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對百姓怎麼樣(曹操對百姓怎麼樣的評價)

biang 中華百科 845

本文目錄

  1. 曹操統一北方以後,對老百姓怎麼樣呢
  2. 袁紹治下百姓怎樣 曹操治下百姓怎樣
  3. 袁紹和曹操,誰對百姓更好一些
  4. 曹操是一個對百姓懷有同情的詩人,他真的有那麼殘暴嗎
  5. 曹操的屯田制,對百姓來說是利大還是弊大呢

曹操統一北方以後,對老百姓怎麼樣呢

人們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洗腦遭綁架了,自已不能辨别是非曲直盲從,不明白事情的本來面目,曹操被黑另一方面也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成名著鬧的。

朱熹稱其為“他也是做得個賊起,不惟竊國之柄,和聖人之法也竊了!”。由其開始終至《三國演義》橫空出世,徹底完成“尊劉貶曹”、曹操成為“奸臣”“亂臣賊子”的轉化過程。

同時,《三國志注》中的一些橋段在這一轉變過程起到了很重要作用。一些“曆史疑案”成為民間反感曹操的重要話柄。諸如呂伯奢一家被殺、為報父仇屠城等。

曹操在曆史上被罵主要受《三國演義》中尊劉貶曹思想影響。随着三國演義故事的流行,曹操以奸雄形象示人有幾百年曆史,事實上漢朝氣數已盡,曹操憑一已之力沿續漢國祚幾時年使北方人民免于戰火,打擊異族入侵,曹操曆史功績非常高。

首先是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因為《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出現,人們對三國的那段曆史比别的時期更加了解,也因為小說“尊劉抑曹”的思想,人們從小說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劉備的仁義和曹操的奸詐。兩相對比,人們對曹操的奸詐印象更深刻。

落在别人手裡,下場會比在曹操手裡更凄慘,至少終其一生,曹操沒有邁出那一步,這已經很難能可貴了。開國皇帝,改朝換代,在如此巨大的誘惑巨大的榮耀前,他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保留下名節,已經超越了大多數人。

最後隻好留了個玄機無限的遺囑“隻寫婆婆媽媽的,對篡漢,擁漢隻字不提”,意思就是後代你們看着辦。

結果曹丕沒曹操那麼隐忍老辣,草草的篡漢了事。朝堂上的随風草們自然沒什麼反彈。

結果,司馬家有樣學樣,随便就把曹氏給篡了,随風草們也無所謂。可謂報應不爽。

袁紹治下百姓怎樣 曹操治下百姓怎樣

首先,曹操是一個儉樸的人,不喜奢華。生前數年就下達遺令,不要厚葬。他在平定河北之後,更改了東漢的稅收制度。兩漢時期的稅務主要是地稅和人頭稅。曹操更改定為定額稅和戶收稅。打個比方,人頭稅規定,7歲到60歲的人都必須納稅。小盆友和老年人顯然沒有納稅的經濟能力,曹操改為按戶收稅,分擔了百姓的壓力,有利于經濟發展。

第二。曹操攻下河北之後,下令全境免收一年租稅,對重災區人民的租稅實行減免,對死亡将士的家屬實行優撫。他在從政期間,多次下達《贍給災民令》。

第三。205年初,曹操和袁譚在南皮激戰。由于河水已經結冰,運糧船隻無法行進。曹操征召百姓破冰,并下達,凡逃亡者一律被處死。後來,有許多逃亡者跑來自首,曹操很感歎的說:“如果放了你們,有違我的軍令。如果殺了你們,還有誰願意承認錯誤呢。這樣吧,你們走吧,藏起來。不要讓軍隊看到你們。”

曹操在曆史上頗有争議,但不論是誰,對于曹操的能力和才華都是相當肯定的。即便是在南宋大讨曹時期,辛棄疾也敢稱曹操不失為英雄。

袁紹統治下的四州相對中原地區戰亂少,經濟實力雄厚。沮授就說過:“進屯黎陽,漸營河南”。足見沮授對于袁紹治下的強大很有信心。曹操在196年就開始在許下屯田,年收百萬斛。到了官渡之戰的時候,糧食仍然拙荊見肘。官渡戰時,又是搶奪,又是焚燒。兩度摧毀袁紹的駐糧、運糧部隊。沒有聽說過袁紹開展過什麼屯田工作,也沒有進行水利建設。可見袁紹軍隊的實力強大,百姓的負擔是相當的重的。袁紹和公孫瓒的争奪,公孫瓒在193年的時候,就明顯處于下風。袁紹連續數年猛攻公孫瓒,消耗巨大,将士十分疲憊,厭戰之心很重。曹袁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境内其實是不穩定的。

袁紹和曹操,誰對百姓更好一些

曹操和袁紹兩個人都是我國三國時期著名的領袖人物。在對待百姓這一個角度上看,我認為曹操對待百姓要比袁紹對待百姓更好一些。因為曹操在曆史上對待自己手下都要比袁紹對待手下好一些。

