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成吉思汗是怎麼死的
成吉思汗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
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秋,經過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将木華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顧64歲高齡,堅持親征西夏。途中圍獵受傷,高燒不起,仍不退兵。西夏國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盤山休養,留下了三條著名的遺囑: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時年66歲。
擴展資料:
人物生平
成吉思汗,孛兒隻斤氏,名鐵木真,生于金朝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後因父親被殺,所部就分散了。經不斷努力,聯合劄木合以及父親的安答脫斡領勒,重組乞顔,最後慢慢發展最終統一蒙古。當時,今中國北方區域處在女真金朝統治之下。
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蒙古部首領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懲治叛部法”的名義釘死在木驢上。蒙古部落聯盟曾經組織了多次反抗鬥争,他們的幾代先人為此付出了鮮血與生命。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出生的鐵木真,自然也将對金國的勝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奮鬥目标。
他一直把這個仇恨記在心裡,正是這種幾代冤仇導緻了草原内外的長期征戰,鐵木真的母親诃額侖夫人出身于弘吉剌部,同蔑兒乞人赤列都結親。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蒙古乞顔部首領也速該(父親)在斡難河畔打獵,發現了途經蒙古部駐地的诃額侖。他在幾位兄弟的協助下,根據當時的“搶親”傳統,打敗了蔑兒乞人,搶來了诃額侖夫人,于是诃額侖成為也速該的妻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怎麼去世的
說起來十分搞笑,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鐵木真竟然戰死紗帳,他是被西夏王妃侍寝的時候咬掉命根子流血過多去世的。這個結果亮瞎了諸位的眼睛吧,沒想到成吉思汗一代豪傑,沒敗在衆多強大的敵人手中,卻死在了女人裙下。
成吉思汗怎麼死的正史記載中語焉不詳,遮遮掩掩。基本上沒有多少具體的情節。而其死因衆多,比較可信的就是被西夏王妃搞死的說法最可信,諸位請聽閣主一一道來。
鐵木真的死法有有很多種說法,有被雷劈死,被馬踩死,中箭,中毒,被刺等等說法。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成吉思汗死于1227年八月。首先是成吉思汗被雷劈死的說法。據說1227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去打獵,追一隻野鹿不慎進入了雷區,結果當時雷電交加,成吉思汗被雷劈死,屍骨無存。原來鐵木真因為惹他母親生氣導緻母親去世,十分不孝。當時蒙古人迷信“上天以雷電警告不孝者”,所以鐵木真被雷劈死是因為因果報應。
其次是鐵木真被馬踩死的說法。鐵木真想要去征服唐兀,于是厲兵秣馬,整軍經武。到了秋天去攻打唐兀,他的夫人也遂也跟随他一起作戰。到了冬天,他騎着一匹紅馬去打獵,結果來了一群野馬,紅馬受驚了。成吉思汗被摔下馬來,被野馬踩成肉泥而死。
蒙古人撰編的《蒙古秘史》:“成吉思既住過冬,欲征唐兀。從新整點軍馬,至狗兒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從行。冬間,于阿兒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
