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活動送禮品怎麼說(參加活動送禮品怎麼說祝福語)

biang 中華百科 674

本文目錄

  1. 端午節客戶打電話送禮品說辭
  2. 什麼是禮品禮儀
  3. 送禮品應該怎麼說話呢

端午節客戶打電話送禮品說辭

1、王總好,我有一個陝西洛川的好朋友,最近他的蘋果店開張了,為其捧場,端午節快到了,快遞一點與您和店員一起分享,洛川蘋果很甜,我們同喜同喜。

2、張總好,我朋友給我寄了最好的煙台蘋果,我一個人在廣州也吃不了這麼多,端午節到了,除了分給同事也給相熟的客戶嘗個鮮兒,我特意挑了幾個又大又脆的給您嘗嘗。

3、田總好,這兩天看新聞說北京的霧霾重,剛好我有一個好朋友是賣有機水果的,這兩天剛上市了一批雪花梨,我就想給他捧個場,端午節到了,我給您快遞了兩箱發您公司,田總您忙,我就不打擾您了。

4、肖總好,老家的朋友龍眼大豐收,我特為其捧場,端午節快到了,快遞了一箱與您嘗嘗,順祝您天天開心。

5、馬總好,昨天我休息和朋友去鄉下玩兒一趟,順便摘了點草莓,一般的草莓是一年出兩季,但這家草莓園是一年隻出一季,我嘗了味道很好。帶過來給您和家人嘗一嘗鮮兒。

6、端午節快到了,趙總好,前兩天我回了趟老家,我們老家特産山棗糕,就順手給您帶過來了,飯後當個小零食滿不錯的。

7、文總好,感謝您上次請我喝的好茶,正好我朋友新開了一家精品店,我去捧場就挑了一款保溫杯,端午節快到了,想着您正好用的上,今天到您公司附近辦事,順便帶來了,紅茶養胃的效果很好,您把泡好的紅茶倒進保溫杯,出去辦事也能随時喝幾口熱茶,小吳真心祝您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什麼是禮品禮儀

在日常生括中,我們每個人不管年齡大小,不管從事什麼樣的行業,禮品的問題都是大家必須面對的。那麼,談到禮品大概有兩個問題我們不能回避:第一,在日常交往中,需要禮品嗎?換而言之,就是禮品的定位稿我們有人認為,在日常交往中,禮多人不怪,和任何人打交道,空着手不合适。但是還有另外一些同志認為:禮品是一種極端的形式主義,甚至有虛僞、做作、腐敗别人的意思。所以我們在談到禮品的第一個問題時要講到,需不需要禮品。如果我們的回答是需要的話,随之就會出現第二個問題,就是在日常交往中,怎樣選擇适合自己的禮品。這兩個問題恐怕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主要問題了。

首先,我想跟同志們談一談禮品的定位。我記得在17世紀,有一位著名的西班牙禮儀專家叫伊麗莎白,她講過一句話:“禮品是人際交往的通行證。”換而言之,她認為,在人和人打交道的時候,禮品是不可或缺的東西,對她這個說法,我表示贊同。當然,我想進一步來說,我們在日常交往中選擇禮品,要明白它的定位,就是你把禮品看作是做什麼用的。我注意到,有些同志的定位不太準确。

有一次,我的一個學生,他聯系到歐洲某國去讀書。那個國家當時簽證比較難下來,他首先請我寫了一個推薦信,我寫得也非常認真,完了以後聊天的時候他問我:“到那個國家有什麼注意事項?”

我就談了一些注意事項。

他順嘴問了一個問題:“那個國家的什麼什麼人你認識嗎?”

“我認識。”

然後過兩天又來找我了,一見面就非常神秘地塞給我一個包。我問他:“這是什麼資料這麼厚啊?”

我以為他給我什麼資料來着。

他告訴我:“三萬塊錢。”

我說:“幹嘛的?”

