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漢語句子的類型有哪些
從結構上分,句子可以分為單句和複句。
單句由一個短語或一個詞構成,複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取消了獨立性的單句)構成。我們一般所說的“句子”,指的是“單句”。
單句又可以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
如“明天晴天。”“這裡風景優美。”“他來了。”是主謂句。
“好!”“嚴禁吸煙。”是非主謂句。
2.從語氣上分,句子可以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歎句。例如:
A.理想是前進的燈塔。(陳述句)
B.你上哪兒?(疑問句)
C.請勿吸煙!(祈使句)
D.多麼可愛的秋色啊!(感歎句)
從結構上對句子劃分得出的類型叫句型,從語氣上對句子的劃分得出的類型叫句類。句型和句類是對句子作不同角度的劃分得出的類型,因此,一個句子總是兼屬這兩種性質不同的類型。例如:
A.理想是前進的燈塔。(主謂句、陳述句)
B.你上哪兒?(主謂句、疑問句)
C.請勿吸煙!(非主謂句、祈使句)
D.多麼可愛的秋色啊!(非主謂句、感歎句)
E.你真了不起!(主謂句、感歎句)
三、單句句型
單句可以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
(一)主謂句
由主謂結構構成的句子叫主謂句。
1.名詞性謂語句
由名詞性詞語充當謂語的句子叫名詞性謂語句。名詞單獨充當謂語的情況較少,較多的情況是名詞性偏正結構。例如:
A.今天陰天。 B.明天中秋。
C.魯迅浙江人。 D.贛,江西省的簡稱。
E.豬肉兩斤半。 F.他兩個兒子。
G.這部小說去年出版的。 H.他圓圓的臉,大大的眼睛。
I.老李好眼力。
2.動詞性謂語句
由動詞性詞語充當謂語的句子叫動詞性謂語句。例如:
A.他去了嗎?(單個動詞作謂語)
B.我喜歡這絢麗的秋色。(動賓結構作謂語)
C.她急忙告訴我去月亮湖就在這裡上岸。(雙賓結構作謂語)
D.他講得很清楚。(動補結構作謂語)
E.水生昨天從北京出發。(動詞性偏正結構作謂語)
3.形容詞性謂語句
由形容詞性詞語充當謂語的句子叫形容詞性謂語句。例如:
A.冬天冷,夏天熱。 B.這聲音清脆、響亮。
C.小夥子壯壯實實的。 D.地裡的小麥綠油油的。
E.他的學習成績很好。 F.時機和條件都已成熟。
G.老李高興得合不上嘴。
4.主謂謂語句
由主謂結構充當謂語的句子叫主謂謂語句。例如:
A.他一個字都不會寫。 B.我什麼苦都吃過。
C.中國人死都不怕。 D.整個晚上眼都沒眨一下。
E.我們上海也去過。 F.這個困難,我們一定能克服。
G.北京我沒有去過。 H.這種專業,報考的人不多。
I.你那種說法,我認為有些片面。 J.魯迅的文章,我讀過很多。
K.廬山風景秀麗。 L.這部電影,女主角是劉小慶。
M.他态度和谒。 N.孩子們心早就飛到動物園了。
O.甲班五個人一間住房。 P.他的孩子,一個勝過一個。
Q.他們誰也不理誰。 R.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采取積極的态度。
S.新興的邊緣科學,他的興趣十分濃厚。
T.田間管理,他的經驗很豐富。 U.這次比賽,你得的分最高。
5.主謂句中的省略句
A.去北京。(省略句,省去了主語“我”)
B.說吧!(省略句,省去了主語“你”)
(二)非主謂語句(無主句)
非主謂句是由單個的詞或主謂結構以外的其他結構構成的句子。可分為名詞性的、動詞性的和形容詞性的三種。
1.名詞性的非主謂語句,如:
A.王老師!(稱呼)
B.春天。大龍須溝。(背景說明)
C.票!(表示祈使)
D.多美的風光!(贊歎)
E.一聲汽笛。(表示事物的呈現)
2.動詞性的非主謂語句,如:
A.出太陽了。(說明自然現象)
B.有人找你。(說明出現的情況)
C.祝你生日快樂!(表示祝願)
D.嚴禁攀折花木。(表示禁止)
E.多謝!(表示恭敬)
3.形容詞性的非主謂語句,如:
A.好極了!(表示評價)
B.多美呀!(表示感歎)
C.好吧!(表示同意)
4.歎詞、象聲詞也可以構成非主謂句,如
“唉!”“哎喲!”“嘩”“轟!”。
注意:省略句不是非主謂句。省略句是由于語言環境(包括上下文)的幫助而省略了某些成分;省略的成分是确定的,如果要補出來,可以準确地補上。而非主謂句本身是完整的,不需要添上任何成分去理解。例如:
A.嚴禁吸煙!(非主謂句,本身是完整的,不需要添上主語去理解。即使要添上主語,也無法準确地補出。)
B.别抽煙。(省略句,可以準确地補上主語“你”)
C.出太陽了!(非主謂句,句意本身是完整的,不需要添加什麼成分)
D.好大的膽子!(同上)
四、單句的成分
為了簡化關于句法成分的内容,通常隻提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這六種句法成分,在詞組裡是詞組成分,在句子裡是句子成分。
(一)主語
1.主語的類型
主語表示陳述的對象,能回答“誰”或“什麼”之類的問題。從語義關系上看,主語可以是動作的施事、受事、工具、範圍、時間、處所等。例如:
他吃了西瓜(施事)西瓜被他吃掉了(受事)
那個筐子啊,隻能裝白菜(工具)采訪工作,他的經驗很豐富(範圍)
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時間)牆上挂着一幅畫(處所)
從構成材料上看,主語可以由名詞性詞語充當,也可以由動詞性詞語充當。
①最常見的是名詞性詞語(特别是名詞)充當主語。例如:
A.老師馬上就到 B.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C.我借來一台錄音機 D.三個人坐一條凳
E.九是三的三倍 F.一斤等于十兩
②
其次是動詞性詞語作主語,其謂語一般是形容詞,或是由“是”“使”等非動作性動詞構成的詞組。例如:
A.說說容易,做起來就難了 B.開車不容易
C.幹淨最重要 D.堅持說英語很有必要
E.謙遜是一種美德 F.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③時間主語和處所主語
