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怎麼描寫小鎮(邊城怎麼描寫小鎮的樣子)

biang 中華百科 832

本文目錄

  1. 《邊城》是一座怎麼樣的邊城
  2. 邊城 精彩片段賞析
  3. 讀《邊城》有感

《邊城》是一座怎麼樣的邊城

《邊城》寄托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邊城》極力讴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于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着物欲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現實而言的。《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傩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淨,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

《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于魯迅的《呐喊》。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邊城》作者沈從文(1902-1988),男,原名沈嶽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人,中國著名作家。沈從文14歲時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曆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曆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歲。

邊城 精彩片段賞析

《邊城》精彩片段賞析如下:

茶峒憑山依水築城。貫穿各個碼頭的是一條河街,街上的吊腳樓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築。春水上漲時,茶峒人便搭了梯子進城,待水退後再從城門口出城。若大水特别猛,茶峒人便在城頭上呆望,若見水中有被飄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敢去救起。

賞析:一方水土一方人,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有一種不為世俗所沾染的淳樸自然美。茶峒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樸的品格。面對無法抗拒的春水上漲的考驗,茶峒人或安之若素,或從大水中救人救物。順應自然而又勇敢義氣。作者将邊城寫得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寄托了自己對這種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内容簡介

《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34年。

該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讀《邊城》有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讀《邊城》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邊城》有感1

這是一個夢,是沈從文在都市裡的夢,夢幻這邊城的甯靜,安詳。哪裡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沒有都市裡冰冷的現代科技的氣息,有的,隻是一群淳樸的人。

邊城淳樸,淳樸到不用日曆來記錄時間的流逝,而靠莊稼的成熟,民間的節日,人們的紀念日。而翠翠,就是随着一年一度的端陽節成長,蛻變。她的感情随着龍舟的飄蕩而成熟,在湘西的山水滋養下,她如山,堅強,如水,溫婉,在湘西的小城裡,她像一隻百靈鳥,穿梭在白河的水上,她的情窦也在這裡初開。她淳樸,然她的淳樸卻讓她膽小,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傩送表達愛慕。一切因善而起,因善而終,總也躲不過那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初讀時,我以為這是一個完美的鄉野愛情故事,卻沒想到她的凄婉,沈從文殘忍的剝去了這份愛情裡的美,卻用這份不完美的愛情成就了《邊城》的完美。

一切的凄美讓人心痛,我不知二老的歌是怎樣的,但兩情相悅卻未能善終讓人不忍。我隻記得傩送說的那句: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條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現在決定要碾坊吧。說的那麼淡,那麼冷。

不勇敢,是最大的遺憾,有些事,要說出才會有結果。翠翠得愛情在百白河上生,在白河上滅,她的命運,就如同一片在波濤上的羽毛,本以為靠岸時會有溫暖,但卻在到岸時零落,母親的悲慘命運烙印在了她的身上,這仿佛是一種必然。

我以為,所謂的“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不過是一句安慰罷了,若有情人不成眷屬,剩下的便不是情,是淚。

等待不是悲劇,翠翠至少還有期盼,這樣的結局,終究不是完全的破滅。

讀《邊城》有感2

連日的陰雨,心情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随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和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己溫熱和活力起來。然後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閱讀起數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初讀,許是習慣性的讀小說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裡面的人物或情節,故對于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寫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随着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就是這樣一個懵懂、嬌憨、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美女孩,卻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開始就已結束了的綿長而憂傷的愛。也許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難道這就是宿命麼?“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故事的結尾以這樣的反問戛然而止,讓人唏噓不已。掩卷,腦海中似乎浮現翠翠燈下托腮喃喃自語的神情:“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她的糾結讓人生生的心疼起來:這漫長的日子她是否能夠靠着那個初見時的甜美回憶安然度過呢?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使人驚豔的文字了,這驚豔不是華麗。而是不染塵世的純美愛情遭壓抑帶給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憐惜,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命運不解的扣問。不由感慨有時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還極緻的細膩,沈從文先生如何知曉那樣一個情窦初開的女子那麼隐微的心理,難道真如他所說:“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女子?”