他說:“你幫我把簽證拿下來,這三萬就是你的了。”

我當時跟他說實話:“君子愛财,取之有道,錢是個好東西,但是這個來的不明不白,不合适。我跟你說個難聽的話,如果你跟金老師講,需要寫個推薦信,甚至給某人、主管的教授或者學者寫封信都是可以的,我還跟他真認識。再說個實話,可能我寫封信還真能起一點點作用。但是你這樣一送錢,我就不能幹了。換一步講,假定你要到那個地方留學成磚,讀了一個碩士、讀了一個博士回來,你來看老師,給老師帶點小禮物那倒是說得過去的。”

實際上,他沒有把禮品搞清。在我眼裡,人和人打交道,禮品是什麼位置呢?是紀念品。企業和企業打交道,禮品是什麼位置呢?宣傳品。比如我聽說我們這裡有酒店的公關經理,你那個酒店跟外人打交道,你代表你這個酒店,比如我們舉個例子,比如北京飯店,釣魚台國賓館這樣的酒店,我去搞公關營銷活動,我送的禮品,實際上是提高企業的,知名度,推廣我的企業形象,所以它的作用就是宣傳品。但是人和人打交道它不是宣傳品,它是紀念品。我中學老師也當過,大學老師也當過,現在還在做,在我印象中,我收到的最好禮物是什麼呢?

某年一個班畢業,班長來看我,說:“老師,我們畢業了。”

我說:“那就是後會有期了。”還說了一些客氣話,什麼“苟富貴,毋相忘”。

随後。班長對我說:“老師,我們給你準備了一件禮品。”

我說:“謝謝。”

打開一看是個什麼呢?是個簽名本,很簡單的一個本子。那個本子差不多就是三四塊錢的本子,有那麼四五十頁。每個同學一頁,他們在自己那頁上,每人都給我貼了一張他們本人的照片。照片造型各異,不是那個大頭照,有站的,有坐的,還有躺在鋪上跟我伸舌頭的,還有一個指頭指過來的,反正孩子調皮搗蛋的樣子活靈活現,而且每個人都有親筆簽名。最後就是他們每個人送給金老師一句話,當然說的很孩子話,體麼“金老師越老越年輕啊”,“金老師更帥”,“我愛老師”,諸如此類。在我眼裡,這件禮物是我最喜歡的,它能夠讓我睹物思人,即便10年、20年之後,一翻起這本紀念冊就想起我走過的時光,想起我那些可愛的學生,它是紀念品。

你說孩子給我宣傳,他有什麼宣傳的?他沒什麼宣傳的,但是企業公關活動中禮品就是宣傳品。在我眼裡,禮品是日常交往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需要你理智面對的環節,注意我用的詞,理智的面對的環節,就是你不能弄巧成拙,你送禮物的結果是把别人給得罪了,那就麻煩了。禮儀上它有個詞,叫“人鄉随俗”,所以一個真正有良好教養的人,一個真正見多識廣的人,他應該明白交往以對方為中心。

在講禮儀的時候,我曾反複強調一個概念,叫“換位思考”。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送給别人的禮品應該是對方所需要的。當然,這裡還有一個量力而行的問題,還有一個合情、合理、合法的問題,不是說要什麼就給什麼。但是至少你要明白,你送的禮物不應該是對方所厭惡的或者拒絕的,這是一個常識。我在講人際交往時曾經反複強調一條最重要的原則,第一講、第二講就跟同志們講過,就是要換位思考。怎麼換位思考?就是一定要堅持交往以對方為中心。您别覺得您這是好禮物,别人喜歡那才是好東西。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是禮品的定位。簡而言之,在我眼裡,人際交往尤其私人交往的禮品它是紀念品,而企業間往來的禮品,現在是個市場經濟的社會,商業社會,企業往來日益頻繁,那麼企業往來的禮品就是宣傳品,這是我想講的,也是我必須講的。

其次。我想跟同志們說,在日常交往和工作中,你選擇禮品也好,贈送禮品也好,接受禮品也好,都是有其具體規則的。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給别人送禮,你至少得明白這麼一條吧:“人無我有”。即強調禮品的獨特性。您别弄巧成拙,别人送什麼你送什麼,可能有時候恐怕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比如:

我年輕時當過工人,參加過唐山抗震救災。那時候有時比較辛苦,不喝點酒挺乏,連着幹幾十個小時的,而且比較潮濕,害怕得關節炎,于是養成一個喝酒的習慣,後來過了四十來歲,身體不太好,就不喝了。可是我的很多老朋友,就是以前跟我一起當過工人的朋友都認為我能喝酒。由于當時我們的條件不是太好,常喝咱們北京最普通的二鍋頭,一來二去,老朋友大都認定我金某人能喝酒,而且偏愛二鍋頭。這樣我就比較倒黴,一到過年、過節,我家的二鍋頭都可以開專賣店了,高、中、低擋都有,隻要是我老朋友來就給我拎二鍋頭,有位老兄最狠,有次給我拉了幾乎一吉普車回來。他說:幹脆讓你一年都有的喝了。我想告訴他,但不好意思說,就是我已經早就不喝酒了,于是隻能望酒興歎。

因此,這個問題不注意很麻煩。比如我上次講了,過中秋節流行送月餅,那别人送了,你就别再送了。有時候,可能我們的同志都有體會,到逢年過節有的東西都可以開專賣,沒意思了。說難聽點,從成本和效益來比較,就比較差。别人可能記不住,不稀罕你了。所以這個問題一定要講一講,送禮品要有一個套數的問題。我剛才講了,交往以對方為中心,這個道理你一定得明白。

有一次我到外地去參加一個會議,春節回不來。我老婆比較心細,她給我打電話問:“你春節回不來,爹媽那兒怎麼辦?”

我說:“你能不能代表去看看爹媽啊?”

她說:“我不行,我的公司在國外有一個活動,春節那幾天我正好在韓國呢。”

我問:“那怎麼辦?”

她說:“那就給爹媽送點禮品吧?”

我說:“行啊。”

我老婆很聰明,我老婆說:“你是講禮儀的,我就不瞎比畫了。這樣吧你說我買,你說什麼東西好,我就給你買什麼就行了。”

我說:“這樣吧,第一,給我娘到北京好一點的商場去買一條雪蓮羊絨圍巾。要紅的,要寬大一點的,因為我們家老太太出較胖,個子比較大,給她弄寬大一點的,顯得比較富态。”

她說:“那你爹呢?”

我爹排第二位啊,我爹買什麼?

“我爹你就給他到來老鼠、唐老鴨那種兒童專櫃買一雙手套,滑雪手套,大點兒就行了。因為老人年齡大了,今年八十五、六歲了,走路不太利索,身體挺好,天冷給他買一個大手套給他。”

我老婆就在電話那邊樂,說:“你買什麼不行?你買米老鼠、唐老鴨!”

我說:“你别管,你就去買,這方面我有經驗。”

過了一天她又給我打電話,說:“老公,今兒周束,東西我全買了,但覺得有點不夠意思。”

我說:“什麼不夠意思?”

她說:“手套不到100塊,羊絨圍巾碰上打折,200來塊,加起來300,我們也不常給爹媽送東西,給他們送這麼點東西?合适嗎?”

她的本意是:我這媳婦怎麼能這麼當啊?咱怎麼樣也得送一件上千元的禮物”吧。

我說:“你不明白,對愛着自己孩子們的父母來講,他是别無所球的。隻要孩子惦記着他,比什麼都強。”

不是說禮重人不怪,而是有心就不會被責怪。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有一次,被爹爹抱着,跑到天安門看國慶遊行去了。去前正好是到另外一個小朋友家裡玩兒,别人給了我幾塊糖,那時候糖也是好東西,舍不得吃。我爹舉着我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劉主席時,我也想回報我爹一下,就把小朋友給我的糖,據我媽舉報,那糖紙已經掉了,在小口袋裡跟土、泥、小玩具混為一談,都肮髒不堪了,拿給我爹吃。當時我爹不僅毫不猶豫地吃了,而且掉了淚。後來我問他這件事,他說:“當時我的感覺,就是孩子長大了。”

