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侃八卦曆史,話說陳友諒的離奇故事
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的風水傳說
傳說朱元璋祖先所葬的龍角穴原本應該屬于陳家的,當是陳家費了好大的工夫找到一處可以稱王的龍穴,隻是這處龍穴位在水底,一般深識水性的人實在不多,左尋右找,終于找到朱元璋的祖先。
他聽說是名風水先生特地選的靈地,靈機一動地想到自己的父親過世還未下葬,于是偷偷将自己父親的骸骨一并帶着下到水底的龍穴,陳家的人,千吩咐萬囑咐一定要将祖先的骸骨挂到左邊的龍角上,也就是真正的龍穴穴位所在,但是朱元璋的祖先卻悄悄地偷天換日,把自己祖先骸骨挂上去,把陳家祖先的骸骨放在龍角之下。
之後,陳友諒生了出來。
據說他一生出來就哭個不停,怎麼哄也沒有用,他家一位很有經驗的奶媽就說:隻要在小孩的耳朵上穿個耳洞,就不會哭了!陳友諒的父親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隻有試試這個辦法了,沒想到耳洞一穿,還真的馬上就不哭了。
這時來了一位遊方和尚,一看到耳朵上穿個耳洞的陳友諒就猛搖頭說:晚了!晚了!陳友諒的父親一聽連忙問道是怎麼回事?這位和尚告訴陳友諒的父親,本來陳友諒應該是帝王命,現在像被破了,隻能淪為流寇了!後來陳友諒在各方面條件都是最有利的情況下起兵,看起來像是會成功,最後卻總是敗在朱元璋手裡。
有一次,陳友諒不相信自己真的沒有皇帝命,他由河裡撈起一條魚說道:假如半邊魚還能遊,就真是天亡我也!說完拿出利劍将魚一斬為二,再将帶有魚頭的半邊魚放回水中,沒想到魚非但能遊,而且是逆流而上。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怎麼處置他的妻兒
陳友涼一共四個老婆,即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阇氏,其中阇氏最漂亮,被朱元璋占為己有,阇氏忍受屈辱,苟且活命,據說朱元璋還喜當爹。陳友涼唯有的兩個兒子下場更為凄慘。
在朱元璋誘騙陳友諒迅速趕往江東橋時,這項計策被婁玉貞識破,可是陳友涼不聽取婁妃的建議,最終中了朱元璋的詭計。一次陳友諒要讨伐朱元璋,婁妃又獻計策被陳友諒采納。婁妃說:“如果大王取勝,班師回朝之時要敲鑼打鼓、張帆而歸。”陳友諒答應婁妃的要求,可是等陳友諒打了勝仗回京之時,為了給婁妃一個驚喜便放下軍旗,停敲戰鼓。
婁妃以為陳友涼戰敗,便投湖自盡,婁妃的死讓陳友涼非常自責。陳友涼一共四個老婆,即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阇氏,其中阇氏最漂亮,被朱元璋占為己有,阇氏忍受屈辱,苟且活命,據說朱元璋還喜當爹。陳友涼唯有的兩個兒子下場更為凄慘。陳友涼戰死後,朱元璋怒其多次發兵,便霸占陳友涼最年輕漂亮的小妾阇氏,朱元璋并不覺得這有違倫理,他自己也不忌諱,朱元璋在撰寫《大诰》中提到,因多次遭受陳友涼軍隊的進犯,便奪其妾解恨。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為了報複陳友諒才霸占阇氏,也有可能朱元璋為了讓自己奪人妻的行為變得高尚些而找的借口。據《罪惟錄》記載,阇氏被朱元璋納妃之前,已有身孕,後生下朱梓,朱元璋将兒子朱梓封為潭王,朱梓成年後賜封地于長沙。在朱梓去往長沙之前,阇妃告知朱梓,陳友涼才是他的親生父親,她為陳家苟且活命長達二十年,希望朱梓能為生父報仇雪恨。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怎樣處置他的妻兒
1360年,陳友諒攻陷鸠州,殺死徐壽輝,自稱漢帝。1363年,陳友諒在鄱陽湖被朱元璋打敗,欲突圍進入長江流域守武昌,不料被流矢射中眼眶身亡,終年四十四歲。
(陳友諒)
漢帝陳友諒一共四個老婆,即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阇氏;太子陳善及次子陳理。在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是怎麼處理這一家人的呢?