有時間,有合适的心情,再讀《邊城》。

讀《邊城》有感3

初讀《邊城》,不由得感歎茶峒的淳樸民風,老船夫堅持不要過渡的錢,還為渡客準備香煙和煙草,這裡的人如這裡的風景,純淨美好,質樸真誠。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地淌着,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地探入人物的内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淨的邊城。

在這座古城居住的苗族茶峒,自古有通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是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苗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了解認識對方,直到分手或結親,這就是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衆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俗風物的小說,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一個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仙女,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對傩送的愛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說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

在夢裡,她聽到一種悅耳的歌聲,柔軟而又纏綿,于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到處飛,飛到溪邊懸崖半山腰……她隻有在夢中才能品嘗到甜美的愛情。可現實卻似乎遠離了她。于是,她隻能癡癡地坐在溪邊,凄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少女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為她的淳樸,她無法拒絕天保,也無法向傩送表白,但傩送駕船遠走後,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歸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句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惋惜和悠長的牽挂期盼,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未來還是要自己去争取,翠翠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也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于她的那份幸福。

人世間的美好與凄涼都在這裡呈現,翠翠與爺爺的至深親情,天保、傩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裡人的和諧融洽,質樸的鄰裡關系,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我總在想,為何這個小說叫“邊城”,在人心裡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沈先生心靈深處在守護着什麼?在懷念着什麼?

讀《邊城》有感4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小妖是幸福的,幸福的小妖忘卻了H,忘卻了曾經受的傷,忘卻了所有,心裡滿滿的,全是林皓?氧氣。等待也是一種意境--讀《邊城》有感作文男人是一種很實際的動物,隻有在追女友時才充滿浪漫情懷。900字作文雖然女孩已經快2年沒見過男孩了.但是她确定電話裡的人不是男孩!

翠翠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而文章開頭說的老人,既不是翠翠的父親也不是她的叔叔伯伯,卻是她的祖父。讀了文章後不免覺得這是一位奇怪的老頭。他是一位管渡船的老人,但是他從來不收别人的過渡費,即使有人硬塞給他,他也會用這錢買些茶葉和草煙,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這是一種何等的可貴啊!翠翠對于祖父,有的是任性與嬌氣,但是這卻是她愛的表示,她的心盛得都是滿滿的“愛”。翠翠和祖父生活在這白塔之下,從沒有抱怨過,沒有憂愁過,沒有憤怒過,雖然他們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們仍然生活得逍遙自在,充滿歡樂。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這時祖父發現了翠翠已經長大了,他明白自己遲早是要離開翠翠的,他必須讓翠翠學會獨自生活,他常常想讓翠翠一個人呆着,可是翠翠卻始終依賴着他。他一直為這事犯愁,直到他遇見了順順的兒子——天保大老,大老十分欣賞翠翠,甘願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祖父也很欣賞大老,但是他必須征求翠翠的意見,他不願讓翠翠重蹈她媽媽的覆轍。誰知翠翠竟也情窦初開,可是她沒有愛上天保大老,卻愛上了傩送二老,愛得那麼堅定執着。天保大老知道了翠翠愛的是傩送二老,便決定不再幹涉,獨自去了桃花源,卻在沿途中溺死了。傩送二老以為是老船夫設下的局,在對親情與愛情上的糾結,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親情,于是他一個人離開了茶峒。文章的最後一段: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個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是一個感情上的悲劇,多麼富有懸念的結尾,讓我們思考,這個人會因為珍惜他的感情而再次回來嗎?翠翠一直在等待,等待這個令他魂牽夢萦的人。

其實等待也是一種意境,一種獨特的意境,很美,也很詩意。即使他不再回來,對于翠翠來說這漫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

讀《邊城》有感5

那水那城那份情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條船,一隻狗,一灣水,一個人。她靜靜地在白塔下,在河水上,撐着船,默默地望着遠方,癡癡地想着爺爺,癡癡地等着那個人。合上《邊城》,我思緒萬千。天保的死,傩送的離,翠翠的盼。三個人之間的情愛糾葛沉重了整個茶峒;青山的秀美,河水的清澈,這一方水,養育了這一群可愛的人兒。他們天真淳樸,真誠友善。這裡是人性的天堂,這裡是沈從文的邊城!

