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古代被盜的帝王陵墓有哪些
從古至今,有些人為了财物而去盜别人的墓,被盜過的陵墓也是數不清了,接下來就和我一起來了解一下關于古代被盜的帝王陵墓有哪些,歡迎閱讀!
被盜的帝王陵墓有哪些
1.三皇五帝都有名義上的陵墓,但都是後世追建的紀念性陵墓。
2.夏代因争議很多而難考。如果認為二裡頭是夏都,那麼其2号宮殿遺址中的大墓不知是不是當時政治或者宗教領袖的墳墓?該墓已被盜。
3.商、周兩代,全國各地的商王陵、周王陵基本上不是後世追建,就是張冠李戴。
考古能證實的商王陵在殷墟,不過要麼被盜掘,要麼無法證明具體歸屬,不過唯一一座未被盜且能認定歸屬的大墓就是婦好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和其他文物。西周王陵在周公廟一帶,這個出了初步成果,有待進一步研究;東周王陵在洛陽周山、金村、王城三個區域,出土的王作寶尊彜大鼎、周“天子”石圭、天子駕六車馬坑都耳熟能詳了。
4.秦始皇陵在臨潼,陪葬的兵馬俑世界知名,陵墓應未被盜。
5.西漢陵寝在鹹陽塬有9陵,長安東南白鹿塬和少陵塬各1陵,可惜被赤眉、呂布和長安饑民盜空,傳說漢文帝陵因簡葬幸免,但根據《漢霸陵帝陵的墓葬形制探讨》(《考古》2015-8)的論斷,漢文帝霸陵已于不晚于2001年即被盜掘,據盜掘者述,霸陵具有三重回廊,當時被盜出文物300餘件。東漢陵寝在孟津有5陵、在偃師有6陵、漢獻帝陵在修武、劉懿、劉辨陵墓不可考,基本也被盜空。
5.曹操墓在安陽西高穴村,其實早已多次被盜,不過孑遺仍很可觀,曹丕陵傳在偃師南蔡莊、曹睿陵傳在汝陽茹店村,但都未證實,後三廢帝都未以皇帝規格起陵;劉備陵傳在成都武侯祠,未證實,劉禅墓傳在孟津翟泉村,不可考;孫堅、孫策墓傳在蘇州盤門外,宋代之前就已被盜,孫權陵傳在南京市鐘山明孝陵内,未證實,孫皓墓疑似在江甯孫家山或洛陽某地,未證實,孫休陵傳在當塗龍華村,未證實。
6.西晉4帝唯武帝、惠帝有陵,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都追封有陵,皆被盜,剩餘多是塗朱陶器、塗彩蚌殼之類,偶有金葉和串珠。東晉在南京雞籠山有4陵、富貴山到紫金山有5陵、晉穆帝陵在幕府山,基本都被盜,晉穆帝永平陵剩餘的随葬品略多,有金銀飾物和玻璃器。
7.南朝19陵都被盜,隋代甚至有為報仇掘陵洩憤的情況(如陳霸先陵),出土的著名器物有竹林七賢磚畫。北朝諸陵也大都被盜,出土著名器物的多為俑陣及壁畫。
8.隋文帝陵在扶風三畤塬,未考古發掘,推測應不能幸免于被盜;隋炀帝陵在揚州西湖鎮,出土以隋炀帝牙齒、墓志銘和十三環蹀躞帶最有名,可能未被盜,但是塌陷已久。
9.唐陵在關中有18陵,昭宗陵在偃師、哀帝陵在菏澤。安史之亂之後就逐漸被盜,以唐末黃巢、五代溫韬、上個世紀90年代盜掘尤烈,除乾陵因山而建積沙防護之外,其餘19陵悉數被盜。
10.五代諸帝大半未能以皇帝形制起陵,保存最完整的後周陵墓在新鄭,民國時期和上個世紀90年代曾被盜,南唐帝陵在江甯東善橋,曆史上多次被盜,隻餘陶俑等物。
11.北宋帝陵在鞏義,被僞齊劉豫盜空,南宋帝陵在紹興,被元代僧人楊琏真伽和允澤破壞殆盡,甚至辱及屍體,宋理宗的頭骨剝下被作為飲器,直到明代才入土為安。
12.遼陵分散在巴林左旗林東鎮(耶律阿保機)、巴林右旗金溝(2陵)和王墳溝(3陵)。阿保機陵完好,金溝、王墳溝諸陵金初即被盜,日據時期又被盜掘,僅有哀冊存于遼博,餘物應都在日本。
13.西夏陵都位于賀蘭山下,曾被元軍毀滅性破壞,孑餘也幾乎都被盜掘。
14.金太祖原葬于黑龍江阿城金上京,後改葬在山河鄉,熙宗陵在峨眉谷,最後與後代諸帝都葬在北京房山,明代明熹宗認為與後金作戰不力是金陵王氣太盛,下令盡毀金陵,後來經考古發掘出土有金絲冠、銅柄鐵劍等物。