恐怕當過父母的都有這種感覺,當爺爺奶奶的也有這種感覺,孩子惦記着你是何等的令自己開心!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講,回家的時候給爸爸媽媽帶點小東西,不一定要貴,而是要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恩之意。這說明你的心中想着他,說明你長大懂事了。

那麼,我為什麼選擇一條圍巾,為什麼選一個手套?這就是我說的那個換位思考。我們講一個心理學的常識,人是有表現欲的,每個人都有自我呈現的欲望,男孩子也好女孩子也好,老人也好,小朋友也好,他快樂不快樂,他幸福不幸福,有的時候他往往缺少自信,他很在乎别人對自己的評價。比如一個女孩子,她有一個男朋友給她買高檔的跑車,給她送名貴的珠寶,還給她送豪宅。但要折磨她很容易,就是不讓她告訴别人,那會憋死她。女孩子快樂不快樂,有的時候是取決于别人的看法的。比如她戴漂亮的首飾,不管貴不貴,她的同事們說:“哇,你的首飾好漂亮啊!”她就很高興!“誰買的?”“男朋友買的。”“哇,你男朋友好疼你啊!”她會特别高興。每個人都有這種被别人肯定的欲望。

某一位心理學家講過:人是需要被别人肯定的。你的成功,你的失敗,你的快樂,你的幸福,乃至你的不幸,往往是别人說什麼,你就會當成什麼。

我後來跟我老婆說:“我媽媽今年七十多歲。老太太高大,挺胖,兩鬓如霜。你給她圍一條紅色羊絨圍巾特别醒目。她連年過節一出來,比如春節出來,别人一看就會說:‘啊,金媽媽,你這個圍巾很漂亮啊,哪兒買的?’她肯定不說他兒子買的,說兒媳婦買的,說明兒媳婦孝順她,老人要的就是這個妻賢子孝,家庭和諧,這個是老人最成功的感覺。我老爸,身體挺好啊,但是凡是老年人都有一個短處,就是腿腳不利索了,走路不利索了,走路他慢慢蹭。一位慢慢蹭着行走的老人戴一副米老鼠、唐老鴨的手套也是比較醒目的。老爸當過兵,走路腰闆倒挺直。肯定有人問說:‘金爺爺,你的手套怎麼這樣啊?’他也不會說我們買的,沒準說孫子買的。說明小朋友多懂事啊,這種禮品效益肯定全比一萬塊錢現金要好得多。我當時開玩笑,我說:‘我給我爹、我娘買副咱金磁療鞋墊是無效的,哪怕這個磁療鞋墊8000塊錢,你明白嗎,别人看不見,包子有肉有時候還真得放在褶上。’我家老人都很健康很聰明,不傻的,他不至于見習人說有種鞋墊很好,白金的,你們見過嗎?從鞋裡拿出來讓你們看看,不可能!”

我想跟同志們說的是:選擇禮品是一門藝術。關鍵是要有心、用心、上心,善于表達自己的心意。

接下來我們就要講,在日常交往工作中,贈送禮品需要考慮的幾個問題。專業講法叫做五W法則,我現在隻講送,一會兒我再講講禮品的接受,因為禮品是兩個問題:一個是送,一個是接受。我現在重點講的是送,贈送禮品從禮儀的角度來講,現在比較标準的說法叫做“5W法則”,這“5W法則”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選擇贈送禮品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五個詞。它們的第一個英文字母都是w,所以我們把它簡稱叫做“5W法則”。

第一個W,意即送給誰,Who。換而言之就是受贈的對象。比如,有些國家出于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的講究,禮品一般是不能夠送給對方的老婆、配偶的。某些國家因為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的問題重男輕女,一般性的交往是男人去社交,女人參與社交的機會很少。一般性社交的常規禮品是送給男人的,不能送給女人,這樣有時候就很麻煩,如果這個國家不能夠送給異性禮物,不能給女人送禮物,這就很麻煩了。