水之緣

在崇文先生筆下,水是他最青睐的角色。小城中的酉水潮漲潮落,引領着茶峒的人們依水而長,伴水而生。而在山的那邊,在碧溪岨旁,更不用說,“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這一灣溪水,清澈了她的雙眸,也清澈了她青澀的心。那年的端午,在那熱鬧而又美好的日子裡,翠翠和傩送也是在酉水邊相遇的。一個泅水的能手,一個着急尋着爺爺的小孫女,兩人就這樣不期而遇。

水是生命之源,水給予生命以滋養。“我的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波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在沈先生心中,水是他生命的寄托,尤其是這湘西的水,融進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深情。

城之邊

崇文先生在心底裡深愛着這座小城。這座城是他兒時的樂園,是他與初戀相會的地方,更是他向往的桃源仙境。小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便是過年,端午和中秋了。全城的人好像一夜間都從各處聚到了一起,毫無隔閡。三五個人,湊成一桌,吃酒,闊談,或是擠到河邊的吊腳樓下,争相伸着腦袋,瞪大了眼睛,雙眼亮晶晶的看熱鬧,好不快活!仿佛他們隻是這裡的人。在那樣的年代裡,這邊城小鎮似乎還不曾感受到中國正在不幸中掙紮,仿佛是初生的嬰孩,懵懵懂懂地躲在角落裡,偷偷打量着他的家鄉:那麼天真,那麼美好。

這清幽渺遠的湘西小鎮,似乎被籠上了了一層輕紗,看不透徹,卻愈發想探個究竟。這小鎮似乎被什麼東西隔開了,淳樸、友愛、天真、善良,全部都存到了這個桃花源裡,而生活在這裡的茶峒人,則世世代代守護着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情之切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親情、愛情隻是這千千結點之一,但若失了這些結點,那一顆心也就變得支離破碎了。情語難言,要說這情,怕是怎麼也說不清的。

翠翠對傩送的愛情美好卻又迷惘,爺爺對孫女的親情細膩而又深沉,大老與二老的手足情樸實且真誠……人人都說家鄉好,沈先生也是如此。這在湘川邊境的山野小鎮,甯靜幽遠,祥和平靜。他眷戀着生活在這裡的可愛精靈。家是人心底亘久不變的牽挂,即使身在北平,他也不曾忘卻,那青山秀水,那淳樸人情。

一個“情”字,籠罩了整個湘西小鎮;一份心切,讓這情如茶峒般安甯,美好。

那水,那城,那份情。邊城的故事說不完也道不盡。遊走于令人幾近窒息的現實,愈發向往着茶峒清澈見底的流水,和那溫柔黃昏裡的薄薄涼意。我願與書為伴,繼續徜徉在這邊城小鎮。

讀《邊城》有感6

湘西邊城充滿真、愛和靈魂的田園牧歌,久久回蕩于我心。無疑,它已俨然成為了我們的心城——崇尚靜虛的生活,體悟甜酸涼薄的生命,經曆朦胧美好的摯愛,回溯靈魂的故土。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道在純粹,雜則多,多則憂,憂則亂,而城中了無。人們逢節即慶,逢難則解;日出而作,日落則歸;飲酒就醉,把話近常,多是言無盡而心相連。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座城,它随心在跳動。不僅是為了維持生命,更是在怦然心動間領悟人生的真谛,是在心靈閃爍中獲得無價的樂趣。

“眼内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外面的喧鬧,紛擾的世界,其實有許多我們并不真正需要的東西,大可視之為“塵垢”,而緻虛笃靜、崇簡尚樸之定力,則需我們持之以恒地修養,去塗構堅固的心城。

于道,誠多在于堅守;于生命,莫過于無常。生命無常,卻也有它的美麗。想一想,為什麼人們喜歡真花,不愛塑膠花?因為真花有生命會萎落,令人動容而親切。這就是生命,會活動,一活動就有流轉,有生滅,有榮枯,有盛衰。我們惜别,但,不能不别。