還有是鐵木真被西夏人一箭射中,最後一命嗚呼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大名鼎鼎的馬可波羅提出來的。他在自己的遊記中說“鐵木真死于箭傷。”還有人說鐵木真曾經三次中箭,1202年闊奕壇之戰、1212年攻西京之戰、1226年攻西夏時膝部中箭。就是最後一次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來的毒箭。結果毒箭攻心,傷勢益重,一病不起。
還有成吉思汗被兒子窩闊台下藥毒死的說法。原來鐵木真曾經抛棄蒙古人幼子守竈的原則立窩闊台為汗位繼承人。可是後來鐵木真對窩闊台越來越不滿意。想恢複蒙古人的傳統。立托雷為汗位繼承人。于是窩闊台為了争奪汗位,在鐵木真喝酒時,在酒中下了毒藥,結果鐵木真一命嗚呼,死于非命。
這些說法靠譜嗎,基本上都不靠譜。雷劈死的說法不成立,這個說法太迷信了。而且成吉思汗的母親也不是被氣死的。至于馬踩死的說法更不對了,其中因為成吉思汗鐵木真去世的時間不對,實際上鐵木真死于1227年八月,被馬踩死說卻認為其死于冬天。中箭說其實上照搬了蒙古大汗蒙哥在釣魚城被宋軍射死的說法,沒有多大研究的價值。中毒說就更不靠譜了,因為窩闊台的地位很穩固,當時成吉思汗立窩闊台為汗位繼承人是得到了托雷和蒙古王公的認可。而且連托雷的兒子忽必烈在立自己的兒子真金的時候還下聖旨其中提到了窩闊台被立為大汗繼承人的事實。
那麼我們現在來看看最有可能的說法,就是成吉思汗被西夏王妃咬掉命根子而死。這個說法起源于蒙古人世代相傳的民間故事寫成的,被記載于清朝康熙時期的蒙古族人薩囊徹辰編寫的《蒙古源流》一書中,所以有很大的真實性。
其實西夏很早就投降了成吉思汗,并且向其稱臣,而且還和宗主國金國鬧翻了。可是就算這樣西夏還是免不了被滅國的命運。
成吉思汗的死因是什麼
關于成吉思汗的死因,概有五種,多與西夏有關。 1、雷擊。蒙古人迷信“上天以雷電警告不孝者”,成吉思汗因惹母親生氣導緻
孛兒隻斤·鐵木真陵墓
母親去世,有不孝之嫌,所以特别害怕雷電,1227年夏,成吉思汗誤入雷區,被雷擊緻死。 2、被刺。據俄羅斯探險家搜集的資料表明,成吉思汗在西夏作戰時俘獲一西夏後妃,在寵幸她時,這位後妃切下了他的那“一部分”為夫報仇,然後投河自盡。成吉思也因傷重不治而亡。但是,根據史料記載,這兩個說法的時間和地點都明顯錯誤,成吉思汗死時,蒙古還在隐瞞其死亡消息,西夏當時還沒有滅亡。史載,1227年初成吉思汗伐西夏時膝部中毒箭,最終緻命。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自己的遺著中認為:成吉思汗死于箭傷。《聖武親征錄》說,成吉思汗受箭傷有三次:1202年闊奕壇之戰、1212年攻西京之戰、1226年攻西夏時膝部中箭。估計最後一次箭傷對其身體影響較大。《世界侵略者傳略》、《史集》、《元史譯文》、《綱目譯文》等國外、國内書籍都說“汗病八日死”。在避暑期間還挽留遼國國王耶律留哥的長子薛,“俾其親見西夏都城之攻拔”。他連續作戰且每個月都能攻破一個西夏屬地城池,并邀請遼國王子觀看西夏都城的消亡,這證明成吉思汗在一路攻城拔地中,對身後取得勝利及眼前要取得的勝利很有信心,而且,他身體狀況還不錯。8日後死亡,箭傷能讓這個身體健壯的人突然死亡。成吉思汗死于西夏軍隊的連發弩射出的毒箭之下,帶有巨毒的箭頭射傷成吉思汗的膝部,再加上長子術赤病死、流動作戰的辛勞、酷熱的天氣等因素影響,都會加重病情個月前在内蒙古阿爾寨就因落馬膝部受傷的成吉思汗僅僅挺過了8天時間就駕崩。在滅亡西夏的前夕,成吉思汗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因斑疹傷寒病死于軍中,臨終前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同年西夏被徹底滅亡。其中最正統也為更多人的知道的,即《元史》中采信的“墜馬說”。蒙古人撰編的《元朝秘史》(卷十四)記載,“成吉思既住過冬,欲征唐兀。從新整點軍馬,至狗兒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從行。冬間,于阿兒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墜馬跌傷,就于搠斡兒合惕地面下營。次日,也遂夫人對大王并衆官人說:‘皇帝今夜好生發熱,您可商量’。”“唐兀”,是當年蒙人對西夏人的叫法;“狗兒年”,是宋理宗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這裡交代一個史實,成吉思汗于1226年秋天,帶夫人也遂征讨西夏。冬季時,在一個叫阿兒不合的地方打獵。不想他的騎的一匹紅沙馬被一匹野馬驚了,毫無防備的成吉思汗墜馬受傷,當夜就發起了高燒。1227七月“不豫”,病根即在此。為什麼一次墜馬傷重成這樣?據說是流血太多。