機章京就曾明确指出:如肅順等人并不過分強求,慈禧未将董元醇的奏折及肅順等人所拟谕旨發下,而是“将此折淹了,諸君“肅順等人”之禍尚淺”。“擱車之後,(慈禧)不得已而發下,何以善其後耶!......吾謂諸君之禍,肇于擱車矣。”
這段議論發生于“辛酉政變”之前,乃是事前的前瞻語言。而這名軍機章京當時罵肅順等人“混蛋”。“混蛋”是譏責肅順等人不識時務,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與皇權對抗,在政治方面未免過于幼稚與無知了。
事實上,肅順等人前期之所以能夠在這場“較量”之中和慈禧打成平手,很大程度是因為一來其在熱河的強大影響以及部分清廷官員暫時認可了這一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而等到清廷回銮北京,廣大官僚士大夫必定會全力維護皇權的常态秩序。因為在皇權社會之下,隻有皇權的穩定,士大夫們的既得利益才能夠得以保證,如果讓肅順等權臣上位,架空君權,那麼其他王公大臣的根本利益必定受到嚴重的侵害。這也是為什麼慈禧“辛酉政變”能夠成功地原因。
說到底,肅順等人隻是鹹豐從遠支宗親裡面選拔出來沒有什麼根基的“顧命大臣”。他們在帝國中樞并沒有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可以仰仗,在軍隊裡也沒有廣泛的實力派支持,風光的“顧命大臣”的背後,實際上是潛藏着深刻的政治危機。畢竟,他們的根基實在太淺薄了,完全依賴于鹹豐遺诏的法律效力。而一旦與皇權産生沖突時,其他的官僚們必然求之不得把這幾個搬倒,在新主子面前攫取更多的利益。
須知,有清一代,皇權的高度集中下,根本不可能産生什麼權臣,強如和珅那樣兼任三部尚書,執掌京畿兵力,有着龐大“貪官利益共同體”的人,最後還不是被嘉慶輕易就搞掉了,更何況是毫無根基,也沒有什麼經營的肅順八人。這就是制度的慣性,制度之下,實際上都是利益的較量,穩固的皇權更有利于當前既得利益者們的權力保證。
慈禧是如何一步一步上位
慈禧在十七歲的時候選進宮裡,選秀進宮之後,安排在圓明園“桐蔭深處”,聽名字就覺得這個位置太偏不太好。慈禧既然是以選秀的名義進宮,自然也是有優勢特長的,她的優勢特長是長的漂亮,而且懂詩書,多才多藝,并且為人冷靜、能辨時勢。
進宮之後的慈禧,要說上位,她是有潛力,可是競争很激烈啊。于是慈禧這個時候看準了一個人,皇帝身邊的太監安德海,來賄賂這位禦前大太監。一來二去,慈禧得到皇上寵愛的機會便有了。并且在鹹豐皇帝第一次寵幸的時候,讓這位皇帝深深迷戀上了。之後慈禧的晉升之路也更加順暢了,進宮三年後,又為鹹豐皇帝生下皇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這個時候的慈禧,自然已經成功了!
時下清朝的時局是不容樂觀的,而鹹豐皇帝又無能體弱,慈禧便有機會來幹涉朝政。直到鹹豐皇帝去世,同治皇帝登基,慈禧面前的阻礙越來越少了,她的野心和謀略開始大力施展開來,曆經四任皇帝,從垂簾聽政到實際掌握清朝實權,其中手段可想而知。
擴展資料: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鹹豐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号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嫔;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後兩宮并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号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後(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後卷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鹹豐大統,年号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後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于光緒,退隐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後,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東陵。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慈禧
慈禧太後當年如果把皇位傳給載沣,會怎麼樣
曆史不會有任何改變,因為當年載沣雖然不是皇帝,但作為攝政王,他大權在握是實際統治者,但是清朝仍舊沒有多活幾年。“國有長君,社稷之福”,首先,要考慮一下當年慈禧為什麼沒有直接讓載沣做皇帝,而是讓年幼的溥儀為光緒帝的繼承者。
無論是“兄終弟及”還是“子承父業”,慈禧太後作為晚清政權的實際持有者,她都有自己的考慮。其實在她親兒子同治帝載淳駕崩後,她就能夠立溥字輩的宗室為新帝,但是被她拒絕了。當年她如果立“溥字輩”的嗣君,那麼她就成為了太皇太後,中間還有個皇太後阿魯特氏(同治帝元後)不便于她繼續掌握大權。
而當年,載湉能夠繼承大統并不是因為他爹是醇親王奕譞,而是因為他的母親葉赫那拉氏婉貞是慈禧太後的親妹妹!載沣雖然是載湉的弟弟,但終究不是同母,庶出的載沣是真正的愛新覺羅氏子孫,與葉赫那拉氏沒有任何關系。
一旦慈禧太後讓載沣為帝,那麼年長的載沣就可能完全颠覆掉葉赫那拉氏家族對于朝政的控制。隆裕太後作為先帝皇後(慈禧太後的内侄女)就可能是哪兒涼快哪兒呆着去。
新一任的醇親王載沣,與其父親奕譞、其兄長光緒帝載湉是完全不同的人,他雖然活在慈禧太後的陰影中的但是始終還是個頗有政治手段的人。他成為攝政王以後,就開始進行了清朝最後的“垂死掙紮”——新政。
然而,一切都為時已晚。清朝已經是朽木不可雕也。從載沣後來所作所為來看,他的确出色,但是也已經是回天無力。他其實與皇帝并沒有什麼區别。所以,當初即便是他登基,那清朝也不會有任何繼續存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