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明清時期的浙派篆刻家有哪些
皖派和浙派是明清時期影響最大的兩個篆刻藝術流派。皖派是指安徽一帶的篆刻家群體,前期以何震為創立,并有朱簡、汪關等為繼,後期則以程邃為代表。浙派篆刻又叫作“浙江印派”,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篆刻流派之一。清代乾隆年間,浙派篆刻崛起于中國印壇,與徽派一起成為清代時期主要的兩大流派。它有深厚的傳統基礎和完整精湛的技法,蘊涵着巨大的藝術能量。丁敬是浙派篆刻的創始人,著有《武林金石錄》。
清初的印壇,當一些印人繼續為文(彭)何(震)遺風所籠罩,“兩浙久沿林鶴田派”(汪啟淑《續印人傳》),東南印壇競為妍美的氛圍之中,以丁敬為首的浙派印風異軍突起,給清代中期的篆刻帶來了清新的氣息。
清黃易篆刻平陽
丁敬(1695-1765年),字敬身,号硯林、丁居士、龍泓山人等,浙江杭州人。淹通金石書畫,精于詩文。乾隆《杭州府志》載其“分隸皆入古,而于篆尤笃,善摹印,然非性命之契不能得一字”。袁枚題詩則稱其為“世外隐君子,人間大布衣”(《小倉山房詩集》)。丁敬于篆刻有很強的獨立意識,曾有詩表達心志:“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如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論印絕句》)。
丁敬刻印取法秦漢、宋元印式,但又不為其所囿。他吸收朱簡、魏植初創的切刀法,進一步強化其特征,形成個性化的成熟的切刀技法,所刻線條古拙蒼茫。作品篆法删繁就簡,參用隸意,體勢簡古,在章法上崇尚平正自然,表現性靈,從而體現了刀法、篆法、章法的和諧統一,具有超脫塵俗的山林氣象。
當時汪啟淑評他“力挽頹風,印燈續焰,實有功也”(《續印人傳》)。丁敬的印法面目一新,以杭州地區為中心的浙籍印人相繼效法,支脈延綿近兩百年未衰,被稱為“浙派”或“西泠印派”。
清丁敬篆刻丁敬身印
“敬身”六面印是其代表作之一,石章經火焚,殘損嚴重,是曆經輾轉的劫後遺珍。據魏錫曾《書賴古堂殘譜後》記,丁敬在獲得已失子印的明代梁袠所作套印後,制作了這件六面印補入。嘉慶、道光年間嗜好丁敬派篆刻的何元錫,多方收集了丁敬及蔣仁、黃易、奚岡的印蛻,集為一譜,其中保留的是當時此印完好的印面。此印形式包含了取法漢印的多種類型和宋元朱文印式:沉着渾厚如“丁敬之印”,以爽健的單刀展示清勁風骨如“敬身之印”,朱文“敬身”則用短切将圓暢和凝練融為一體,可謂移步換影,各具韻味,表現了丁敬深厚的功力。
蔣仁、黃易、奚岡、董洵、張燕昌是前期浙派的代表作者。前三人與丁敬同為錢塘人,被合稱“西泠四家”。董、張兩人因非同籍,過去被列于西泠印派之外。這是曆史上以地籍名派形成的現象。
蔣仁(1743-1795年),初名泰,字階平,因在揚州平山堂得到一方“蔣仁之印”古銅印,遂改名并易字“山堂”。别署吉羅居士,女床山民等。以書、畫、詩文名世,才藝富擅。蔣仁家境貧寒,性格孤冷,留傳作品較少。篆刻以樸拙洗練的風格面世,簡潔恬淡,意境高逸,邊款刀法跌宕厚重,筆意分明,亦為其特色。趙之謙《書揚州吳讓之印稿》中評其為“九拙而孕一巧”,是非常深刻的評析。
黃易(1744-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秋庵。曾官山東濟甯運河同知。精于書畫,一生緻力于金石碑刻的搜求考證,著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黃易的作品,早年用刀起伏幅度較大,入石較深,故秀挺明快,後期轉為短切,凝練渾融,神意内蘊。其朱文印體勢自然潇灑,在浙派印人中别具一格。
清黃易篆刻詩題窗外竹茶煮石根泉