15.元代諸帝皆葬起辇谷,傳沒有陪葬,不起陵墓。
16.朱元璋陵在南京鐘山、其餘明代諸帝葬今北京市十三陵,除定陵考古發掘之外其餘都完好。定陵出土了金冠、鳳冠、衮服、絲織品、霞帔墜子等3000餘件文物,但是也暴露出文物保護技術落後等問題,文革之中更是有焚燒屍骨等慘劇發生。
17.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葬沈陽,與追封的先祖皇陵共稱盛京三陵;遵化鳳台嶺有5陵,俗稱清東陵;易縣太平峪有4陵,俗稱清西陵。1928年孫殿英盜挖了乾隆皇
沒有被盜過的皇陵
秦始皇陵沒有被盜。
元代皇帝都盛行秘葬,所以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和打開元代皇帝的陵墓。
明代中,隻有萬曆皇帝的陵墓被考古學家在五十年代打開過,其他陵墓都保存完好。
清代皇陵被盜很多,康熙,乾隆,光緒,還有慈禧都被強盜和軍閥盜挖了。
現在沒被盜的最出名的出了始皇陵外就是唐朝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隆了。
漢代皇帝陵墓都被瘋狂盜挖過,因為在東漢時期軍閥混戰和盜墓之風盛行,所以漢代皇陵基本無一幸免,連漢武帝的茂陵都不知道被盜挖了多少次。
隋朝隋炀帝的那個不應該叫皇陵吧,隻能算個墓,因為是後人替他收屍安葬的。不過沒被盜挖過,保存完好。
明十三陵至今無人敢盜的原因
聲名遠揚的明十三陵,指的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從永樂七年開始修煉陵墓,直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葬入此陵墓才停止,曆時230餘年,陵墓中包括十三座皇帝陵、二十三座皇後陵、二座太子陵、七座妃子陵和一座太監陵。
它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内的燕山山麓中的一座—天壽山,距京五十多公裡,總面積達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裡。在中國曆史上的帝王陵墓中,明十三陵是保存得相對好的一處,其建築之雄偉,曆史文化價值極高。建國初期,國家為了保護這個文化古迹,以重點保護文物對待十三陵。
十三陵分别于1957年和1961年被設立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又被國務院确立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再次被國家旅遊局确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如此完美的一座陵墓,卻不該是無人問津的,然而縱觀古今,卻曾未遭過盜,究竟為何?文物工作者通過研究和測定發現原因有三:首先,十三陵的墓道的設計極為不規則,一改常規的通過中軸線筆直通往墓室,從邊上環繞而上,一繞就容易把人帶上偏路了。
其次,明十三陵位于首都附近,從明至清再到北洋和現政府,政府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力度。
再者,十三陵坐落在小盆地地區,周圍重巒疊嶂起到了屏障作用。據說,當年孫殿英到了十三陵,都不敢碰觸這個陵墓,要知道孫殿英可是曾以剿匪的身份盜掘了幹隆皇陵墓和慈禧太後的定東陵的人,而且光盜墓還不止,他甚至把慈禧屍體抛于荒郊野嶺,這種無惡不作的人還有陵墓能夠讓他止步不前的?莫非在十三陵中真的有令他恐懼的嗎?
