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崇祯皇帝怎麼死的死在哪裡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約,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天啟二年(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祯,後世稱為崇祯帝。
崇祯帝繼位後大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
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于内憂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于煤山自缢身亡,終年34歲。
擴展資料: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雖然深惡魏忠賢的專權,但是畢竟自己羽翼未豐,不敢輕舉妄動,于是韬光隐晦,等待時機,正值巅峰的魏忠賢并沒有把這個孩子放在眼裡。
認為不過是和他哥哥熹宗一樣的年輕後生,不會有多大的作為,于是更加猖獗,甚至要求各地為他建立生祠,罪惡已經招然于世。
朝内朝外怨聲載道,崇祯皇帝抓準時機,先以迅雷之勢除掉了魏忠賢倚為左右手的崔呈秀,然後對魏忠賢的爪牙痛下殺手,使魏忠賢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然後一紙诏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魏忠賢自知罪惡深重,在途中上吊自盡了。崇祯皇帝談笑間鏟除了魏忠賢集團,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興成為了可能。
但是随後的一系列錯誤使得他最終沒有實現中興的夢想。當時明朝最大的敵人還是東北的後金,即後來的滿清政權,此時清太祖努爾哈赤已經去世,太宗皇太極在位。
雙方多次爆發戰争,而戰争的結果多是以明軍的潰敗告終,諾大的一個朝堂上竟找不出一個象樣的元帥,崇祯皇帝對此當然不能甘心,于是他想到了袁崇煥,這個被百姓稱為‘袁長城‘的人物。
當初在甯遠城用大炮打傷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就是這個袁崇煥。由于閹黨的迫害,他被迫離職,這次被崇祯皇帝重新起用,自然躊躇滿志,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恢複大明的江山。
一經上任,他就把東北的防務布置的井井有條,使後金不敢窺盱甯錦一線。但袁崇煥的敵人畢竟是蒸蒸日上的後金政權,是多謀善斷的皇太極。
更重要的,袁崇換的主子是崇祯皇帝,心急、多疑是崇祯的緻命弱點,這就決定了袁崇煥不可能有充分的時間去施展他的抱負,更可悲的是皇太極的一個小小的反間計。
就毫不費力地緻他于死地了。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從京畿的北面越過長城,威脅北京,袁崇煥率部回京勤王,正當袁崇煥部開到北京城下的時候,清軍突然鬼使神差的出現了。
給崇祯造成了假像,是袁崇煥部引清軍來攻城的。因此,城上的守軍堅決不準城外的部隊進城,千裡奔襲而來的袁軍此刻已是筋疲力盡,即不能進城休整,又要面對強大的八旗軍隊。
但是袁軍還是成功的打退了清軍的進攻。是夜,皇太極派手下心腹将領在明軍俘虜面前大肆宣揚如何與袁崇煥約定獻城投降,然後故意放俘虜逃跑。
俘虜怎知是反間計,回城後一五一十地向崇祯皇帝作了彙報。本就多疑的崇祯将幾見事聯系到一起,便認定袁崇煥必是漢奸無疑。
于是将袁崇煥诳進城内,打入大牢,并于數月後淩遲處死。從此,明朝失去了唯一的東北屏障,八旗軍隊得以馳騁東北大地如入無人之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由檢
崇祯皇帝怎麼死的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蕲州,明将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祯帝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
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監杜勳投降,十五日,大學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太監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
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祯帝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景山),遠望着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隻是哀聲長歎,徘徊無語。李自成軍攻入北京。
太監王廉急告皇帝,崇祯帝在宮中飲酒長歎:“苦我民爾!”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崇祯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勳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宮後寫下诏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烺。
