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是什麼意思(造像是什麼意思網絡用語)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造像的意思是什麼
  2. 内在造像,外在顯像,知行合一什麼意思
  3. 淨信心造佛形像是什麼意思
  4. 魏碑造像是什麼意思
  5. 窮鄉兒女造像 什麼意思

造像的意思是什麼

在古代,造像常常指雕塑或繪畫人物形象,這一技藝在不同文化中有着悠久的曆史。在三國時期,曹植在其《寶刀賦》中提到“規圓景以定環,摅神思而造象”,展現了造像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的複雜性。這種藝術形式不僅限于雕塑,還包括了繪畫等形式。

随着時間的推移,造像的材料和表現形式也變得多樣化。唐代時,無論是寫經還是造像,都是宗教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常衮作為官員,在面對國家财政緊張的情況下,仍支持寫經造像,顯示出這一活動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到了近代,造像的概念進一步擴展。在張之洞的《哀六朝》詩中,造像被用來描繪古代雕塑,如“《玉台》陋語纨袴鬭,造象别字石工雕”,展現了古代石雕藝術的獨特魅力。徐特立在其《研究曆史的目的與方法》中提到藝術家的造像,強調了通過造像可以了解不同時代和種族的人們。

在現代,造像不僅僅是指雕塑或繪畫,它也可以是照片。許地山在《危巢墜簡·三博士》中提到的“銅版造像”,就是指照片的一種形式。這種照片不僅用于紀念,還具有藝術價值,能夠反映出人物的時代特征。

總的來說,造像作為藝術形式,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内涵和曆史信息。從古代的雕塑到現代的照片,造像始終是記錄和表達人類形象的重要方式。

内在造像,外在顯像,知行合一什麼意思

形成過程,人的行為和言語,人的心智與行為之間的協調。根據查詢中國傳統哲學可知,内在造像,外在顯像,知行合一字如下三點:

1、形成過程。内在造像指的是這種精神理念的形成過程,即人的經驗、知識、環境、家庭、教育和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塑造了人内在的思想和品格。

2、人的行為和言語。外在顯像則是指人的行為和言語,這些行為和言語可以讓人看到他的内在造像。如果一個人行為和言語能夠準确地表達他的内在造像,就是知行合一。

3、人的心智與行為之間的協調。知行合一是指人的心智與行為之間的協調,即人的思想、态度和行為是相一緻的,這種協調是一種高度的境界。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知行合一被認為是一個人真正的道德覺悟的表現,也是人類追求真理和完美的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

淨信心造佛形像是什麼意思

個人理解:對佛法生起清淨的信心,去造佛像。

以下是經典摘錄,懂古文就慢慢看,希望對您有幫助,祝六時吉祥。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節錄)

大唐于阗三藏提雲般若奉制譯

佛言。彌勒。如汝所言。當知此人亦複如是。由造像故。彼諸惡業永盡無餘。所應受報皆不複受。彌勒。業有三種。一者現受。二者生受。三者後受。此三種業中一一皆有定與不定。若人信心造佛形像。唯現定業少分容受餘皆不受。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有五種業最為深重。決定堕于無間地獄。所謂殺父害母殺阿羅漢。以惡逆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若有衆生先作此罪。後于佛所生淨信心造佛形像。此人為更堕于地獄為不堕耶。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為汝重說譬喻。如或有人手執強弓。于樹林間向上射葉。其箭徹往曾無所礙。若有衆生犯斯逆罪。後作佛像誠心忏悔得無根信。我想微薄。雖堕地獄還即出離。如箭不停。此亦如是。又如比丘得神足通。從海此岸到于彼岸。周旋四洲無能礙者。此人亦爾。由先所犯暫堕地獄。非彼宿業所能為礙。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是法性身非色相身。若以色相為佛身者。難陀比丘與轉輪聖王皆應是佛。以悉具有諸相好故。或有衆生壞佛法身。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後發信心而造佛像。此之重罪為亦銷滅為不得滅。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彼衆生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唯以口言而不壞見。後生信樂造佛形像。此先惡業但于現身。而受輕報不堕惡道。然于生死未即解脫。

魏碑造像是什麼意思

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志》及《張玄墓志》,已開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

清代中期倡導“尊碑抑帖”,沖破“館閣體”的束縛,碑學興起,書風為之一變。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有許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書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鑿的,臨寫時要注意不使刀痕誇張,免生習氣。

藝術特點

魏碑是楷書的一種,魏楷和晉朝楷書、唐朝楷書并稱三大楷書字體。魏碑表現出由隸書向典型的楷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過渡因素。魏晉之際已經有了楷書,鐘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黃庭經》等楷書作品已然是比較成熟的楷書,但是大批西晉知識分子随晉室南渡之後,北朝的書風就和南朝大異了。

北朝現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間無名氏書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謂“風流蘊藉”的書法風格自然不一樣。鐘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隸變楷的過程,由于晉室南渡,北魏的民間書法家們沒有繼承多少他們的成果,而是遵循原來民間書法的發展軌迹,更多地是直接從漢魏時期的隸書演變而來。

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書論家劉熙載認為“南書溫雅,北書雄健”;與晉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筆和結體趨于規範統一,魏碑則用筆任意揮灑,結體因勢賦形,不受拘束。

窮鄉兒女造像 什麼意思

窮鄉兒女造像,這個是碑文,在石碑上刻的碑文,在書法上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南北朝時的北魏佛教大興,北魏當時都城在現在的山西大同,現在到大同去可以看到保存完好龍門石窟。石窟裡有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佛像,修造佛像對個人的功德有益,最開始是皇家才有資格在這裡造佛像,别的大臣百姓要在這裡修造佛像想都别想。後來北魏遷都到洛陽,這皇家禦用的造佛像的地方就空出來了,隻要是有錢的财主就能捐錢造佛像了,可是窮人怎麼辦呢?窮人也有向佛之心,也想要佛祖保佑,但是兜裡沒錢怎麼辦呢?所以就大夥湊錢也得把佛像造好,所以就有了窮鄉兒女造像記。佛像造好後,底下都是刻有碑文的,記訴年月日事迹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