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粉紅色的一個字有哪些(粉紅色的成語有哪些成語大全)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有哪些可以代表顔色的字,如赤\朱\绯等
  2. 文言文中有哪些字是表示紅色的
  3. 古代用哪些字來表示各種顔色

有哪些可以代表顔色的字,如赤\朱\绯等

1,黯形聲字。從黑,音聲。本義是:“深黑色”。《說文》:“黯,深黑色也。”《廣雅》:“黯,黑也。”《史記·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現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樣子)等詞語。常泛指黑色。

2,赫會意字。從二赤。《說文》:“赫,火赤貌。”火赤。本義是“火燒的顔色”,泛指“赤色和火紅色”。如《詩經·邶風·簡兮》:“赫如渥赭。”現在仍有“赫日(紅日),赫赤(深紅,火紅)”等詞語。

3,黛形聲字。從黑,代聲。《說文》:“黱,畫眉也。從黑,朕聲。”“黱”也寫作“黛”。锴本作畫眉墨。本義是“青黑色的顔料。”古代女子用以畫眉。後來泛指“青黑色”,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現在仍有“黛黑”等詞語。

4,黑會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囪”字,即煙囪;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燒出煙之盛。合起來表示煙火熏黑之意。《說文》:“黑,火所熏之色也。”本義是:“黑色”。《小爾雅》:“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後經常表示“黑色”。如“黑洞洞”“黑暗”等。

5,紅形聲字。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工聲。《說文》:“紅,帛赤白色也。”本義是:“粉紅色。”段注:“按,此今人所謂粉紅、桃紅也。”《釋名·釋采帛》:“紅,绛也,白色似绛者也。”後來也表示各種紅的顔色。如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現在紅色使用極為普遍,結合其他表示紅色的詞語使用,如“绯紅”“绛紅”等。

6,绯形聲字。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非聲。本義是“(帛)紅色”。《說文新附》:“绯,帛赤色也。”後常表示“紅色,深紅色”,如韓愈《送區弘南歸》:“佩服上色紫與绯。”現在有“绯紅”等詞語。

7,赤會意字。甲骨文,從大(人)從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紅紅的。一說“大火”為赤。本義是“火的顔色”,即紅色。《說文》:“赤,南方色也。”《書·洪範·五行傳》:“赤者,火色也。”後指“紅色”,如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椒》:“色赤椒好。”

8,朱指事字。小篆字形,從木,一在其中指出這種木是紅心的。《說文》:“朱,赤心木,松柏屬。”本義是:“赤心木”。後用來指“朱色,大紅色”。如《韓非子·十過》:“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内。”《莊子·達生》:“紫衣而朱冠。”古代又稱“朱”為正色,如“朱門”“朱紅”等。

9,丹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礦井形,裡邊的一橫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裡有丹砂。《說文》:“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本義是“辰砂,朱砂”。後表示“紅色,赤色”。《周禮·考工記》:“染羽以朱湛丹秫。”

10,藍形聲字。從艸,監聲。本義是:“蓼藍”。《說文》:“藍,染青草也。”藍在上古漢語中并不表示顔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藍”,如《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用來表示藍色的形容詞是“青”。“藍”表示顔色是後起義,指“暗藍色”。如杜甫《冬到金華山觀》:“上有蔚藍天。”現在仍有“藍天”“蔚藍”等詞語。

11,綠形聲字。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錄聲。《說文》:“綠,帛青黃色也。”本義是:“青中帶黃的顔色”。如《楚辭·橘頌》:“綠葉素榮。”後也用來表示“烏黑色”,如杜牧《阿房宮賦》“綠雲擾擾。”(綠雲:女子烏黑光亮的秀發)。現在仍有“碧綠”“翠綠”“綠樹”等詞語。

12,白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陽之明為白,從“白”的字多與光亮、白色有關。《說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古人還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本義是:“白顔色”。如《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

13,黃象形字。金文象蝗蟲形。當是“蝗”的本字。本義是:“蝗蟲。”後常指:“黃色”。《說文》:“黃,地之色也。”《論衡·騐符》:“黃為土色,位在中央。”《易·坤》:“天玄而地黃,解得黃矢。”《詩·邶風·綠衣》:“綠衣黃裡。”

14,褐形聲字。從衣,曷聲。《說文》:“褐,編枲襪。”(枲:粗麻。)本義是:“用粗麻織成的襪子”。後表示“黃黑色”,如白居易《三适贈道友》:“褐绫袍厚暖。”現在仍有“褐煤,褐鐵礦”等詞語。

15,灰會意字。從手,從火。意思是火已熄滅,可以用手去拿。《說文》:“灰,死火餘燼也。”本義是:“火灰”。後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16,绛(绛)形聲字。從糸,夅聲。《說文》:“绛,大赤也。”本義是:“大紅色”,《廣雅》:“纁謂之绛。凡九旗之帛皆用绛。”(纁:紅色)後表示“深紅色”。如《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為兵作绛衣行縢。”(行縢:綁腿。)