曆史上能夠超越唐宋之治的朝代隻有明朝,它不僅經濟觸及了全球,它的文化藝術成就也可以說是撼動了整個世界的朝代。如此強大的一個朝代,引得舉國上下的尊敬,當時在漢人心目中明朝就是正統的代表,孫文口号就包括有"驅除鞑虜恢複中華"。而孫殿英心裡也清楚明白:要是盜掘了明帝墓他将面臨一件事---死!畢竟盜墓本就是掉腦袋的罪行,若再冒犯了明陵,那就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不說會給他帶來多大的災難,就算是他手下的兵都要集體逆反。所以當他到了十三陵所在地,卻不敢繼續往前走,隻默默搖頭說出了八個字:報仇雪恨,破壞風水。意為盜慈禧墓隻為報仇雪恨,假如再往下挖,隻會壞了風水。
猜你喜歡:
1.超星爾雅考古發現與探索答案
2.考古發現古墓紀錄片乾陵
3.邙山晉帝陵的趣聞
4.古代古墓故事曆史傳說
5.四川武侯祠導遊詞3篇
6.乾陵景點導遊詞
有誰知道哪些皇帝的墳墓被盜過
1、康熙皇帝,景陵
在驚人動魄的1928年7月那場東陵大盜案期間,景陵地面建築就已殘缺不全,一些木件多有盜損。
據後來負責重殓的宗室載澤等記憶,景陵小碑亭周圍柁雲均失,天花闆丢失3塊,神廚庫門窗均失,枋檩柱有失落,東西朝房門窗坎框枋全失,東西班房木架全失,牆坍塌,隆恩門匾額失,門扇上門釘全失,枋子天花闆全無,隆恩殿石欄有毀,隔扇、坎框、窗棂、天花闆全失,神龛全失,佛樓隔扇丢失4件,琉璃門坎全失,銅缸僅存有1件,寶城明樓的門窗隔扇天花闆全失,枋子不全。
盡管如此,由于當時的民風還比較純樸,景陵地宮還未發生像慈禧、乾隆那樣的掘棺揚屍大案。可是,到1945年日本投降,國共正處在開戰前夕,時局動蕩,東陵一帶沉寂了多年的盜匪便又開始活躍起來。這樣,景陵地宮便遭到了滅頂之災。
1945年8月,當地人某土匪帶許多人來到景陵,在陵院内拆了一大堆磚,也未能進入,于是派出不少人站崗,讓精明強幹的人整整刨了一夜,才得以進入地宮之中。由于正處雨季,地宮内積水很多,當盜匪們來到金券中時,看到許多棺椁。盜賊急切地用斧劈棺時,棺内突然冒出火來,當場燒傷了2個人,吓得匪徒們四散而去。過了一會兒,看看沒什麼支靜,盜匪才再次進入地宮之中。
從景陵盜走的珍寶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康熙帝的殉品“九龍玉杯”了。九龍玉杯為玉質,長方形,高3公分,寬4公分,長6公分,有蓋。玉杯4角各有二龍戲珠,共8條龍,把手為1條龍,合計9條龍。這件名貴的酒杯,隻要盛滿灑,就可以從杯裡看到9條翻轉的蛟龍,似在翻騰的大海中追逐嬉鬧。傳說康熙年間,楊香武曾3盜九龍玉杯而未果。康熙帝死後,将這件名貴的酒杯帶入棺中。
這件珍品後來落入當地一名田姓盜墓者手中【此人盜墓前與同夥約定,隻要這件寶物】,經多方努力工作,這名盜墓者交出了九龍玉杯。可是,時光流轉,九龍玉杯現已不知下落。
景陵這次被盜開後,由于一直未封住地宮入口,加之無人管理,以後又多次被“掃倉”,珍貴文物已蕩然無存。為了打擊盜陵犯,震懾犯罪,政府極為重視這次盜陵事件,派出專門幹部處理此案。那些盜陵案犯紛紛落網,其中,有6名重犯被遊行于市之後,押往景陵大碑樓,執行槍決。雖然這些犯罪分子被正法了,可那些珍貴的文物卻流落各地.......
2、乾隆皇帝,裕陵
孫殿英在盜慈禧陵寑的同時,另一路士兵也在盜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怪事就是從這裡開始……誰擋門!