時間名詞、處所名詞跟一般人物名詞(包括代名詞,下同)一樣,也可作主語。如:
A.小王去了深圳(人物名詞作主語)
B.昨天來了一位新老師(時間名詞作主語)
C.屋裡能住十個人(處所名詞作主語)
(二)謂語
謂語和主語是相對的,是用來陳述主語的,能回答“怎麼樣”或“是什麼”之類的問題。從構成材料上看,謂語有動詞性的,也有形容詞性的。最常見的是動詞性詞語充當謂語。例如:
A.會議開始了(動詞謂語) B.主席作報告(動詞謂語)
C.秋收即将結束(動詞謂語) D.我們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動詞謂語)
E.大夥兒坐在台前看表演(連動謂語) F.我們選他當代表(兼語謂語)
G.這酒勁兒大(形容詞謂語) H.北方幹燥,南方潮濕(形容詞謂語)
名詞、數詞、量詞、一部分代詞以及以名詞為中心的偏正詞組充當謂語,并且一般是肯定形式。例如:
A.他廣東人 B.這間屋子三扇門
C.今天星期三 D.他厚臉皮
E.那個戰士挺高的個兒 F.每人剛好兩本
G.他才二十歲 H.這間屋子就三扇門
(三)賓語
1.賓語的類型
賓語是謂語動詞的支配成分,能夠回答“誰/什麼”之類的問題。表示動作行為的受事、施事對象、結果、處所、工具等。賓語是動詞性成分後邊表示人物或事件的成分,能夠回答“誰/什麼”之類的問題。賓語與動詞性成分相對待。從語義上看,賓語可以是動作的受事、施事、工具、處所、結果等。例如:
A.他讀英語(受事)
B.我家裡來了客人(施事)
C.他寫毛筆(工具)
D.我住四樓(處所)
E.巴斯卡(Blaise Pascal)發明計算機(結果)
一個及物動詞可以帶各種各樣的賓語,如“打球”的“打”,就可以有:“打籃球、打半嘗打聯防、打主攻手、打時間差、打短平快、打奧運會、打北京隊、打決賽、打世界冠軍”等等,其中好些賓語很難叫個什麼名目。
A.喜歡英語喜歡學英語
B.愛書愛熱鬧
C.擔心他擔心出事
D.研究方案研究怎樣安排工作
E.贊成他的做法贊成去黃山春遊
F.開始新的生活開始上課
2.雙賓語
雙賓語指的是一個謂語帶兩個賓語,這兩個賓語分别叫直接賓語(近賓語)和間接賓語(遠賓語),雙賓語由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組成。
雙賓語一般是前一個指人,叫近賓語,後一個指事物,叫遠賓語。如“她教我們數學”“我們”是近賓語,“數學”是遠賓語。能帶雙賓語的動詞如“問、教、欠、還、交、租、給、送、贈、輸、賠、獎、告訴、請教、稱、罵、托”等。
①他給我一支筆。
②那位老人昨天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
③他發放店員一些錢。
④我送她一束花。
⑤小王告訴我們,火車明天上午九點開出。
鞏固練習:
判斷下列句子是否是特殊的雙賓句。
①我借了圖書館兩本書。()
②我要了他一張紙。()
③會計收了我30元錢。()
④老李租了旅館一間房子。()
判斷方法:看近賓語是不是遠賓語的定語,是定語就不是雙賓語,反之就是雙賓語。
(四)補語
補語是動詞性詞語後邊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成分,表示“怎麼樣”或“多久”等意思,或者表示程度,常常由“得”引出。
1.補語的類型
從語義上看,補語可以是動詞性成分的結果、趨向、情态、數量等。
(1)結果補語
聽得<清楚>聽<不清楚>喝得<醉>喝<不醉>
寫得<完>寫<不完>看得<懂>看<不懂>
(2)趨向補語
送得<去>送<不去>傳得<過去>傳<不過去>
爬<上>山<去>跑<下>樓<來>放<回>動物園<去>
拿<出>一支鋼筆<來>拿<出來>一支鋼筆拿一支鋼筆<出來>
注意:“起來”“下去”用在謂詞後面,有時不表示趨向,而分别表示動作或狀态的開始或繼續。例如:
打<起來>說<下去>冷<起來>胖<起來>冷<下去>瘦<下去>
(3)情态補語
說得<好>說得<很好>說得<不好>
累得爬<不起來>了洗得<幹幹淨淨>弄得<到處是水>
這項工作做得<很好>你有經驗,這項工作你一定做得<好>
(4)數量補語
表示動作的量,由動量結構和時量結構充當,分别稱為動量補語和時量補語。例如:
看<一遍>去<一趟>打<一拳>砍<一刀>
成立了<兩年>等了<老半天>那件衣服在外邊曬了<兩天>。
我來到天津<八個月>了。
(5)程度補語
在謂語(主要是形容詞和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的後面表示程度,可分為兩類:
A.不帶“得”的,一般由“極、透、多、死”等詞充當,後面必須帶上“了”:
好<極>了糟<透>了好<多了讨厭<死>了恨<死>了
B.帶“得”的,一般由“很、多、慌、厲害、要命、要死、不行、不得了、了不得”等詞語充當。例如:
亂得<很>懶得<多>悶得<慌>疼得<厲害>癢得<要命>怕得<要死>
困得<不行>忙得<不得了>高興得<不得了>
另外,動詞可以同“得來”“不來”“得了”“不了”“得”或“不得”組成補充結構。例如:
合得<來>合<不來>解決得<了>解決<不了>去<得>去<不得>
2.數量結構充當補語與充當賓語的區别
數量結構既可作補語又可作賓語,其區别是:
表物量的是賓語,表動量的是補語,表時量的既可以是賓語也可是補語,但表時點的是賓語,表時段的是補語。
①看了他一眼(“一眼”作語,語義上指向“看”)
②井挖了三眼(“三眼”作語,語義上指向“井”)
③新書買了五本(“五本”作語,語義上指向“新書”)
④新書買了兩次(“兩次”作語,語義上指向“買”)
⑤到八時才下班(“八時”是時點,作語)
⑥等了八小時才來(“八小時”是時段,作語)
⑦工作到半夜才下班(這裡的“半夜”指午夜,是時點,作語)
⑧工作了半夜(這裡的“半夜”是“半個夜晚”的意思,是時段,作語)
(五)定語
定語是用來修飾、限定、說明名詞或代詞的品質與特征的。定語用在主語或賓語前,常帶“的”,表示“誰(的)”“什麼樣(的)”“多少”等意思。與定語相對的成分是定語中心語。定語對中心語的修飾大緻有四種情況:
第一,對中心語進行限定,一般可稱為“限制性定語”。例如:
(三好)學生(科學)畫報(你今年訂)的雜志(人)的喊叫
第二,對中心語加以描述,一般稱為“描述性定語”。例如:
(多麼幸福)的家庭(紫紅色)的裙子(雷厲風行)的人(高尚)的情操(平平常常)的事情
第三,表示領屬關系,可以稱為“領屬定語。例如:
(他)的鋼筆(我)爸爸(圖書館)的書(老李)的房子
第四,定語與中心語的語義關系比較特殊。例如:
(他)的字寫得不錯。(比爾)的漢語說得很流利。
他沒有幫過(我們)的忙。别開(老李的玩笑。
附:多項定語的排列順序:
多層定語之間一般按照與中心語關系的密切程度排列順序,關系越密切的定語越靠近中心語。多層定語從遠到近的順序一般是:
①表領屬關系(誰的)
②表示時間、處所(什麼時候、什麼地方)
③指示代詞或數量短語(多少、哪一個)
④動詞、動詞性短語(表示怎樣的)
⑤形容詞、形容詞性短語(什麼樣的)
⑥表性質的名詞(什麼)
▲口訣:領時代數動形名
但不能完全機械地套用,要根據語境随時調整。
▲下列多項定語打亂了順序,請你給其恢複原位,正确的順序是:
①新分配來的②中文系③女④戴眼鏡的⑤那位
1.②⑤①④③老師
①藍呢子②那件③他姐姐④去年買的
2.③②④①或③④②①大衣
①昨天上午②我③從北京寄來的④兩封⑤收到的
3.②①⑤③④感謝信
①那幾個②門口③穿黑色西裝的
4.②①③學生
①光榮的②這幾名③師部④參加過抗美援朝的
5.③②④①老戰士
①優秀的②有二十多年教學經驗的③一位④國家隊⑤女⑥籃球
6.④③②①⑥⑤教練
(六)狀語
狀語附加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是動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态、方式、時間、處所、條件、對象、肯定、否定、範圍、程度或語氣等。例如:
①他(已經)走了。(時間)
②咱們(北京)見。(處所)
③歌聲(把王老師)帶入深沉的回憶。(對象)
④科學〔終于以偉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戰勝了神權。(方式)
⑤連長〔眉梢帶笑地〕介紹說(情态)
⑥毛澤東〔非常〕喜歡彭雪楓将軍。(程度)
⑦《最炫民族風》〔全都〕是我們童年曾經看過的動畫片!(範圍)
⑧“紅樓追'夢'人”〔對《紅樓夢》〕已經走火入魔了。(對象)
⑨台灣寶島〔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肯定)
⑩賈寶玉為何〔偏偏〕喜歡林黛玉。(語氣)
附:多項狀語的排列順序:
總的說來,多項狀語的排列順序要比多項定語的靈活得多。我們隻能總結出一個大概的次序:
①表時間的介詞短語
②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詞短語
③表處所的介詞短語
④表語氣的介詞短語(副詞)
⑤表情态的詞
⑥表對象的介詞短語一般緊挨在中心詞前
到底昨天同領導在辦公室裡為了小李認真地又
昨天到底為了小李在辦公室裡又認真地同領導談了一次。
五、現代漢語句子的特殊結構
(一)連動句(具體參見前面連動短語)
連動短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性詞語或動詞性詞語和形容詞性詞語、或動詞性詞語和主謂短語連用,幾個詞語之間沒有語意停頓或關聯詞語,特點是連用的兩個謂詞共用一個主語。
連動短語的結構常見的有幾種:
第一是動詞性詞語連用。
①水生指着父親的小房叫她小聲一些。”
②張老師皺起眉頭思索着。
第二是動詞性詞語和形容詞性詞語連用。
①我讀了你的來信十分高興。
②阿Q聽到了很羨慕。
第三是動詞和主謂短語連用。
③白茹笑着頭一歪。
第四是主謂短語和動詞性詞語連用。
④他嘴笨不會說話。”
(二)兼語句(具體參見前面兼語短語)
兼語句是由兼語短語充當謂語或獨立成句的句子。兼語句特點
第一、兼語句的謂語是由動賓短語套接主謂短語構成的,動賓短語的賓語兼做主謂短語的主語。
第二、兼語句多有使令的意思,所以句中前一個謂語多由使令動詞充當。常見的使令動詞有:“使”、“讓”、“叫”、“派”、“命令”、“吩咐”、“禁止”、“請求”、“選舉”、“教”、“勸”、“号召”等。此外,前一個謂語也可以是“有”字。
第三、兼語句中兼語的謂語(第二動詞)是前邊動作所要達到的目的或産生的結果,即兼語前後兩個動詞在語意上有一定聯系。
①戰士們迫使敵人放下武器。
②我們選他當班長。
③屋裡有人在說話。
④她給女兒起了個名字叫莎莎。
⑤我嫌這件衣服太花哨。
⑥我感謝你告訴我一個好信息。
⑦謝謝你幫我修好了自行車。
句子成分歌訣
基本成分主謂賓,連帶成分定狀補。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後補。
前置狀語目時地,意義不變能複位。補語隻能說前謂,定語才和後賓配。
介賓短語多狀補,不能充當賓主謂。的定地狀得是補,語言标志定是非。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為:
〔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
〔目的處所時間〕〔修飾主語〕〔修飾謂語〕〔補說謂語〕〔修飾賓語〕
寫作文都有哪些順序分段
1.作文有哪些描寫順序
文章的描寫順序
我們在語文課本和課外閱讀中,常常可以看到描寫山川風貌、自然現象、名勝古迹等的文章,這些就是我們所說的寫景類文章;面對這類文章,我們應該怎樣确定它的描寫順序呢?
一般來說,作者常常會采用以下幾種順序來寫:
一、空間順序。如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從遠到近或從四周到中間等。
二、觀察的先後順序。它通常分兩種:一是定點觀察,如站在公園某一角,對公園進行由遠及近的觀察;又如我們登上塔頂,按東南西北的順序對塔下景物進行觀察。另一種是移動觀察,就是随着腳步的移動變換位置,一處一處地進行觀察。如《參觀人民大會堂》一文,作者就是按參觀的順序,依次寫了五處景物。先寫大會堂正門的國徽和柱子,其次寫中央大廳的天花闆和地面,接着寫大禮堂,然後寫宴會廳和會議廳。這樣就有條理有重點地寫下了作者在大會堂依次所看到的景物。
三、時間順序。随着時間的推移,描寫的景物也會發生變化。比如:《觀潮》這篇課文,作者先寫潮來前江面風平浪靜,人們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寫潮來時那雄偉壯觀、驚心動魄的景象;最後寫潮過後的餘波奔湧。