是誰說過,不哭過長夜,不能悟人生。淳樸、平淡如水的生命自有芬芳,面對塵世間鋪天蓋地的灰土,面對無處不在的窒息感,隻有不再被小心翼翼保護着的我,和那個女孩一樣,面對着,生命。

也許,“有愛慰藉的人,無懼于任何事物,包括生命。”法國彭沙爾這樣的一句話,就遵循了這座城給我們定下的規則。所以并不是單純地用年限與歲月來衡量愛與被愛。在青春的年華中,來繹演愛的懵懂——城中正值豆蔻年華的翠翠情窦初開,因為壓抑而沖動,因為快樂而戰栗;在擔憂中觸摸至樂,這是青春期的蔓延與收獲。這種心虛似竹子拔節的喜悅讓位于蛹蟲化蝶的束縛,似花兒綻放的歡愉讓位于潛水白鴨的信服,似渡船遊蕩的安和讓位于河畔大魚的捉弄。終了。兩廂等待,兩鄉情愛。

“一個男人要麼戰死,要麼回到故鄉。”從文先生的墨意像是對着傩送,亦像是向着光怪陸離的未來。日月流逝,離合變遷,愛恨情愁,悲喜交融,都無法抉擇;而那個不争凡塵冷暖朝夕的故鄉又豈是一個地址和空間?它有模糊神界的容顔,有記憶的能量,有年輪和靈魂的歸處;它隻需要感覺的憑證,歲月的依據,細節的支撐——哪怕蛛絲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江,一村……都可以用來回溯靈魂的故土。

然而,我們卻頭也不回地疾行,卻忘了為何而出發。

如果說,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隻能指認和珍藏一個故鄉,那麼面對幹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幹個城市的我們,還有享受故鄉的權利嗎?

我們的心城又将歸于何處?

讀《邊城》有感7

山的那一邊是平淡且平靜的。煙雨水墨般的山,承載着多重的愛;湍流不息的水,蜿蜒了多重的任。自是用平淡來奠祭生命,用平淡交守更替,用平淡畫大愛如山,用平淡寫青澀愛情。山的那一邊,一切都在渲映平淡二字,用濃濃的墨,畫上淡淡的一筆。

祖父心中牽挂着翠翠,翠翠心中依賴着祖父。可是這一切,都來得那麼突然。那一夜,以瘋狂肆虐為引,完結過後,平淡更渲染了一份死一般的寂靜,沒有了少年的歌聲,沒有了祖父的叙語。黑色的風雨在黑色的夜裡帶走了渡船,帶走了祖父,似乎也帶走了希冀,似乎、帶走了翠翠的全部。

嗚咽着,哭着,滿臉流着淚,紅了眼,哭啞了嗓子,刺疼了心。還沒做好準備,隻是一個雨夜,便失去了全部,僅僅一個雨夜。但無論怎樣,翠翠終将以“沉舟側畔千帆過”的姿态來承擔責任,好好的生活下去,迎接那浴火般的洗禮。是啊,我們不能因為一些原因,就止步不前,放棄責任。

翠翠便是這樣!她必須重新當上船夫,劃着新的渡船,往返于岸這頭與那頭之間。富有“愛”與“善”的挽歌,大體都是在責任中産生的。山的那一邊,以愛相愛,以善相善,以職相傳,以任相為······

讀《邊城》有感8

閑來無事,總愛捧着一本書來看。書無大小,捧之欣然。然而最愛的,還是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有人說,《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贊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是一幅用水墨繪就的水彩畫,散發着人情純樸之美,自然風景之美。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凄美的愛情故事,有淳樸摯人的翠翠,憨厚無比的天保,幽默可愛的傩送。他們之間那純潔的愛情令人向往。禁不住就想一問:愛情是什麼?是荷花,還是藍色妖姬,抑或兩者皆然?喜歡像荷花一樣的愛情——純潔、高尚。就像《邊城》中,呈獻給讀者的便是那像荷花一樣的愛情,天保對翠翠的愛——無怨無悔,翠翠的傩送的愛——癡癡的等待,亦是傩送對翠翠的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都是那麼的真摯、純潔、毫無雜質,像荷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神往。