盜墓賊在順利打開乾隆裕陵前面幾道門後,最後一道門怎麽打也打不開,用粗樹幹撞門也無濟於事。士兵情急之下,隻好将其炸開。石門炸開後,士兵驚訝地發現了一個天大的奇事,裕陵内葬有乾隆和孝賢純皇後、哲敏皇貴妃等6人,其他五個棺椁都在石床上,唯獨乾隆的"走"了下來,将石門死死的頂住,以緻士兵無法将門打開。
讓士兵無法理解的是,當年乾隆沉重的棺椁安置到地宮石床上後,為确定風水線,校準龍脈最旺的方位,在棺的四角放了四塊很沉的龍山石。這四塊龍山石牢牢的固定乾隆沉重的棺椁,為何乾隆的棺椁會獨自"走"了下來。
有專家認為這是滲漏進地宮的地下水産生浮力作用,将乾隆棺椁漂起所緻。但…其它五具為何不動?裕陵被盜之後,重斂者描述了他進入乾隆地宮時所見到的悲慘情形……
「我持燈進入地宮,見有白骨數節浮於泥水之中,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狀比西太後陵凄慘百倍。」未腐化的女屍!
後人随後重斂屍骨,發現墓中6具屍骨隻剩4個頭骨,屍骸全碎。而一具壓在石門下的棺椁裡,重斂者找出一具頭骨,因為骨骼較大,判斷是乾隆頭骨。找到乾隆頭骨後,隻剩一人頭骨沒找到。棺椁裡衆人找遍了也不見蹤影,人們猜測可能被盜墓者帶出了地宮。就在人們快要放棄尋找時,令人吃驚的事情發生了
!
在地宮西北角的深水裡浮現出一具完整的女屍,面目如生,令人驚異。根據推斷,這具女屍應該是孝儀皇後。死後被追封為孝儀皇後的她,是嘉慶皇帝的生母。這位孝儀皇後死于乾隆之前,同處一個地宮,為何唯獨她的屍骨保持如此完好?遺老們心中大惑不解。
遺老心中疑惑尚未解開,又一個問題讓他們困擾不已,那就是如何區分那些散亂骨骸的身份呢?讨論了數日,最終決定合葬一棺,此舉開創了有清以來帝後妃同葬一棺的惟一特例。重新葬完慈禧、乾隆帝後妃遺骨後,人們蓋上殘缺的棺蓋,掩閉石門,再将隧道完全填封。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兩座地宮才再次被打開清理。
不過同樣的"鬼擋門"怪事在1975年又發生了一次!考古專家清理乾隆裕陵地宮時,乾隆的棺椁這次又"走"了下來,它頂着了石門,起到了自來石的作用,讓人無法順利進入裕陵地宮。
1984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對乾隆和慈禧兩陵進行了整理。開棺結果驗證了當年清遺族重殓時的記載。
3、鹹豐皇帝,定陵
上次盜景陵不同,這次盜陵由黃金仲獨自一人指揮。按事先的分工,由王紹義等人指揮盜掘惠陵、定東陵
,由于自己不太懂古陵的建築結構,指揮失誤,故此進度遲緩,心中焦灼。
經過幾天的挖掘,他們終于将定陵的地宮打開,然而就在打的同時,就聽見有人大叫:“天呐,不好了,地宮裡有毒氣!”随着一聲驚叫,剛打開地宮入口的人們潮水般退下。黴氣逐漸散盡後,人們漸漸安靜下來。這時,黃金仲命令下屬要不惜一切代價,進入地宮,炸開石門!就在這時,參與盜定陵的一個小頭目來向黃金仲彙報一個非常不妙的消息:定陵的地宮有積水!