其實我們中國人如果是會送禮物的,比如我就是這個習慣,我到您家去,如果您在談戀愛,剛剛結婚還沒有孩子,我是男人,我這個交往對象也是男同志,我一般的禮品往往是送一件女孩子喜歡的禮品,比如我送她一瓶香水,或者送她一本印制非常精美的畫冊,女孩子愛看畫冊,比如服飾,時裝展,風景畫這樣的大畫冊,我給這個帥哥,我也不用說,假道于人,讓他去轉送給他的那個她。他不一定說我送的。沒準兒他說他送的。因為這個是比較對路的。如果他們有孩子了,最省事的就是把這個禮品以小朋友為受衆對象,當然如果他們家有老人,特别是老人年紀比較大的話,那麼我們以老人為對象,這樣的話皆大歡喜,成本最低,效益最高。

可是某些國家是不能給别人的老婆送東西的,你就不能送,你就要考慮禮品的差異性。

再比如舉個例子,中國人送禮品,有的時候一般很少有人考慮數目的問題,數目,有的時候多多益善。我那天跟一個同志講了,我說:“如果你足夠聰明的話,你要記住毛主席那句話:凡事抓主要矛盾,掌握主要矛盾,就是要重點突出。”比如我們有時候就像爸爸給孩子東西似的,多多益善,一會兒給這個,一會兒給那個,其實效益不好。而外國人送禮,數目講究有時候非常多,我們知道日本、韓國、朝鮮,乃至我國的港澳地區,他們都不太喜歡“四”這個數目。因為“四”這個數目在當地語言當中,日語、韓語,或者粵語當中發音,港澳地區講粵語,“四”的發音就是“死”的意思,從風俗的角度來講,他們叫“讨口彩”,覺得不吉利。

比如,北京人送花經常送劍蘭,而港澳地區包括廣東不喜歡劍蘭,尤其患病的人或者老人不送劍蘭。因為它的發音,你想想“見難”,見不着了。茉莉花,我們江浙一帶很喜歡,唱情歌呢,好一朵茉莉花,都唱到申奧的地方去了。港澳也不喜歡,因為茉莉你要讨口彩就是“沒利”,茉莉啊,“沒利”。這不是封建迷信問題,而是一種習俗。

入國問禁,入鄉随俗!你跟别人打交道就一定要注意了。再舉一個例子,我記得我前面就講了,我們北京人很喜歡菊花,而西方人則會覺得它十分晦氣。在歐美國家,菊花是死人專用,把它叫做葬禮之花,你信嗎?美國一個老闆,歐洲一個巨商住到你的酒店,你給他房間裡插一束菊花,他撞鬼了,用咱們的話說他住到八寶山去了:

第二個W,意即送什麼。What。送給誰的問題确定之後,就會有第二個問題,送什麼?一般來講,站在送什麼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有下面幾個問題要說:其一,要考慮你贈送的禮品的時尚性,或者我們也可以叫做時效性。什麼意思?就是你送别人的東西應該是現在此時此刻比較流行的。禮品如果過季了,還有意思嗎?比如:

那天,有一位同志給我寄了張賀卡,其實賀卡也是個禮品。當時是2005年元旦,他大概是廢物利用還是搞錯了我不知道。反正用了一張以前的賀卡。當時我還想兌獎呢,那個抽獎号我一看是2001年的,真的有點被人冷落的感覺。

所以你一定要注意禮品的時效性,我的意思不是讓你多花錢,而是别讓它過季了,這很重要。現在已經很暖和了,你給人送一件防寒服,除非這個人得傷寒了!否則這個時候誰穿防寒服?這個問題一定要注意,這是我們講的送什麼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

其二,獨特性,講三句話:“人無我有”,别人沒的我有;“人有我優”,别人有的我的貨比較好,這個東西就有意思了。不管是吃的東西也好,用的東西也好,有的東西它就是質量好,你信嗎?比如:

前幾天,我到無錫去了,我們就講那個肉骨頭,無錫講究吃肉骨頭,就是排骨,醬排骨,我說:“我要帶一點回來給老人。”

有朋友就告訴我了:“三鳳橋的質量好。”

我不是給他們做廣告,我這是順嘴說說,實際上這個比較好的就是“人有我優”,你到西安去,吃羊肉泡馍,老孫家羊肉泡馍就比較好。你買鎮江醋,北固山的就比較有名。最後還有一句話是什麼?“人優我新”,就是你送的東西大家都好都有,就要講究新款式啊,新樣式啊,功能比較新。那樣也會吸引人。其三,便攜性。什麼叫便攜性呢?就是容易攜帶,我記得有一次我們講年節禮品的時候也舉了類似的例子,本地客人送他的禮品重點、輕點倒沒關系,外地客人有時候禮品要重了或者不容易攜帶就很麻煩。

我記得有一次我老媽到北京來了,朋友們在一塊兒聊天,老太太可能是年紀大了,不太介意,就順嘴透露一個信息,說自己要過生日了。結果被我幾個好朋友聽到,我們從小一塊兒長大,都挺好的,給我老媽邋了一個大花籃,都是好花,什麼鶴望蘭啊,一大堆花,名花,老太太看了高興壞了。

走的時候給我提了一個要求,娘說:“什麼都不帶,就把這盆花帶回去。”

老太太不會說花籃,就說一盆花。那很難啊,你想想坐火車,那個大花籃,我都沒辦法給她運到火車站去,但是老媽是我娘,她就提這麼一個要求,我得滿足。找一130貨車,那花籃很高,一般轎車後備箱進不去啊,結果到了車站檢票的時候還要過安檢很麻煩,别人看着我笑,有人認識我,說:“金教授,你這是什麼貨?”就這樣,那個花籃到車廂裡去也幾乎損失了一半,下了車之後還剩幾朵我就不知道了。這就是我們講的第二個點。要注意送什麼,What。

第三個W,意即在什麼地方送Where。贈送禮品,有的時候需要考慮場合,比如,公務交往的禮品一般應該在辦公地點送,以示鄭重其事,公事公辦。我們有的公司不注意這些,公務交往禮品給你拐彎抹角拿家裡來,好像做賊似的,不登大雅之堂,你要沒幹壞事,你要沒犯紀律,有什麼不對?。公事公辦,會給人以非常正規的感覺。

有一次到一個單位開會去,我走的時候一個同志告訴我:“金教授,該裝的東西都給你裝到轎車後備箱裡去了。

把我吓一跳,到現在我都不知道他怎麼把我轎車後備箱打開的,又不好意思問,其實也沒有什麼東西,就是一堆宣傳材特,還有兩大瓶他們自己生産的液體飲料,加起來也不到50塊錢。其實,他應當大大方方地當面奉送:“金教授請你品嘗!”

公務交往禮品是在辦公地點送的。相反,私人社交的禮品一定要在私人交往的地方送,以示公私有别。

有一次我的一個遠方親戚來了,老家的東西帶了一堆,主要是送我的十多斤梅幹菜。大概找我也不好找,就打包扛到我辦公室去了,被樓下的同志給趕出去了,“這裡不準賣菜!”

搞得他還挺不高興:“我西服革履的像是賣菜的嗎?”

他穿西裝來的,但是梅幹菜的味道挺重,别人認為他販賣推銷。因為他剛下飛機,拎着旅行箱,拎着一堆菜,半斤一包,半斤一包,你想十多斤,20多包挺顯眼的,這個很麻煩,而且搞得我哭笑不得。

最後我給他講一個笑話,我說:“你這個10包、20包拿到我這兒來,倒也沒啥不得了的。如果你拿的是酒就有腐敗我的嫌疑了,你拿這個來沒有腐敗我的嫌疑,但是這20來包我總得給我的同事分分吧。大家都看見了,見面分一半,實際上我少吃了多少。”

所以這個私人交往禮品拿到家裡去,這是公私有别的。在什麼地點送這一點你要考慮到,否則就是敷衍别人。

第四個W。意即什麼時間送,When。一般的講法,做客人的時候,或者當主人的時候,送禮品的具體時間的考慮不太一樣。比如我現在是客人,我到您家去做客,我去拜訪您,一般的規則,拜訪别人時禮品應該在見面之初拿出來,這叫登門有禮。它有什麼好處呢?