喜歡像單枝的藍色妖姬一樣的愛情——相守是一種承諾。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第一次相見,一見傾心,司馬相如以一首《鳳求凰》赢得卓文君的芳心,無論生活多麼的艱難困苦,他們依舊不離不棄,堅守愛的諾言,終于守得雲開見月明,司馬相如得以重用,在之後的生活中,卓文君以一首《白頭吟》喚回司馬相如的真心,得到最後的相守,正如《白頭吟>;;中所寫的那樣”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那般,相守到老。

我想最美的愛情不過是到了老年時,依舊很相愛的人在一起。在那夕陽西下時,相互依偎着欣賞那夕陽的美景,一生一世一雙人。愛情是什麼?我想我的心中已有答案了。

《邊城》裡的愛情是無色的,就像流淌過邊城的湘西水脈,澄澈得見底;《邊城》裡的愛情是有聲的,是輕揚在扶疏的竹林間、挂在梢頭的歌聲;《邊城》裡愛情又是懵懂的,是情窦的初開,因而格外輕靈。在《邊城》中我感悟到了愛情的真谛,純潔、高尚的愛情,令我神往,使我久久不能從書中出來。

讀《邊城》有感9

有人說:夕陽是美麗的,瀑布是壯麗的,彩虹是絢麗的,而人生的風景是至善至美的。夕陽的美麗是人生的盡頭,瀑布的美麗是人生的号角,彩虹的美麗是人生的希望。那淡淡的憂愁,那淺淺美麗是朦胧的幸福。

天邊是映紅的雲彩,太陽失去了激情,隻乏力地照着連綿的山,它終究會落下,空着來,精着去,留下的,也隻剩那綠草的見證。是啊,夕陽是唯美的,但也是凄美的。夕陽過後是黑色的天地,黑暗的籠罩。美麗的背後是無盡的付出,那老船夫便是最好的例證。平庸的度過一生,他那原始、純樸、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是那樣可貴,沒有都市大街的汽笛聲和喧嚣聲,有的,隻是那無盡的水聲,拉船聲,堅守着自己的崗位,他也曾似太陽般大放光彩,可夕陽時期的他,在雷雨夜靜靜地走了,沒有絲毫的`反抗,也隻能乏力的順從。或許,夕陽留下了的是些許的憂傷,而老船夫留下的,隻是翠翠那無盡的哀傷。

那淺淺的紅日,不再刺眼,那是自然的光彩。沒有高樓大廈,隻與那溫柔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裡精密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優美意境。可帶來的,仍是那絲絲的憂愁,那份平凡甯靜那難以抹去和淡淡凄涼是如此的吻和,那亦是翠翠,這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翠翠心中湧出的茫然無依、說不清道不明的凄楚與憂郁,和保持在自然渾樸中的朦胧、混沌的感覺,就似夕陽帶來大地的感覺,那是份憂愁的美。

曾經的我們,一度感歎瀑布的壯觀宏偉,卻忽略了那瀑布的上遊也隻是條靜靜流淌的河水,我們能注視着孤苦無依的翠翠,我隻幽幽地劃着船,将沒有焦點的眼睛投向遠方。“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那會是永遠的等待嗎?我們無從可知,隻是這和諧理想境界的平凡,也似那流淌的河水,悄無聲息。可是流水形成了瀑布,甯靜的生活還會在命運的變數下翻起浪花嗎?翠翠的命運,是否也會像河邊的白塔,有一天會坍塌呢?