我們在平時閱讀寫景類文章時,一定要注意它的描寫順序。隻有明确了描寫順序,你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體會作者的感情;才會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的感覺。
2.文章的寫作順序有哪些文章寫作的順序有以下五種:
一、事情的發展順序
這種方法多适用于記叙文,按“起因——發展——***——結局”來寫的,但有的文章會少一個或幾個環節,基本按“起因——經過——結局”來構建的。如《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出十萬支箭的任務來為難諸葛亮。
發展:周瑜不給諸葛亮造箭的材料,進一步增加諸葛亮造箭的難度,諸葛亮巧妙地做好借箭的準備。
***: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結局: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歎不如。
二、按時間順序
常用于寫人、叙事、寫景、狀物的文章。如《雷雨》:下雨前——下雨時——下雨後如:《美麗的小興安嶺》
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寫的。
三、按空間位置的變化順序
一般用于遊記、參觀記、寫活動和寫景物等文章,常常會因為作者觀察的順序、觀察的地點的變化而存在空間位置的變化。這種方法隻要抓住文章中能夠标明的地點,空間轉移的詞句,|就很容易地理清構段的形式。
如:《草原》,按人物活動場所的轉移可理清段落了。初入草原——進入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的送别。
四、按事情的不同方面順序
常用用于說明文的文章,描寫狀物時,也會用這種方法。如:《鲸》鲸有大小——鲸的類屬和種類——鲸的生活習性
從表面上看都是寫鲸的,但是作者是通過不同的幾個側面分别叙述的,讓人感到有條有理。
五、文章的特定結構形式
1、開頭有總起如:《翠鳥》寫翠鳥的外形特點一段:
翠鳥的顔色非常鮮豔。頭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
2、先總後分
如《圓明園的毀滅》第三自然段,最後的總結的句子:“漫步園内,有如漫遊在天南地北,飽覽着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
3、總——分——總如:《鳥的天堂》第8自然段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顔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第一句寫了大榕樹的茂盛
第二、三句圍繞第一句分别寫了榕樹葉子多而密,顔色鮮明,明亮,富有生命力。第四句贊美生長茂盛的大榕樹。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總說)
4、回憶式或倒叙開頭的方法
這是一種不按照時間順序和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的,而是将某些發生在後面的情節部分或結局先寫出來,然後再回過頭來表達叙述事情的發生的原因和經過,這種方法引人入勝。
3.寫作文怎麼分段一,怎樣給某一篇作文分段?寫段意?分段是指把文章分成在意思上比較完整,在文章中是相對獨立的單位。
劃分段落有助于理清文章的層次結構,了解作者的思路,加深對文章内容的理解,還有助于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劃分段落常用的方法有:一、歸并法。
先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後認清各自然段之間的關系,再把說明同一内容的多個自然段歸并成一個個結構段。二、三段變通法。
每篇課文均有開頭、中間、結尾,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變通。三、重點突破法。
先用一句話概括全文重點内容,然後找出這一重點事件或重點問題的起訖點,把重點段确定下來,最後看重點段落前面後面各講什麼,考慮全文如何分段。四、标志識别法。
在縱式結構的文章中,表示時間推移、地點變換和人物出沒的詞句常常是分段的标志,在橫式結構的文章中,這種标志常常表現為某些段落開頭的總起句或結尾的小結句。抓住這些标志就能順利分段。
怎樣給某一篇作文分段?寫段意?剛開始學習劃分課文段落,在理解課文内容(即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先出示課文段意,根據這些段意,自己對照課文,看看哪一個或哪幾個自然段講的就是這個意思,然後把它劃出來。
全文共有幾個自然段,哪一個或哪幾個自然段聯系比較緊密,都是圍繞哪一個段意叙述或描寫的。這樣,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經過老師點撥和指導,即使學生一開始接觸劃分課文段落,也能水到渠成地劃分出來,并初步懂得按事情發展順序的分段方法。
1.ر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段。 2.ر按位置(空間、地點)變換順序分段。
3.ر按時間的先後順序分段。 4.ر按事情的性質歸類分段。
5.ر按總分關系分段。有些課文的分段方法,大家還沒有接觸過,一下子讓大家去分段,确實困難,也分不出來。
我們可采取先把段落劃分好,把結果先告訴學生,然後大家說出分段的理由(也即是分段的根據),知道為什麼。如《頤和園經過再讀課文,深入思考,不難知道:第一自然段總寫了頤和園的印象,可以獨立成為一段;第二自然段都是講長廊的景色,也應該自成一段;第三、四自然段講萬壽山山下山上景色,應該歸并在一起,成為一段;第五自然段講昆明湖上的各種的景物,也應該獨立成為一段;第六自然段和第一段相呼應,頤和園美麗希望前去看看,應該是獨立的一段。