其一,容易給别人一個良好的開始的印象,你對别人重視。不是别人非你這個禮物就不活了,你表示重視,你把别人當回事,禮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表示對受贈者的重視。“禮”的意思就是尊重,見了面把禮品拿出來,表示對别人的重視。

其二,它容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比如舉一個例子,我到您家去了,我給您帶了一瓶五糧液酒,在你家怎麼也得換瓶劍南春喝喝吧。走的時候我才把五糧液拿出來了,我走了之後主人可能會跟老婆說:“有點對不起老金,你看他給咱拿的五糧液,咱給他喝二鍋頭。”這其實是一個互動韻問題。禮品上講“來而不往,非禮也”,它有一個雙邊對等交流的問題。

客人拜訪時宜是把禮品先拿出來,而主人待客的時候是倒過來的。主人一般是在客人告辭的時候送禮。比如,外地的客人,一般我們在臨行前夜送,比如我老爸今兒要回上海了,他明天走,我今天晚上去送,什麼意思?我給老爸一個收拾打包的機會。有同志不太會做這個事,上火車上飛機之前才拿出來,一大堆,容易丢,還不好帶。一般外地的客人你是臨行前夜送為佳,本地客人則是客人告辭的時候拿出來。

公務禮品,公司企業送的禮品,什麼時候送?一般是兩個情況:一是主管領導會見對方時。比如我到你公司去,董事長跟我見個面,董事長把禮品拿出來,這等于是公司向我送禮,你一個部門經理拿出來,等于你這個部門向我送禮,層次差遠了。二是告别宴會上送。它算一個結束曲,來的時候客人送,走的時候主人送,善始善終。

第五個W,意即如何送,Which。怎樣送?以何種具體方式送?它主要強調以下兩條:第一條,但凡有可能的話,我們需要親自贈送禮品,禮品有三個寄送方法:一是自己送,二是托人送,三是寄送,寄過去。但凡有可能,禮品要親自送。在公務活動中,就是公司企業政府部門打交道,這個禮品最好是由單位主管領導親送,這樣可以提升禮品的規格。我走的時候你讓你的秘書或者工作人員給我塞過來,好像做賊似的,董事長、總經理親自給我贈送,說明我是你公司的客人,而且受到高層領導的重視,禮儀上叫“劄賓對等”,這是一種接待規格。

第二條,在國際交往中和對外交往中需要注意,送給外國客人的禮品一般需要包裝。過去我們中國人不太在乎這個問題,有的很好的東西,拿馬糞紙盒一裝,拿報紙一裹,拿塑料帶一裝,像便衣接頭似的,這樣會使禮品檔次上受影響,在比較可能的情況下,我們送給外人的禮品要加以包裝。越是正式的國際交往,此點越是不可掉以輕心。

下面還有一大問題,我想用幾分鐘時間跟同志們談一談,就是我們要接受禮品需要注意什麼?

接受禮品;恐怕有以下三個點需要注意:

第一,要落落大方。能接受你就接受了。如果自己覺得沒有犯禁,沒有犯黨紀、國法,沒有犯外事紀律,沒有影響到兩方的人際關系。可以接受就接受了。卻之不恭!但是如果有些禮品是不能夠接受的,當即要向送禮者說明原因:“不好意思,你送我的禮品我非常感謝,但是我們公司有規定,在公務往來中是不能收受禮品,尤其不能收受現金和有價證券,謝謝你的好意,請您拿回去。”一定要當面把理由說清楚了,你别後來委托别人轉贈,因為國家不同,社會不同,企業不同,講究不太一樣,所以這個問題你要注意,這是第一。