一、戰略思想比較

正情況下來說,不同的領袖人物都有各自的戰略思想。袁紹的戰略思想主要用兩個詞來概括,分别是武力地盤。因為他始終信奉着自己戰略思想,從而導緻他在打天下的時候,失去了很多機會和人才。曹操的戰略思想與袁紹的戰略思想完全不同,他的戰略思想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分别是人才和正義。在剛開始的時候,曹操的實力與袁紹的實力差距是非常大的。但曹操一直都十分重視自己的戰略思想,重視人才又講信義,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才投靠到曹操的麾下,讓曹操的實力開始一步一步變得強大。在這些人才的幫助之下,曹操成功的奪得了地盤和武力。從戰略思想的角度上看,我認為曹操的戰略思想要比袁紹的戰略思想更好一些。

二、政治方面比較

曹操與袁紹兩個人除了戰略思想不一樣以外,他們在政治上的見識也存在着一定的差異。除此以外,曹操和袁紹兩個人在政治謀略上也有所不同。準确來說,曹操的政治謀略要比袁紹的政治謀略更高級一些。曹操在面對自己的敵人的時候,他能夠容納自己的敵人,收留劉備。袁紹在面對自己敵人的時候,往往采取的策略是盡快斬草除根。

三、對待百姓

從袁紹和曹操兩個人對自己手下的态度,我們可以反映出這兩個人日後對待百姓的态度。袁紹本就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因此他對他的手下并不是很好。而曹操對待手下是極好的,無條件信任。他可以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曹操是一個對百姓懷有同情的詩人,他真的有那麼殘暴嗎

曹操滿腹才華是真,但他殘忍屠殺無辜百姓這一事實也不假。細細品讀曹操所作的詩詞,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他是一個胸懷天下、精忠國的人,也能感受到他憂國憂民的情懷,他在詩裡寫下了對百姓的同情和憐憫。曹操其實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他有着寬廣的胸襟,坦蕩又率真,但同時,他也是一個陰險狡詐的小人。為什麼曹操的人物形象這麼矛盾呢?是因為曹操有着複雜的身份定位。

一、曹操是一個詩人

一首《觀滄海》道盡曹操宏偉的胸襟,被納入了如今的語文教材。曹操對中國文學史的貢獻是特别大的,他是一個陣營的領袖,所以他的詩裡飽含豪情壯志,對亂世中潦倒的百姓抱有同情之心。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他寫的每一首詩都反應出當時三分天下民不聊生的時代特征,十分動人。

二、曹操是一個軍隊的首領

曹操的軍事能力是十分強的,他精通兵法,帶着軍隊打了無數次勝仗。治理軍隊有他獨到的方法,能把軍隊治理得井井有條。他很會用兵,受他重用的士兵都效忠于他,同時,他善于發現人才,懂得如何收買敵軍的優秀人才。赤壁之戰中他展現了他強大的軍事頭腦。

三、曹操是一個政客

即使一開始曹操不被人看好,但他在政治場上也不輸于其它人,他對政治時局有着細緻敏捷的觀察力,他懂得分析别人的内心想法,積累了強大的政治資本,一直活躍在朝廷之上,當上宰相後,他用他辛辣的手段維持了政局的穩定。能夠在朝廷上呼風喚雨的人,沒有一點手段是不可能的。

曹操是一個有着複雜身份的人,所以他才會一邊對百姓懷有同情,一邊又十分殘暴不仁。後世的人都稱他為奸臣、小人。但在那個各路英雄争霸的三國時期,曹操是一個英雄一般的存在,他有着百折不撓的意志,統一了中原和北方,他在那個時代是具有巨大貢獻的。

曹操的屯田制,對百姓來說是利大還是弊大呢

三國時期,曹操當時占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但是北方經過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很多土地都已經荒廢,北方人口也很少。為了增加糧食産量,曹操采取了屯田制,把土地收歸國有,然後把土地租賃給流民耕種,豐收之後案例比分成。那麼對百姓來講屯田制弊大還是利大呢?屯田制可以讓百姓有個地方安居樂業,曹操當時屯田制比例比較合理,百姓當時能夠接受,屯田制可以讓國家實力大增,可以保護百姓安全,所以總體來講利大于弊。

一、屯田制可以讓百姓有個地方安家,不會在流離失所,對百姓很有誘惑力。

東漢末年百姓流離失所,因為稅非常嚴重,百姓食不果腹,他們才參加了黃巾起義。當時北方因為戰亂,很多人都成為了流民,他們沒有收入來源,隻能到處流竄,給當時的社會治安造成了隐患,而且當時很多土地都荒廢了,曹操實行屯田制可以幫助他們有個地方安家,可以讓流民安定下來,自己種地有糧食吃,這個政策對當時的百姓非常有利。

二、曹操的屯田制分配比較比較合理,百姓能夠接受。

曹操的屯田制采取的是土地所有權歸國家,他們租賃給屯田的人,并且提供農具,等到收成的時候,用了官府牛進行耕種的,四六分成,沒有用牛的農民,對半分成。當時這個分配比例非常合理。東漢末年的稅非常沉重,百姓根本負擔不起,曹操這麼做,讓百姓覺得能夠負擔,而且自己能夠吃飽飯,所以非常積極。

三、屯田制使曹魏實力大增,百姓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因此對百姓來講利大于弊。

曹操實行屯田制以後,軍糧得到了保證,人們生活好了之後,人口繁衍,兵源也有了補充。曹魏的實力變得很強大,他們可以保護百姓不受異族入侵的困擾,不受其他國家的攻打。因此對于百姓來講,屯田制利大于弊。

曹操的屯田制讓當時的流民有了安定的家。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