再說出整篇課文是按什麼順序組織安排段落的。大家聯系剛才說的分段理由,不難明白,全文是根據作者遊覽的順序,按照地點(位置)變換: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去組織材料,安排段落的。
分步說明分段的理由,弄清分段的來龍去脈,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這種按地點(位置)變換的分段方法。給文章分段一般有五種方法:按事情發展順序分(起因、經過、結果),按時間的變化分(找時間詞),按地點的轉移分(找地點變化的詞),按事物的類别分,按文章的結構分(總分總、空行、小标題)。
這是比較詳細的了,可操作性也比較強,理解了這些之後,在以後做題的時候可以刻意的去注意一下這些特點,時間長了,語感就出來二,如何正确使用标點符号如何正确使用問号問号是表示一個問句說完之後的停頓符号,多表示疑問語氣。以下幾點是考試中經常涉及到的:(一)問話中含有稱呼的,不論稱呼在前在後,問号一律用在句尾。
如:小劉,你到過上海嗎?你到過上海嗎,小劉?(二)歎詞“啊”“咦”等單用帶有疑問語氣時,也是疑問句,後面要用問号。如:咦?我的鋼筆怎麼不見了?啊?怎麼會是他?(三)表示選擇的問句,問号一般隻用一個,放在全句的末尾,各項之間用逗号。
如:明天的旅行,你是去呢,還是不去?(四)該不該用問号,要從整個句子來看,看看是否真的發問,有沒有疑問語氣,含有“誰”“什麼”“怎麼”等疑問詞的句子,有的全句是疑問句,有的全句并不是疑問句,要分辨清楚。如: 1他是誰? 2我不知道他是誰。
3誰都不知道他是誰。 1句是疑問句,該用問号,而2、3兩句雖然有疑問詞,但單獨可以作疑問句的“他是誰?”在這兩句話中隻是作為賓語出現,或者說在這兩句話中已不再是獨立的句子,隻是一個句子成分而已,所以整個句子并不是疑問句,所以不能用問号。
再如: 1是你去,還是他去? 2是你去,還是他去,我還沒拿定主意。 1句是疑問句,當用問号無疑,但2句中“是你去,還是他去”作了整個句子的主語,句子的獨立性已經取消,整個句子并不是疑問語氣,故不能再用問号,而要用逗号。
(五)局部引用的語言單位,其所引用的内容一般不用标點,但如果是問号則可保留。如:我一進門,就看見一條“今天你浪費時間了嗎?”的标語。
(六)有些表示婉商語氣的祈使句,句末也可以用問号。如:請你進來一下好嗎?如何正确使用感歎号使用感歎号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兩個歎詞連用,一般是後一個歎詞用感歎号。
如啊,啊!又回到故鄉了。(二)感情強烈的祈使句,也可用感歎号。
如:祥林嫂,你放着吧!但這種情況下,應該注意感歎号的位置,如:騎自行車的,站住!站住,騎自行車的!以上兩句話意思基本相同,。
4.寫作順序有哪幾種寫作順序一共有哪些
寫作的順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一、按時間先後順序寫。寫人、寫事、寫景時,常見的是以時間的先後為順序記叙。如《高大的皂莢樹》一文,開頭描寫皂莢樹的樣子,接着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描寫皂莢樹給同學們帶來的許多方便和快樂。
二、按地點變換的順序寫。按地點的變換順序寫,常用于寫遊記、參觀記、活動。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是按金華城→羅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先後順序,記叙金華雙龍洞的總體情況和主要特征。又如《參觀人民大會堂》一文,是按“正門→中央大廳→大禮堂→會議廳→走出大門”幾個不同地點來記叙的。
三、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有的文章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寫。如《中國石》一文中戰士們愛揀石頭、愛賽石,這是發現“中國石”的起因;揀石、洗石、發現了“中國石”,仔細端詳“中國石”,這是揀到“中國石”的經過;戰士們喜愛“中國石”,這是“中國石”帶來的結果。這樣寫,讓人明白事情發展的階段性和來龍去脈。四、按不同内容的類别順序寫。按事物的性質把内容分為若幹類别,然後按照分類順序記叙。這種方法常用于寫帶有說明性的文章和狀物的文章。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作者寫了不同内容的四件事:講《水浒傳》、談“碰壁”、救護車夫、關心女傭,表達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别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
五、按總述與分述的順序寫。
1.先分後總。《再見了,親人》一文,前三段分别描述志願軍同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最後一段總結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
2.先總後分再總。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先總的講小興安嶺的樹多,“像綠色的海洋”,再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寫小興安嶺的景色,最後總結:“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個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寫作的順序很多,作文時要根據題目的特點和自己掌握材料的情況選用,做到恰到好處。
寫作順序是:
順叙:按時間的先後的順序記事.
倒叙是先寫事情的結果,然後在按事情的先後順序寫.
插叙在記叙的過程中插入與事件有關的事,然後在接着記叙.
文章叙述順序有:
1、事情發展的順序(邏輯順序)
2、時間順序
3、參觀、遊覽順序
4、插序
5、空間轉移順序
6、倒序
7、類型順序