17,紫形聲字。從糸,此聲。《說文》:“紫,帛黑赤色也。”本義是“紫色”,也就是“藍和紅組成的顔色”。後常指“紫色”,如《論語·鄉黨》:“紅紫不以為亵服。”現在仍有“紫棠色”(黑裡帶紅的顔色)等詞語。

18,彤會意字。從丹,從彡。丹就是丹砂。彡表示裝飾。本義是:“彩色裝飾”。《說文》:“彤,丹飾也。”《荀子·大略》:“諸侯彤弓。”(按:“丹漆也。)本來是動詞,後用作形容詞指“朱紅色”,如《書·顧命》:“麻冕彤裳。”《詩·邶風·靜女》:“贻我彤管。”現在仍有“彤日”“彤雲”“紅彤彤”等詞語。

19,青會意字。從生,從丹。金文字形上面是個“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變。“青”是漢字部首之一。《說文》:“青,東方色也。”本義是:“藍色”。如《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後也用來指“深綠色”,如劉禹錫《陋室銘》:“草色入簾青。”現在仍有“青山”“青翠”等詞語。形容“黑色”的較少,如“青牛”等。

20,碧形聲字。從玉,從石,白聲。《說文》:“碧,石之青美者。”本義是“青綠色的玉石”。後表示“青綠色”,如《孔雀東南飛》:“綠碧青絲繩。”也表示“青白色,淺綠色”,如江淹《别賦》:“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楊萬裡《曉出淨慈寺送林子芳》:”接天蓮葉無窮碧。”現在仍有“碧綠”“碧草”等詞語。

21,蒼(蒼)形聲字。從艸,倉聲。《說文》:“蒼,草色也。”本義是“草色”。《廣雅》:“蒼,青也。”後引申為“深綠色”或“深藍色”,如《莊子·逍遙遊》:“天之蒼蒼,其正色耶?”李白《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謝公行處蒼苔沒。”也表示“灰白色”,白居易《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

文言文中有哪些字是表示紅色的

1.除了‘紅、赤、朱、丹、茜、绯、彤、绛“這八個字外,“赫”也是紅色的意思。

2.另外一定要說有“紅色”意思,那麼“紫”也勉強有這個意思。

3.赫會意字。從二赤。《說文》:“赫,火赤貌。”火赤。本義是“火燒的顔色”,泛指“赤色和火紅色”。

4.如《詩經·邶風·簡兮》:“赫如渥赭。”現在仍有“赫日(紅日),赫赤(深紅,火紅)”敏喚等詞語。

5.紅形聲字。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工聲。《說文》:“紅,帛赤白色也。”本義是:“粉紅色。”

6.段注:“按,此今人所謂粉紅、桃紅也。”《釋名·釋采帛》:“紅,绛也,白色似绛者也。”

7.後來也表示各種紅的顔色。如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

8.現在紅色使用極為普遍,結合其他表示紅色的詞語使用,如“绯紅”“绛紅”等。

9.绯形聲字。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非聲。本義是“(帛)紅色”。

10.《說文新附》:“绯,帛赤色也。”後常表示“紅色,深紅色”。

11.如韓愈《送區弘南歸》:“佩服上色紫與绯。”現在有“绯紅”等詞語。

12.赤會意字。甲骨文,從大(人)從火。人在火上,被烤得橋孝凱紅紅的。

13.一說“大火”為赤。本義慎運是“火的顔色”,即紅色。

14.《說文》:“赤,南方色也。”《書·洪範·五行傳》:“赤者,火色也。”

15.後指“紅色”,如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椒》:“色赤椒好。”

16.朱指事字。小篆字形,從木,一在其中指出這種木是紅心的。

17.《說文》:“朱,赤心木,松柏屬。”本義是:“赤心木”。

18.後用來指“朱色,大紅色”。如《韓非子·十過》:“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内。”

19.《莊子·達生》:“紫衣而朱冠。”古代又稱“朱”為正色,如“朱門”“朱紅”等。

20.丹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礦井形,裡邊的一橫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裡有丹砂。

21.《說文》:“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本義是“辰砂,朱砂”。

22.後表示“紅色,赤色”。《周禮·考工記》:“染羽以朱湛丹秫。”

23.绛(绛)形聲字。從糸,夅聲。《說文》:“绛,大赤也。”

24.本義是:“大紅色”,《廣雅》:“纁謂之绛。凡九旗之帛皆用绛。”(纁:紅色)

25.後表示“深紅色”。如《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為兵作绛衣行縢。”(行縢:綁腿。)