聽到這個,黃金仲十分吃驚與懊惱,他本以為炸開石門後,劈開棺材,就能将寶物輕而易舉拿到手,誰知在地宮裡又發現滔滔大水。
然而,所謂魔有魔法,賊有賊招,地宮的積水并沒阻止了盜賊的步伐,為了能夠順利地得到地宮的寶物,這夥盜賊轉身到隆恩殿香案頂上拿下大匾,再加上兩扇紫檀門闆,稍一捆綁,竟然做成一個竹伐,一個小時後,這夥亡命之徒坐着“船”劃進鹹豐和薩克達氏的棺椁前,跳上棺椁,揮動利斧、劈棺揚屍,将随葬物品洗劫一空。
4、同治皇帝,惠陵
土匪王紹義率匪衆打開同治帝後惠陵的地宮大門,将屍體從劈開的棺椁中拖出來時,隻見那位倒了一輩子
黴的同治皇帝隻剩一把枯骨。匪衆們将金銀珠寶搶奪一空,揚長而去。
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共捕獲匪衆300多人,其中有6名罪大惡極的匪首,被押赴景陵大碑樓前槍決示衆。遺憾的是,這次盜陵的最大匪首王紹義卻逃之夭夭,直到5年後,才被當地公安部門捕獲并槍決。
據民國三十五年(1946)四月二十二日《世界日報》略載:“三十四年十二月清三陵被盜,一、同治惠陵,棺兩口。一同治,一陪妃,屍體俱面目如生。金棺前供桌上同治翠印一、金表一。棺内外珠寶、玉翠、金屬等品,用麻袋裝出,再用香爐量分,金子約二十餘斤。”
又據民國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華北日報》略載:“惠陵盜犯供詞略稱:三十四年十一月間,奉司令命,征集民夫挖掘惠陵,用炸藥把石門炸開,第一層有四個架子,分列兩旁。一邊是皇帝翠印一顆、皇後翠印一顆,一邊是書籍及印刷闆之類。第二、三層沒有東西。第四層有棺兩個,用斧錘等将棺劈開,由皇棺内取出半斤重金墨匣一方、重四兩金八卦一個、美國贈品四邊鑲白珠可走半年之金表一個、朝珠白缂各兩串、二十四顆的白珠子兩串、翠扳指一個、金火盆一個、翠煙袋一支。在後棺内取出鳳冠一頂,白玉镯、金镯各一對,翡翠、珍珠、瑪瑙及木質朝珠各一串,重三兩金九連環一件,鳳凰簪子一件,瑪瑙扳指、金鑲白珠戒指、翠牌各一個,長翠簪一件,其他零星物品無法統計。”
惠陵被盜後,由于東陵當時處于無人管理狀态,盜口一直到1952年清東陵成立文物保管所時才堵砌上。由于洞口長期未堵,當地許多百姓都到地宮裡看過。當地流傳說:惠陵地宮裡那位娘娘【指皇後阿魯特氏】的屍體一點兒未爛,面目如生。她渾身被扒得一絲不挂,肚子被剖開,腸子流了一地。社會上盛傳這位娘娘是吞金死的,他們為了取金子,把娘娘的腸子從頭到尾撸了一遍。
任過當年薊縣公安局局長、調查、處理過“1945年事件”的雲光,就專門撰文記述過當年幾座清陵被盜後的情況,這裡摘抄一段其在惠陵内的所見:
“······當時景陵、惠陵均已被盜,先去景陵,發現洞口裡有水和亂條石,就沒下去,又去惠陵地宮,手執着火把,一道鑽進地宮的有唐建中、李和民、趙蔚(均為警員)等,地宮過道裡空空蕩蕩,幾道石門前一無所有,進到最裡面,看到兩具棺椁。同治皇帝居右,隻剩一把骨頭了,也沒有什麼衣物,皇後居左邊,皇後屍體沒爛,有長發,衣服被扒光,俯身躺在棺内,棺前還有一些黃色的絲織碎片。我們出來時,讓當地民兵、幹部将洞口堵上。時過兩三天,又有民兵、幹部來報告,說娘娘(皇後阿魯氏)從棺中被拉出來,腹部也被剖開了,從腸子裡把金子取走了,傳說皇後生前是吞金死的。”
5、光緒皇帝,崇陵
崇陵是清朝第九代皇帝光緒的墳墓。它是我國最後一座帝陵墓,也是西陵四座帝陵中惟一打開地宮并對外開放的一座。
1938年秋季,一夥不明身份的軍人盜掘了崇陵地宮。傳說,崇陵被盜是當年參加過修建工程的人所為。還有的說是當地一股匪徒所為。崇陵地宮究竟被誰盜劫?我們訪問了當地一位了解内情的高齡老人。他說1938年秋,正是兵荒馬亂之際,日本軍已占領了易縣城。西陵作為皇陵,已沒有了過去那威嚴的八旗護陵兵,成立了皇室後裔和日本人組成的警備大隊,名義上是護陵,實際上是為日本人辦事,專與共産黨作對。當時西陵附近有一位青年人,抱定抗日救國心,但對共産黨沒有認識,不願投奔共産黨,也不願投奔國民黨,自己找了鄰村幾個親戚朋友,準備成立一支隊伍打日本,但手中又沒有槍支,怎麼辦?幾個人一合計,決定盜掘珍妃墓。當他們去珍妃墓的第二個晚上,看見大約有一個營的軍人奔向崇陵,第二天早晨就看見從崇陵出來的路上有盜墓者留下的痕迹--绫子布等瑣碎的東西。崇陵被盜了,那批隊伍究竟是何人,至今仍是一個解不開的謎。