關于婁玉貞的下場及“48座王婆墩”的傳說成者王敗者寇,陳友諒挂了之後并沒有對曆史撰寫者的筆觸着墨有多大吸引力,所以連同他的家人史料記載,無論是正史、野史記載的都不多,簽于此,并沒有關于陳友諒妻子楊苕華、陶氏,以及太子陳善的後續記載,隻能忽略不提。
婁玉貞是将門之後,所以在軍事上很有些見地,一直有幫陳友涼出謀劃策,并且名聲在外連朱元璋都頗為忌憚。陳友諒建立陳漢之後,封婁玉貞為貴妃,關于婁妃的死卻很有戲劇性。
+話說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失敗後,由黃州逃到了邾城,并将邾城作為陪都,稍作休整後便想再次出征讨伐朱元璋,在出征前他對婁妃說:“如果你看到我班師回朝時敲鑼打鼓張帆而歸,必定是打了大勝仗,反之就是打了敗仗,到時候隻能放棄邾城另作他圖了”。
+結果陳友諒少見地打了個大勝仗,得意忘形之下居然和婁妃開起了玩笑,在班師回朝時故意下令軍隊偃旗息鼓作出一付戰敗而歸的模樣。誰知道弄巧反拙,本來番陽湖大敗婁妃已是憂心忡忡,此時看見軍隊垂頭喪氣的模樣,以為陳漢大勢已去,悲從中來竟然上吊自殺了。
+陳友諒樂極生悲,卻也是追悔莫及,隻得下令将婁妃厚葬于南丘,據說為了防止别人盜墓,陳友諒還下令在南丘周圍造了48座假墓,以混淆視聽,叫人難分真假,48座假墓俗稱48座王婆墩,也就是現在的“鳳凰墩”。
+邾城也就是現在武漢的一個區。但是當地隻見有“陳友諒之墓”,卻沒有“48座王婆墩”,如果有,早就成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了。由此可見,婁玉貞之死以及“48座王婆墩”隻是傳說故事,并不是史實,而婁玉貞自殺一說也有待考究,真實死因成謎。
阇氏被朱元璋納為妃子據朱元璋撰寫《大诰》中提到,因多次遭受陳友涼軍隊的進犯,便奪其妾解恨。
+也就是說,朱元璋為了報複陳友諒才霸占阇氏的,并不是因為阇氏年輕貌美,不過據說阇氏長得蠻漂亮的。另外兩軍對壘争天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勝者奪人妻妾總是需要找些借口的,老朱這借口找得不錯。
+據蔡東藩所著《明史通俗演義》記載,陳友諒兵敗鄱陽水戰後,妃子閹氏為朱元璋所擒,并欲納其為妃,由于閹氏身懷遺腹子,便忍辱屈從,以圖他日複仇。
+阇氏就此從了朱元璋,獲封達定妃,不久之後生了一個皇子,取名朱梓,為朱元璋的第八皇子,次年便獲封潭王,長大成人後朱元璋指派赴長沙為藩王。
+在赴任離别之際,阇氏對朱梓全盤說出親父是陳友諒之實,母子淚目作别,随後朱梓時刻不忘殺父之仇,一邊伺機準備謀反。
+不久朱元璋就得知了潭王意欲謀反,便派徐達之子徐輝祖對其進行讨伐。朱梓眼見事已敗露,事已不可為,便緊閉城門,連同妃子于氏及幼子一起自焚身亡。
(朱元璋)
+這時侯時間來到1390年四月。這一年正是多事之秋,朱梓的大舅子于琥在五月卷入了胡惟庸謀反案。按明史上的說法,朱梓是牽涉于琥謀反案,而畏罪自殺的。
京城這邊達定妃驚聞惡耗,痛失愛子不久便憂郁而死。在這裡有諸多疑點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首先達定妃生有二個皇子。其中七皇子朱榑生于1364年,八皇子朱梓生于1369年,而陳友諒是1363年死的,按時間上來看,朱梓不可能是陳友諒遺腹子。倒是七皇子朱榑有可能,但是朱榑曾為明朝北征立下許多戰功,按道理,朱榑不應為仇人的皇朝這麼賣力才對。
+隻有一個可能性,朱榑和朱梓的出生年月調亂了,阇氏為了掩人耳目,也為了保護朱梓才故意混淆兩兄弟的身份,而朱梓才應該是七皇子,但是這兩兄弟的年齡差距有五歲,成人外貌還可以說差别看不出,小時侯又怎能瞞天過海呢?
+朱梓因受于琥謀反牽連而畏罪自焚也疑點多多。首先朱梓自焚是在1390年四月,而于琥因卷入胡惟庸謀反案被殺是在五月,雖然于琥在胡案也是屬于小喽啰,但怎麼看都比朱梓像正主,按理說正主還沒死,朱梓哪有先自殺的理由?還是全家集體自殺?再說了,以朱梓的皇子身份,他就不想反抗抗争一下嗎?
+總的來說,達定妃就是阇氏是事實。朱梓因為是陳友諒遺腹子,身份敗露後絕望之下全家自焚才是最合邏輯的,但偏偏時間和年齡上又有硬傷,這讓朱梓的真正死因成了謎團。
太子陳善、次子陳理的下場+陳友諒死後,太子陳善在殘餘部下護送到大别山腹地,從此不知所終。據說為了逃避朱元璋的追殺,曾化名為郭景福,也不知道真假,史料并無相關記載,倒是次子陳理,史料記載得較為詳細。
+陳友諒死後,陳理曾經逃到武昌并且自立為帝,但過了兩個月便投降了朱元璋,并被押解回應天府,獲朱元璋封為歸德候。
據《明史》記載帝曰:‘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朱元璋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把陳理放在京師始終寝食難安,于出于安全考慮,便把陳理流放到高句麗。陳理此後再無踏足中原,一直都在高句麗,直到死去,終年57歲。
陳友諒剩下的一家六口,妻子楊苕華、陶氏、婁玉貞,以及太子陳善四人的下落,正史上并沒有确切的記載說,有的隻是坊間傳聞,屬于下落不明人士。綜上所述,真正受到朱元璋處置的隻有妻子阇氏以及次子陳理,處置的結果就是阇氏成了朱元璋的老婆,次子陳理被發配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