5.怎樣分段、歸納段意、概括文章内容也稱意義段、結構段、邏輯段.它是由幾個意思密切相關的自然段組合而成(有時一個自然段也是一個邏輯段).劃分段落是理解文章的必經過程和重要手段.分段,就是把叙述同一内容的各個自然段合并為一個邏輯段.分段時,先要理清全文的順序,找到分段的依據,然後進行分段.分段的依據1、按時間先後順序分段.如《一夜的工作》,可按審稿前、審稿時、審稿後和作者回來的順序,分為四段.這類記叙文的段落,開頭一段一般有交代時間的話,可作為按時間先後順序分段的參考.2、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段.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而經過總有它的發展過程.記事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劃分段落.3、按空間變換順序分段.遊記、參觀記一類的文章,都可以依據空間的變換分段.分段時,表示空間的詞語可作為劃分段落的參考.4、按内容性質的不同分段.有些課文,既不能按"時間的先後"或"空間的變換"分段,又不是寫一件完整的事情,因而也不能以"事情的發展"作為分段的依據.它們是從幾方面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點或通過幾件事來寫人,這樣的文章可依據内容的不同來分段.對這類文章分段時,要注意總起句、總結句或中心句.5、按總起分述的方法分段."總分"寫法的文章,一般分兩段.分述部分,不管一個局部或幾個局部都作一段.局部中幾個方面,應作為"分述"中的層次.如《林海》."總分總"寫法的,則分為三段,如《美麗的大興安嶺》.分段的方法分段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但重在分清自然段與自然段之間的聯系,常見的分段方法有:1、整體分割法.讀一篇寫事的文章,要搞清它寫的是什麼事,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怎樣的.依此可将文章分段;對寫了幾件事的文章,則要把事情一件一件分割開;說明事物的文章,同樣要把所說明的幾個方面分割開.2、部分歸并法.步驟是:第一,先給第個自然段編上序号并歸納出每個自然段的大意;第二,把說明同一内容的鄰近自然段歸并成一個大段.3、提取中心法.先抓住文章中占較多篇幅的主要内容,把這部分内容歸納為一大段,就是提取中心段.4、标志分段法.有些文章有明顯的分段标志,如有标明時間的語句,有标明地點、方位的語句,還有空行标志.關于過渡段的處理:過渡段承上啟下,主要是為了啟下,因而分段時一般從下不從上.如果過渡段主要是總結上文的,也可以歸上段.分段以後,用簡明扼要的話說明每段的主要意思,就是歸納段意.這實際上就是把整篇課文概括成一個簡單的提綱歸納段意的要求歸納段意一般要做到如下三條:一是準确,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點内容,不能用部分代替整體或用次要的代替主要的;二是簡練,不能羅嗦;三是通順明白,言簡意明,不能含糊其詞.歸納段意的方法1、摘句法.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來,作為段落大意.這種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2、歸并法.先找出每個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幾個自然段的大意歸并到一起,歸納出全段大意.3、取舍法.一段裡有幾層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如《小英雄雨來》第一大段有兩層意思:雨來生活的環境和雨來的遊泳本領高.第二層是主要的,可以用作全段大意.4、借助法.就是借助段的結構特點進行歸納.如總分段,可借助總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結果部分;遞進段,可借助後一層的意思.閱讀文章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後,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後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應概括得完整簡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這種方法要注意兩點:1、各段大意之間,有的要加上一些過渡詞語,以便讀起來通順連貫.2、要區分重點段落和非重點段落,做到有詳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法二:要素串連法.寫人記事的文章,一般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把這幾個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詞語串連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飛奪泸定橋》就可以這樣來概括主要内容.法三:問題概括法.作者寫一篇文章,往往是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幾個問題,按一定的順序寫的.讀寫一篇文章,我們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說明的是哪幾個問題?把這幾個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窮人》一文,讀後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桑娜在等丈夫回來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她是怎樣做的?又是怎樣想的?為什麼她會這樣想?丈夫回來以後,她又是怎麼想的?一一回答這些問題,就是課文的主要内容.法四:标題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題的文章,我們可以根據标題去閱讀,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這叫"标題追溯法".如《偉大的友誼》一課,我們抓住标題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法五:内容借助法.這種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重點句或段來總結主要内容.如《養花》一課,結尾的"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總結了全。