據發掘資料記載,當年盜墓者從方城月牙城内罩壁前撬開墁地磚石,鑿開地下油灰澆鑄的城磚,掘一深洞。盜洞高99厘米,寬146厘米,洞深到墓道底牆礤以下23厘米,穿過了封門牆最底層,再向上翻挖便進入地宮隧道券,而後又用杉杆木片撥開各道石門的頂門石,進入金券。
至1980年挖掘時,發現在地宮石門上留下了盜墓人用工具撬門的痕迹,四道石門均為東扇門被打開。墓室内光緒皇帝的棺椁正面被錘斧鑿開一個大圓洞,光緒皇帝的腳被拖到棺外,遺體已腐爛,骨骼尚連為一體,貼身穿的衣服腐爛不堪,殘留兩節發辮,腳上沒有鞋,頭上沒有冠,随身佩帶的裝飾以及棺内的所有随葬品全部被盜掘一空,隻有左手握有一件翡翠套環和兩件玉石。
隆裕皇後的棺椁被破壞得非常嚴重,隆裕的遺體和服飾全部腐爛,隻有局部的骨頭露在外面,裝飾品和随葬品幾乎被盜光。清理地宮時,發現隆裕的右肋下有小荷包一枚,内裝各種珍珠二百餘件,手中握有玉石一塊。
光緒棺内圍五色織金梵文陀羅尼緞和各色織金龍彩緞共十三層,圍帳上的梵文有的保留較完整,經專家鑒定,所書文字為藏文咒語。隆裕棺内圍帳三層,紫色織金梵文。兩具棺椁均為珍貴的楠木所做,外椁内棺,棺置于椁之中,棺四壁書梵文經咒。
光緒皇帝的椁和棺是被盜墓者用錘斧鑿開的,死者頭向北,盜洞是在死者腳部的棺椁檔闆上,棺椁上的洞東西長1.10米,高85公分。
6.最後是慈禧的墓被盜。
東陵都被盜了,西陵中泰昌穆三陵保存完好,其他也被盜了。清初三陵官方上說沒有被盜。如果清初三陵沒被到,那就是清朝留下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陵墓群了
哪些皇帝陵墓被盜了
1、鹹豐帝的定陵
定陵是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陵寝,位于清東陵界内最西端的平安峪。始建于鹹豐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後計有7年半的時間,淨耗白銀三百一十三萬四千五百四十七兩之多。
2、光緒帝的崇陵
崇陵是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和孝定景皇後(裕隆太後)葉赫那拉氏的合葬陵寝,位于清西陵泰陵的東北面面約4公裡的金龍峪。是中國曆代皇帝中的最後一座陵寝,宣統元年(1909年)破土興建,民國四年(1915年)竣工,在1938年被一夥不明身份的武裝人員所盜。
3、乾隆的裕陵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地宮内葬有乾隆本人、兩位皇後和三位皇貴妃。1928年7月上旬,孫殿英部以軍事演習施放地雷為名,驅走全部守陵人員,封鎖關隘,實行戒嚴,大肆洗劫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
4、唐太宗的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後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也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
5、康熙帝發景陵
景陵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烨(康熙帝)的陵寝,位于遵化州西北七十裡昌瑞山孝東陵之東稍南二裡許。康熙皇帝首創了先葬皇後,地宮門不關閉,以待皇帝的先例。1945年日本投降後,清東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繼1928年7月孫殿英之後的第二次盜掘清東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當地一個姓張的人糾集約300餘人對景陵展開了大規模的盜掘。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清崇陵
百度百科-清景陵
人民網-為什麼元皇陵一個不見清皇陵被盜多處?明皇陵無一被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