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描繪了哪些景物(北朝民歌描繪了哪些景物的畫面)

biang 中華百科 931

本文目錄

  1.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有哪些
  2. 敕勒歌描寫了哪些景物快快快!!!1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有哪些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成就可謂蔚為大觀,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朝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小說、文學評論和文學總結等方面。

南朝劉宋人謝靈運(公元385~433),是著名的“山水詩人”,被後人稱為山水詩派的祖師。他的作品極大地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出來,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确立了山水詩的地位。謝靈運還與同時代的顔延之和鮑照并稱“元嘉三大家”,他們都十分注重描繪山川景物,講究詞藻的華麗和對仗的工整。

此外,被稱為小謝的南朝齊的詩人謝脁(公元464~499),山水詩的成就也很高,觀察細微,描寫逼真,風格清俊秀麗。寫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穎,富有情緻,且佳句頗多。

撰有《宋書》的沈約(公元441~513)被譽為齊梁文壇領袖,同時,在永明體的詩人之中,沈約在當時也甚有名望,詩歌成就較為突出。

梁陳詩人徐陵(公元507~583),與庾信齊名,在宮體詩和邊塞詩的創作方面頗有建樹。據考證,徐陵還編輯了一部東周至南朝梁代的詩歌總集,名為《玉台新詠》,共收詩769篇,計有五言詩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詩1卷,共10卷。該書收錄詩歌的标準有一定特色,如選取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民歌、童謠等,中國古代長篇叙事詩《孔雀東南飛》就首見于此書。一些有價值的佳作也賴此書得以保存和流傳。該書還重視南朝時興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收錄達一卷之多,對于唐代五言絕句詩體的發展具有一定推動作用。

謝靈運像在《玉台新詠》之前,還出現了一部重要的文學選集,就是梁武帝之子蕭統(公元501~531)所編的《文選》。《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由于蕭統死後谥号昭明,所以後人也将《文選》稱為《昭明文選》。《文選》30卷,按照以詞人才子的名篇為主,以“文為本”的選錄标準,收錄了周秦以來的130家的文學作品,分為賦、詩、雜文三大類,又分列38小類。其中賦、詩所占比重最多。雖然在選錄标準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卻為後人的文學研究保存了重要的資料,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朝的小說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要體現在志怪小說與筆記小說的創作方面。

志怪小說主要記載神仙鬼怪故事,多來源于巫和方士的奇談怪論。六朝作品中就有不少以“志怪”命名的小說,如祖台之的《志怪》、曹毗的《志怪》以及孔約的《孔氏志怪》等。晉人幹寶的《搜神記》是志怪小說的代表。南朝時,志怪小說作品更加繁多,如宋東陽無疑所撰《齊諧記》、宋劉義慶所撰《幽明錄》、宋劉敬叔所撰《異苑》、齊祖沖之所撰《述異記》、梁吳均所撰《續齊諧記》、署名晉王嘉而由梁蕭绮整理的《拾遺記》等。志怪小說對唐代傳奇産生了直接的影響。

筆記小說主要記載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南朝宋人劉義慶編著的《世說新語》。該書共6卷,36篇,分德行、語言、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等36門。内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至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逸事。書中所載均屬曆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于傳聞,不盡符合史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該書對後世的小說和散文都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南朝文學發展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文學評論在當時非常活躍,南朝齊、梁時人劉勰所撰《文心雕龍》與鐘嵘所撰《詩品》是當時文學評論方面的傑出代表作。

《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10卷,50篇,在研究曆代各家作品的基礎上,全面地論述了文學中的若幹重要問題。其中有各類作品的特征和曆史演變,有關創作、批評的原則和方法,文與質的關系等。主張文學應當反映現實,不應當片面地追求形式。還認為文學的發展要受社會情況及其發展的制約,并對許多作家和作品的優劣進行了比較評論。《文心雕龍》總結了齊、梁以前的文學發展狀況,把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光輝著作。

鐘嵘的《詩品》是在《文心雕龍》後出現的一部品評詩歌的文學批評著作。《詩品》主要對五言詩進行品評,全書共品評了兩漢至梁代的詩人122人,計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鐘嵘善于概括詩人獨特的藝術風格,用語非常新鮮貼切,堅決反對用典,反對沈約等人四聲八病的主張,還具有一定的曆史觀念。《詩品》是我國第一部品評詩歌的著作,對後代詩歌的創作和批評有很大的影響。

北朝的文學是在孝文帝太和之後發展起來的,在散文、詩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顔之推(公元53l~約595),字介,是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出身士族家庭。他早年仕于南朝梁,後被俘入西魏,又奔北齊。北齊亡後,又入北周。隋代周後,又在隋任學士。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顔氏家訓》,共7卷,20篇。主要記述了個人的經曆、思想和學識,目的是告誡子孫。書中包含許多關于南北朝社會、政治、文化的記述和議論,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庾信(公元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曾在南朝梁任職,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士,文章與徐陵齊名,其文學風格被稱為“徐庾體”。侯景之亂時,庾信逃往江陵,輔佐梁元帝。後奉命出使西魏,被西魏扣留。北周代西魏後,庾信又繼續在北周任職,一直不得南歸。庾信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有自己的獨特文風。他的骈文、骈賦,抒發了自己懷念故國鄉土的情緒,以及對身世的感傷,可與鮑照并舉,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賦的最高成就。他的詩歌,初步融合了南北詩風,對唐詩有重要影響。

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527)所撰《水經注》與楊A(xuàn)之(生卒年不詳)所撰《洛陽伽藍記》既是傑出的地理學著作,也可以視為北朝優秀的散文體文學作品。

北朝的樂府民歌創作也非常突出,長篇叙事民歌《木蘭詩》叙述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既富有傳奇色彩,又真切動人,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敕勒歌》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一直被後人所稱道。

敕勒歌描寫了哪些景物快快快!!!1

《敕勒歌》主要描寫的是“草原”,包括了草原上的一切風景:天空、牛羊、草。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全詩: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着整個原野。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一陣風吹過,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後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曆史上稱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後用漢語記錄的作品,這些歌謠風格豪放剛健,抒情爽直坦率,語言質樸無華,表現了北方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見錄于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一般認為是敕勒人創作的民歌。它産生的時期為5世紀中後期。

二、賞析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宏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兩句承上面的背景而來,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宏。同時,抓住了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筆勾畫了一幅北國風貌圖。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野”兩句承上,且描繪筆法上略有疊沓,蘊涵着詠歎抒情的情調。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闊、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

這兩句顯現出遊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最後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描繪出一幅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

這首歌具有鮮明的遊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它質直樸素、意韻真淳。語言無晦澀難懂之句,淺近明快、酣暢淋漓地抒寫了遊牧民族骁勇善戰、彪悍豪邁的情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敕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