6.寫出五種寫作順序常見的寫作順序有5種:一、按時間先後順序寫。
寫人、寫事、寫景時,常見的是以時間的先後為順序記叙。二、按地點變換的順序寫。
常用于寫遊記、參觀記、活動。三、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
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寫。四、按不同内容的類别順序寫。
五、按總述與分述的順序寫。 1.先分後總。
2.先總後分再總。 3.先總後分。
另一種意見是:常見的寫作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情發展順序、邏輯順序。總述與分述不屬于寫作順序,而是屬于文章結構。
文章結構有:總分結構、分總結構、總分總結構學會依據中心安排寫作順序裁剪材料、确定主次詳略之後,下一步就是要将留取、加工确定好的材料編織起來,即組織材料。組織材料就是給文章“搭架子”,就是依據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把确定好的材料進行合理、巧妙地安排。
它是構思文章、布局謀篇的又一重要環節。組織材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安排寫作順序。
安排寫作順序,就是根據材料的特點以及中心、表達的需要,對選擇整理好的、可以使用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順序合理地安排在一起,組織到文章裡,使文章言之有序,有條理。寫作順序是文章的層次,内容的條理,作者的思路。
文章結構是否完整,材料安排是否妥當,條理是否清楚,脈絡是否分明,關鍵都在于組織材料時能否找到一個合理的次序。先寫什麼,接着寫什麼,然後寫什麼,最後寫什麼,應該按照同一個标準(一定的記叙順序)來排列。
寫作順序不清,就會産生結構混亂的現象,寫出的文章就會颠三倒四,東拉西扯,别人讀了就難以留下清晰的印象。常用的寫作順序有哪些呢?(1)按照事情發展順序(起因→發生→發展→***→結果)組織材料,即先發生的情況先寫,後發生的後寫。
這種安排材料的方法又叫做“順叙”或“正叙”,是最常用的一種記叙順序。記事(包括寫活動、遊記、參觀訪問記等)、寫人(主要指一人一事)的文章,大多可以采用這種寫作順序。
采用這種順序組織材料,因為心裡有了事情的基本框架,所以容易把雜亂的材料理順;事情的開頭、經過和結果,條理容易寫清楚;重點内容容易寫具體。采用這種順序寫,最能反映事情的本來面貌,可以收到使讀者漸入佳境的效果。
(2)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早→中→晚,前→中→後)組織材料。即以時間推移為序,将文章要用的各個材料串成一體,或将情節發展的各個階段連接起來,使文章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無論是寫一件事還是幾件事,無論是通過一件事寫人還是通過幾件事寫人,或者寫景,寫活動,寫參觀記、遊記??都可以采用這種順序寫。按照時間先後這條比較單純的順序寫,容易執簡馭繁,使文章有條不紊,讓讀者讀起來,既方便順當,又容易領會。
(3)按照空間轉換順序組織材料。即按照方位、處所或地點變換來安排材料,決定材料先寫後寫的次序。
寫景狀物,寫參觀記、遊記的文章,都可以采用這種順序來寫。當然寫人記事的文章,根據中心的需要和材料的特點,也可以按照這種順序寫。
按照這種順序寫,有助于把握主線,使文章結構、條理清楚,主次分明。同學們一旦掌握了這種方法,就不會面對要寫的事物而無從下手了。
(4)按照事物(或内容)類别順序組織材料。即面對衆多的事物(或内容),把同類的放在一起,然後一類一類地寫,寫完這一類再寫那一類。
這種順序多用于寫景狀物,寫遊記、參觀記。寫人記事的文章,根據材料的特點和表達的需要,也可以按照這種順序寫。
采用這種順序,能使文章脈絡清楚,内容充實,說服力強,完整、深刻地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5)按照事物(或内容)幾方面順序組織材料。
即全篇若隻寫一個事物(或内容),如寫一個人、一處景色、一個物件,就可以采用這種順序,從幾個方面來介紹他(它)的特點。另外,像寫一種動物、植物等,也都可以從既有緊密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幾方面組織材料,安排順序。
按照這種順序組織材料,可以使文章結構、層次清晰,步步深化中心,深刻、完整地表現中心。除以上五種寫作順序之外,還有按概括具體順序(概括→具體、具體→概括),按總述分述順序(總→分、分→總、總→分→總),按因果順序(因→果、果→因),按前後對比順序,按問答順序,按作者感情變化順序,按事物特點順序,按整體到部分的順序,按生長順序等組織材料的形式。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組織材料的順序是多種多樣的。就一篇文章而言,寫作的順序也是靈活變通的。
至于到底應該采用哪種順序,要依據材料的特點、記叙事物的規律來定,尤其是要依據是否能夠更好地突出中心思想而定。一句話,組織材料的順序應該是文章中心最恰當的表現形式。
7.語文的寫作順序有哪些原發布者:不讓用嗎