當時,也遂請随從的将領商議這事怎麼辦,有人建議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時半會也逃走不了,幹脆回去養傷,等好了再來攻打。成吉思汗一生要強,心想如果這樣回去會讓西夏人笑話。也該他魂斷西夏,成吉思汗派員去西夏國探聽情況時,正好西夏一叫阿沙敢不的大臣譏笑,有本事你就來過招。成吉思汗聽說後,表示甯死不退兵,遂挺進賀蘭山,将阿沙敢不滅了。但此後,成吉思汗的傷病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農曆七月十二(今陽曆8月25号)病死了,時虛歲67。如果當時成吉思汗回去了,這病根子就不會落下了。“雷擊說”這種說法比較離奇。出使蒙古的羅馬教廷使節約翰·普蘭諾·加賓尼在其文章透露,成吉思汗可能是被雷擊身亡。約翰·普蘭諾·加賓尼當時到達蒙古時,發現夏天的雷電傷人事故頻發,“在那裡卻有兇猛的雷擊和閃電,緻使很多人死亡。”因為這原因,蒙古人很怕雷電。南宋彭達雅所著《黑鞑事略》記載,“鞑人每聞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狀。”約翰·普蘭諾·加賓尼為葡萄牙人,出使中國的确實時間是公元1245-1247年,由教皇諾森四世派遣而來,返後向教皇提交了題為《被我們稱為鞑靼的蒙古人的曆史》出使報告。約翰·普蘭諾·加賓尼來時距成吉思汗死亡隻有18年,比馬可·波羅早30年,記叙不無根據。“中毒說”來源于《馬可·波羅遊記》。這位十三世紀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達中國。其時元世祖忽必烈當政,在元有17年。其在遊記中記叙成吉思汗死因:在進攻西夏圍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時,膝部中西夏兵士毒箭,毒箭攻心,傷勢益重,一病不起。但民間另有傳說,成吉思汗是“中毒”而死,但卻不是中了西夏兵士的毒箭,而是讓被俘虜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乘陪寑之機下毒毒殺。“被刺說”則與上面說的被俘西夏王妃有關,是下毒說的另一版本。蒙古民間傳,成吉思汗的軍隊進攻西夏的過程中,兵士俘虜到了很漂亮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進獻給成吉思汗。就在陪寑首夜,這位西夏王妃刺死放松警惕性的成吉思汗。被刺一說源于成書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蒙古源流》。此書很珍貴,100年後,即1766年蒙古喀爾喀部親王成衮紮布作為禮物将此書手抄本進獻乾隆。乾隆令人譯為滿、漢兩種文本,并題書名《欽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庫全書》。應該說,成吉思汗被刺說是有很高的可信度的。編輯本段下葬地點1227年六十六歲的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盤山。他葬于今天蒙古國境内的肯特山起攆谷。蒙古族盛行“密葬”,故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現今的成吉思汗陵是一座衣冠冢,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縣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陵墓坐落在内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中部的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包頭市185公裡。藍天綠草之間,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肅然伫立,明黃的牆壁、朱紅的門窗、輝煌奪目的金黃琉璃寶頂,使這座帝陵顯得格外莊嚴。陵園占地面積5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與之相連的廊房組成。陵園分作正殿、寝宮、東殿、西殿、東廊、西廊六個部分。整個陵園的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雄鷹,極富濃厚的蒙古民族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