第二,要表示感謝。表示感謝一般有這麼幾個具體做法:其一,如果當場接受别人禮品的話,你最好口頭上表示感謝,“謝謝你的好意,感謝了。”這個話要說的,必要的話還要和對方握手道謝。其二,就是要欣賞對方的禮品。比如我給我老婆送一條圍巾,我想我老婆但凡聰明的話,她會立刻把這個圍巾從袋裡拿出來,什麼事都不幹了,我說:“老婆我給你送個禮物。”她不會說:“你等着,我看報去,電視連續劇看完再說。”“我做飯呢。”那種态度會影響我的情緒!我重視你,你不重視我。我相信她但凡聰明的話,會把手下的事都停下來,立刻把包裝打開,把圍巾圍在脖子上,然後再說:“老公,這正是我需要的圍巾,太好看了。”我下次再買,而且買得更大。也有的同志不會說:“哎呀,這個難看死了,老土。”一輩子不再給她買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你不重視我!這個你要注意,要通過欣賞禮品來表示感謝。

許多外國人就很重視這個,他送禮品,一般要打開包裝看一看。如果是别人寄來的禮物,或者是很盛大的商務活動中的公關禮品,有的不方便看不方便道謝,事後可以打個電話,或者寫封信跟對方說一聲:“你的禮品我很欣賞。”“你的禮品正放在我的案頭。”

再比如,我談戀愛,這條領帶假定是我女朋友送我的領帶,假定她是昨天送我的,我今天和她約會,我什麼都不說,我重視她嗎?我愛她嗎?我就不說,我就把這個領帶戴上,這說明我感謝她,我重視她。非常好的一種做法。

第三,要保持低調。我們講的在接受禮品後還要注意的一個問題,一般而論,贈送禮品屬于一種私人交往,尤其是個人中往來,私人交往,所以你要注意,在外人面前你要低調一些,不要張牙舞爪地去說:“這是誰送我的,這個是誰給我的。”别人問可以講的,沒有必要的話則大可不必以此去招搖,這恐怕是做人的一個常識。

我想講的就是這些,特别要說的就是作為低調來講,這個禮品沒有特殊原因不要轉贈别人。比方我送給你的領帶,我送給我男朋友的領帶被他給他弟弟了,我很生氣,這個不合适啊,你送給我的領帶就是我的,我要不喜歡我甯可不用,我也不能随便轉送給别人去,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你要把它當破爛給賣了就麻煩了,金教授好心好意地把自己寫的一本書——自認為最好的一本書送給你了,而且簽了名了,過兩天卻在垃圾收購站見了,非得氣死是不是?所以這是善後的事。今天我們講的禮品重點是講如何送給别人禮品,同時也講了如何接受别人的禮品。

送禮品應該怎麼說話呢

1、領導,這次我送禮是表示一下心意,如果有什麼不妥,請您諒解。這是我的一點心意,請您收下。

2、領導,這個禮物是給您的家人的,希望您能收下。我隻是想表達我對您的感激之情,沒有其他意思。

3、領導,這次的事情确實讓我感到很唐突,我向您道歉。這個禮物是我的一點心意,希望能得到您的諒解。

4、領導,這次我送禮是想表達我對您的感激之情。您平時對我的幫助和支持,我永遠不會忘記。

5、領導,這個禮物是我的一片心意,希望能得到您的接受。如果您覺得不方便,我完全理解。

6、領導,這個禮物是我的一片心意,希望能給您帶來一點快樂。如果您覺得有難度,就請您不必在意。

7、領導,這個禮物是我朋友送的,我覺得您可能會喜歡,所以就送來了。希望您能收下。

8、領導,我最近去了一趟泰國,買了一些特産,我想您可能會喜歡,所以就送來了。

9、領導,這個禮物是我朋友送的,我覺得您可能會喜歡,所以就送來了。我覺得您會比我還喜歡。

10、領導,我在單位一直受到您的照顧,我想借此機會向您表示一下感激。這個禮物是我的一片心意,希望能得到您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