寫作順序一共有哪些寫作的順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一、按時間先後順序寫。寫人、寫事、寫景時,常見的是以時間的先後為順序記叙。如《高大的皂莢樹》一文,開頭描寫皂莢樹的樣子,接着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描寫皂莢樹給同學們帶來的許多方便和快樂。二、按地點變換的順序寫。按地點的變換順序寫,常用于寫遊記、參觀記、活動。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是按金華城→羅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先後順序,記叙金華雙龍洞的總體情況和主要特征。又如《參觀人民大會堂》一文,是按“正門→中央大廳→大禮堂→會議廳→走出大門”幾個不同地點來記叙的。三、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有的文章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寫。如《中國石》一文中戰士們愛揀石頭、愛賽石,這是發現“中國石”的起因;揀石、洗石、發現了“中國石”,仔細端詳“中國石”,這是揀到“中國石”的經過;戰士們喜愛“中國石”,這是“中國石”帶來的結果。這樣寫,讓人明白事情發展的階段性和來龍去脈。四、按不同内容的類别順序寫。按事物的性質把内容分為若幹類别,然後按照分類順序記叙。這種方法常用于寫帶有說明性的文章和狀物的文章。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作者寫了不同内容的四件事:講《水浒傳》、談“碰壁”、救護車夫、關心女傭,表達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别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五、按總述與分述的順序寫。1.先分後總。《再見了,
8.小學語文中,都有什麼順序(按什麼順序)描寫1、時間順序。即按照事理發展過程的先後來介紹某一事物的說明順序。如《大自然的語言》
2、空間順序。即是按事物空間結構的順序來說明,或從外到内,或從上到下,或從整體到局部來加以介紹,這種說明順序有利于全面說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說明某一靜态實體,常用這種順序。如《記金華的雙龍洞》
3、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聯系及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這種順序常用于事理說明文。如《偉大的出征》
4、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叙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回憶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如《羚羊木雕》
5、倒叙。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邊,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事情先後發展順序進行叙述。電影及小說創作中常用。如《背影》
黃果樹瀑布關于時間順序的語句有哪些
一、解答:
1、文中關于時間順序的語句有:
剛進入黃果樹風景區,我們便聽到“嘩嘩”的聲音從遠處飄來,就像是微風拂過樹梢,漸近漸響,最後像潮水般湧上來,蓋過了人喧馬嘶,天地間就隻存下一片喧嚣的水聲了。
2、我們自西面順着石階往下走,一直來到谷底。坐在水邊一塊岩石上,離那道瀑布近得很……
3、我們久久地坐着……
4、離開潭邊,我們循着石徑登上溪旁的一個平台。
5、此時此刻的我們……
“剛進入”、“漸近”、“最後”等詞都是表示時間順序,“離瀑布很近”,表面上是空間順序,但是和“剛進入”等詞聯系起來也就間接表示時間。
二、原文:
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傑作!
剛進入黃果樹風景區,我們便聽到“嘩嘩”的聲音從遠處飄來,就像是微風拂過樹梢,漸近漸響,最後像潮水般湧上來,蓋過了人喧馬嘶,天地間就隻存下一片喧嚣的水聲了。
透過樹的縫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懸挂在岩壁上,上面折為三疊,好像一匹寬幅白練正從織布機上瀉下來。那“嘩嘩”的水聲便成了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霧般騰空而上,随風飄飛,漫天浮遊,高達數百米,落在瀑布右側的黃果樹小鎮上,形成了遠近聞名的“銀雨灑金街”的奇景。
黃果樹瀑布瀉落在一片群山環抱的谷地裡。我們自西面順着石階往下走,一直來到谷底。坐在水邊一塊岩石上,離那道瀑布近得很,中間隻隔着一口小小的綠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過來洗洗臉。瀑布瀉入谷底濺起的水珠直灑到我們的臉上,涼絲絲的,舒服極了。
黃果樹瀑布雖不如廬山瀑布那樣長,但遠比它寬,所以顯得氣勢非凡,雄偉壯觀。瀑布從岩壁上直瀉下來,如雷聲轟鳴,山回谷應。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個圓形的樂池裡。四周樂聲奏鳴,人就像漂浮在一片聲浪之中,每個細胞都灌滿了活力。
我們久久地坐着,任涼絲絲的飛珠撲上火熱的臉龐,打濕薄薄的衣衫。聆聽着訇然作響的瀑布聲,隻覺得胸膛在擴展,就像張開的山谷,讓瀑布飛流直下,挾來大自然無限的生機。
離開潭邊,我們循着石徑登上溪旁的一個平台。綠樹掩映間,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他遙對瀑布,仿佛在凝神谛聽遠處的瀑布聲。他完全沉醉了。此時此刻的我們,也完全沉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