又命周皇後、袁貴妃和3個兒子入宮,簡單叮囑了兒子們幾句,命太監将他們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對周皇後說:“你是國母,理應殉國。”周皇後也哭着說:“妾跟從你18年,陛下沒有聽過妾一句話,以緻有今日。
現在陛下命妾死,妾怎麼敢不死?”說完解帶自缢而亡。崇祯帝轉身對袁貴妃說:“你也随皇後去吧!”袁貴妃哭着拜别,也自缢。
崇祯帝又召來15歲的長平公主,流着淚說:“你為什麼要降生到帝王家來啊!”說完左袖遮臉,右手拔出刀來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傷她的右肩,她昏死了過去。同時也揮劍刺死了自己年僅六歲的麼女—昭仁公主。
崇祯帝又砍死了妃嫔數人,并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張皇後自盡。懿安張皇後隔簾對朱由檢拜了幾拜,自缢身亡。十九日淩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
然後崇祯帝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
此時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祯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于此。”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缢身亡,死時光着左腳,右腳穿着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
崇祯帝吊死前于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緻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擴展資料:
轶事典故:
好學不倦:
崇祯帝還是一個好學不倦的皇帝,博覽群書,舉凡《四書》《五經》《資治通鑒》《通鑒綱目》《大學衍義》《貞觀政要》《皇祖明訓》《帝鑒圖說》等典籍幾乎朝夕不離手。
他還命令武英殿中書,畫曆代明君賢臣圖,寫《正心誠意箴》,制成屏風,分别安放在文華殿、武英殿,以便随時激勵自己。
年号起名: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即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後十餘日,朱由檢在皇極殿即皇帝位,改年号為崇祯。在選擇年号問題上,朱由檢頗有斟酌。
當時閣臣提供四個年号供他選擇,一為“乾聖”,朱由檢說“乾為天,聖則安敢當”;二為“興福”,朱由檢說“中興甚好,亦不敢當”;三為“鹹嘉”,朱由檢認為“鹹旁為戈,今方欲息幹戈,勿用”,于是選擇崇祯為年号。
僧尼相配: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天清軍内犯,兵部主事沈迅提出了一個荒唐的建議,請求崇祯帝以天下僧人配尼姑,編入裡甲,三丁抽一,可得兵數十萬。崇祯帝居然認為沈迅的建議十分有理,其言可行,立即将沈迅改任兵科給事中。
占蔔迷夢:
一夜崇祯皇帝夢見人寫個"有"字,便叫宦官悄悄去拆字以占吉兇。那太監剛說拆個"有"字問軍國大事,先生就說:“不好!‘有'字是大明江山已去了一半。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朱由檢
崇祯帝是怎麼死的他是哪個朝代的
崇祯皇帝是上吊自殺的,死得非常有尊嚴。他是大明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因為朝廷太過腐敗,又遭遇天災,農民起義軍四起,與此同時北方的滿清也虎視眈眈,崇祯皇帝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境地,最終被闖王李自成攻破都城,無奈之下隻得自盡。
第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曆任大明君主,哪怕極為昏庸的,也不會選擇與敵人妥協,在當時大明王朝内憂外患,崇祯皇帝繼位後得到的就是一個爛攤子,因為之前處理魏忠賢,令大明王朝元氣大傷,偏偏又遇到了連年天災,大明的國力受損,在這個時候還要面對北方的多爾衮,崇祯皇帝也覺得有心無力。闖王李自成又是一個出色的農民起義領導者,尤其是在最初階段,他所率領的軍隊取得了節節勝利,崇祯皇帝無處可躲,作為天子也不願意四處奔逃,所以一把火燒掉了皇宮,并在煤山自盡。
第二,手握重兵的吳三桂在山海關與滿清對抗,這是明智之舉,因為當時的滿清政府正處在上升階段,其國力十分強盛,而且擁有彪悍的騎兵,大明的軍隊無法與他們直接對抗,隻能利用防守和紅衣大炮,才能占據一定的優勢,如果讓滿清政府的軍隊入關,大明王朝隻會覆滅的更快,所以哪怕在最後關頭,吳三桂都不敢抽出軍隊來救援崇祯皇帝。而後來的事情也證明,吳三桂的軍隊不如闖王李自成的軍隊強,但最強的還是滿清政府的軍隊。
第三,表面上是闖王李自成攻破了都城,迫使崇祯皇帝自殺,實則是因為北方的滿清政府給大明王朝帶來了太大的壓力,令都城的防禦空虛,被闖王李自成鑽了空子,所以滿清政府也是罪魁禍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