26.彤會意字。從丹,從彡。丹就是丹砂。彡表示裝飾。

27.本義是:“彩色裝飾”。《說文》:“彤,丹飾也。”

28.《荀子·大略》:“諸侯彤弓。”(按:“丹漆也。)

29.本來是動詞,後用作形容詞指“朱紅色”,如《書·顧命》:“麻冕彤裳。”

30.《詩·邶風·靜女》:“贻我彤管。”現在仍有“彤日”“彤雲”“紅彤彤”等詞語。

31.紫形聲字。從糸,此聲。《說文》:“紫,帛黑赤色也。”

32.本義是“紫色”,也就是“藍和紅組成的顔色”。

33.後常指“紫色”,如《論語·鄉黨》:“紅紫不以為亵服。”

34.現在仍有“紫棠色”(黑裡帶紅的顔色)等詞語。

古代用哪些字來表示各種顔色

對應“紅、橙、黃、綠、青、藍、紫、黑、白、灰”,這些顔色的古文為:彤、缇、缃、碧、蔥、靛、缥、玄、素、蒼。

反應在詩詞中的顔色有:

1、彤——紅色

靜女其娈,贻我彤管。

《靜女》先秦:佚名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蹰。

靜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說怿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贻。

釋義:

娴靜姑娘真可愛,約我城角樓上來。故意躲藏讓我找,急得抓耳又撓腮。娴靜姑娘好容顔,送我一枝紅彤管。鮮紅彤管有光彩,愛它顔色真鮮豔。郊野采荑送給我,荑草美好又珍異。不是荑草長得美,美人相贈厚情意。

2、缃(xiāng)——淺黃色

缃裙羅襪桃花岸,薄衫輕扇杏花樓。

《最高樓·舊時心事》宋代:程垓

舊時心事,說着兩眉羞。長記得、憑肩遊。缃裙羅襪桃花岸,薄衫輕扇杏花樓。幾番行,幾番醉,幾番留。

也誰料、春風吹已斷。又誰料、朝雲飛亦散。天易老,恨難酬。蜂兒不解知人苦,燕兒不解說人愁。舊情懷,消不盡,幾時休。

釋義:

過去的心事啊,說起來令人害羞,常常記得,我們倆并肩賞遊,穿着淺黃色的裙子羅襪漫步在桃花盛開的岸邊,薄薄的青衫輕羅小扇輕歌曼舞在杏花樓,有多少遍遊賞,多少回沉醉,多少次挽留。

有誰料到,往事讓春風吹斷,還有誰想到,美好的朝雲飛逝流散,老天容易衰老,離恨消除卻難,蜂兒啊不懂得人們的痛苦,燕兒啊不懂得人們的憂傷,留戀昔日的情懷啊,何時才能消完?

3、碧——綠

六曲闌幹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

《鵲踏枝·六曲闌幹偎碧樹》五代:馮延巳

六曲闌幹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钿筝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莺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釋義:

碧綠的楊柳依偎着曲曲折折的欄杆,春風和煦輕柔,鵝黃嫩綠、如絲如縷的楊柳在風中款款擺動腰肢,搖曳多姿。是誰突然彈起钿筝,驚醒那安栖的燕子,雙雙穿簾飛去。

然而幾天時間放眼望去盡是落絮紛紛,正當杏花盛開,嬌豔無比之際,卻下起清明雨。在如此深重的幽情之中,她不由沉沉睡去,正在睡酣夢甜之際,卻被窗外清脆的莺啼聲驚起,而美夢也再也無尋處了。

4、蔥——青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辔搖玲珑。

《高軒過》唐代:李賀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辔搖玲珑。馬蹄隐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雲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耿耿貫當中。

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釋義:

兩位大人穿着青翠如蔥的官服,金環壓着馬辔頭搖晃玲珑。馬蹄聲陣陣馬車聲響隆隆,下馬進門來器宇軒昂氣勢如虹。原來一個是洛陽城的大才子,一個是名門天下的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的才氣在他們胸中,天地精華他們都能融會貫通。

殿前吟詩作賦聲音響徹雲空,筆能補造化之缺上天都沒用。我這個客居他鄉的粗眉書客,誰知到枯草能遇到春天和風。我就像垂翅的鳥兒附上大鴻雁,他日不羞慚小蛇變成大龍。

5、玄——黑

不堪玄鬓影,來對白頭吟。

《詠蟬/在獄詠蟬》唐代: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釋義:

深秋季節寒蟬叫個不停,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怎麼能忍受這秋蟬扇動烏黑雙翅,對我一頭斑斑白發,不盡不止地長吟。秋露濃重,蟬兒縱使展開雙翼也難以高飛,寒風瑟瑟,輕易地把它的鳴唱淹沒。有誰能相信秋蟬是這樣的清廉高潔呢?又有誰能為我這個無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