瀑布,是自然傑作。在這種自然的氣勢之下,藏着的,卻不僅有瀑布。細緻,然而絕不瑣碎;真實,然而絕不教訓;風韻,然而絕不弄姿;美麗,然而絕不做作。這不是一個大東西,然而隻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這就是《邊城》,一個藝術家的心力。那種流動的旋侓,優美的意境和彌漫的情愫。流連在簡單的言語中,這份令人憂愁的美麗也化身其中。

水流有力的沖擊着石頭,那麼,是他将翠翠朦胧的幸福夢幻擊碎嗎?或許,是吧。翠翠與大老、二老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就像那瀑布,還未舒展酒杯重重的甩在岩石上,留下的,隻是無助與無奈的悲傷。那淺淺的憂傷,是最親近的人相繼離開,隻是條老狗和翠翠那淡淡的憂傷。

彩虹,隻是虛幻的存在。那時的我們,向往着七彩的天橋,長大後才明白,那隻是個美麗的錯誤,僅僅是光的折射,絢麗的色彩不複存在,原來美麗也是會變味的。翠翠的幸福,也隻是初始的,就像我們對待彩虹的快樂,也隻駐留在那缤紛的色彩上,明白了原理,也就失去了那份幸福。那本應令人倍感幸福的美麗,給人的,隻是如絲般綿長的憂愁。這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豈是簡單的美麗二字。

雨過虹現,“電光從屋脊上掠過時,接着就是訇的一個炸雷”雷雨路過,帶走了那船夫,帶走了翠翠的無知無欲,經曆了風雨人會長大,可是,風雨過後,是否會有彩虹的出現?她的傩送,是否會出現?她那份簡單卻不易得到的幸福,是否也會變味?

彩虹,即使沒有雨水的沖刷也能令人耳目一新。我們可以自己制作彩虹,但那單純的幸福,也就不複存在。風雨中,我們明白,擁有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我們一直都是幸福的,那麼,風雨後的彩虹,除了絢麗還有希望,那份失而複得的幸福,我們能夠擁有她,能嗎?

咖啡的美好,在于苦澀之後濃濃的香甜;生活的美好,在于風雨之後淡淡的幸福;憂愁的美好,在于它并不完美。“美麗總是令人憂愁的”,那些許的期待,那些許的瑕疪,過完那短暫的一生,翠翠守候她渡船,我們守候專屬的憂愁。憂愁的,亦是美麗的。

讀《邊城》有感10

“二十年來生者多已成塵成土,死者在生人記憶中亦淡如霧,惟書中人,俨若可以不死。”

那樣一個少女,在古老、寂靜的水鄉叙述着她羞澀的愛情。在那樣一幅山水迷蒙的畫卷中,永遠印刻着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那老人永遠想要保護那女孩,而那女孩永遠需要那老人的呵護,因為那是她唯一的親人。

黝黑的皮膚,清明如水晶的眼眸,讓兩位年輕人愛上了她;如燕雛般渴求的眼神、尋求依靠的目光,讓爺爺不忍離開她,并為之操勞終身;不知不覺到來的青春,蒙上羞澀,帶着些許萌動,最終卻無法掌握命運。

翠翠,翠色如翠竹,亦脆弱。

愛情來得如此簡單,幾面之緣就讓愛苗滋長于心。然而旁人的促成似乎更多于本人的意志。旁人并沒有強加,而他們其實早已心意相通,隻是不曾表露。隔着山水,這感情來得如此朦胧。

愛情卻進行得如此艱難,沒有兄弟間的角逐,隻有全身而退。是為了翠翠的幸福而退出這場遊戲放她走,還是為了兄弟間的情誼,不忍抹殺。最終犧牲自己,讓愛成為一把匕首,将自己的心割裂。

那段時間,那老人似乎在城内城外跑得很忙,然而更奠定了結局的悲涼:

爺爺終究死了,翠翠等待的那個人,他是否知道翠翠在等他呢?他是否會回來呢?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在這個寂靜的水鄉,從未說出口的“愛”字,從未流露過的感情最終讓一切心緒歸于平靜,卻讓人心如止水,望眼欲穿。

縱有“有情人終成眷屬。”,卻也有命運弄人。為命運所掌控,讓他們相遇、相識、相知、相愛、相離,悲劇早已奠定,讓所有臣服者繞着既定的圈走,默默無言,隻剩淚水。

為何隻剩守候,為何要守望幸福,為何讓萌動的心羞于見天際?若是成為命運的掌控者,也許一切都會豔陽高照,照開愁雲密布,照亮城裡城外,照亮左岸右岸,照亮山水兩頭。水的一頭會有鴛鴦共雙溪。

全境抑郁到不能自已,然而讓人不忍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