奚岡(1746-1803年),初名鋼,别号鐵生、蘿龛、蒙泉外史等。其繪畫與梁同書之書法為時人所并重。奚岡性格豪邁,有酒狂之名,“酣嬉淋漓,酒氣從襟袖間出”(蔣寶齡《墨林今話》),刻印風格以古拙疏逸見勝,印文體勢内斂,白文亦方圓互見,故力感含蓄。
清奚岡篆刻頻羅庵主
張燕昌(1738-1814年),字芑堂,浙江海鹽人。為丁敬入室弟子。著有《金石契》、《石鼓文考釋》、《芑堂印譜》。作品蕭疏真率,别有情趣。
董洵(1740-1812年後)字介泉,号小池,浙江紹興人,刻印能得丁敬神韻,著有《多野齋印說》。
清張燕昌篆刻
丁敬創立的刻印技法,由蔣仁、黃易、奚岡等人從不同方面有所發揮,使這一流派的風格形象趨于豐滿。清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浙派呈現從者如流的盛況。錢塘印人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被稱為“西泠後四家”,是後期浙派的代表人物。
陳豫鐘(1763-1806年),字浚儀,号秋堂。印風工整,含蓄,法度嚴密,刀法在浙派諸子中最為内斂。“陳豫鐘印”是作者的自用印,印作四面刻陳氏的姓名、字、齋号,風格工穩端嚴。
陳豫鐘篆刻托興毫素
陳鴻壽(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曾入阮元幕府,後官江蘇溧陽縣令,升河工江防同知。陳鴻壽善書畫,能詩,曾在溧陽與制陶名家楊彭年合制紫砂茗壺,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物。篆刻用刀恣肆爽利,節奏明快,具有蒼勁冷峻的特點。
清陳鴻壽篆刻問梅消息
兩陳的印款風格皆隽秀精詣,陳豫鐘端莊内斂,清秀而不失樸厚,陳鴻壽則靈動簡潔而具古意,深得時人稱譽。
趙之琛(1781-1852年),字次閑,一字獻父。趙氏以峻峭的用刀風格将浙派的特征推向極緻。趙氏一生創作甚豐,印式變化多樣,巧中求趣,張揚了丁敬的傳統。後期作品刀法、章法漸趨程式傾向。
清趙之琛篆刻林氏少穆(為林則徐作)
錢松(1818-1860年),字叔蓋,又字耐青,号鐵廬、西郭外史等。是晚期浙派中個性獨特的人物。錢氏于刀法、篆法均有不蹈故常之處,刻印以切帶推、削,緩慢行進,線條極具澀勢。他曾在“蠡舟借觀”一印邊款上提出對刀法“但以筆事之”的主張。錢松的篆法質拙,方圓互參而善于蓄勢,具有虛和恬淡的意趣。
清錢松篆刻趙光之印
浙派篆刻先鳴于世,經清嘉慶年間何元錫、何澍父子和光緒年間傅栻、丁丙先後輯成《西泠四家印譜》、《西泠六家印存》、《西泠四家印譜(附存後四家)》為之揄揚,影響益為廣泛。晚清以後浙派傳人紛紛活動于周邊城市,成為一支與晚明徽州印人群體頗為相似的藝術家隊伍。
這一陣營中,謹守法度者以鐘以敬、吳隐、葉銘、高時顯、丁仁、高時敷為典型,稍變舊體者有王褆、唐源邺、韓登安、吳樸等,皆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期傳承浙派印風的名家。
鐘以敬(1867-1917年)印風襲趙之琛法,所作精整峻拔,形神皆備。刻款亦清秀雅緻,為此期傳承浙派篆刻的典範。
鐘以敬篆刻伏廬
吳隐、葉銘、丁仁與王褆為西泠印社創建人。
吳隐(1867-1922年),字石潛,号潛泉,别署遁庵。浙江紹興人。少時習碑版镌刻,由技進乎道,弱冠以後即寓滬從藝并緻力金石篆刻資料的傳播。吳隐與繼夫人孫錦(織雲)、子吳熊、吳振平同為印社社員。
葉銘(1867-1948年),又名為銘,字品三,号葉舟。原籍歙縣,世居杭州。葉氏以多年之力搜集史傳資料,撰成《廣印人傳》十六卷及補遺一卷,記載曆代印人一千八百八十六人,為篆刻史上最為齊備的印人名錄資料。
葉銘篆刻壺公
丁仁(1879-1949年),字輔之。浙江杭州人。為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後人。丁仁承其家藏浙派八家作品,于1904年和1907年兩度輯拓《西泠八家印選》行世。刊行有《商蔔文集存》等。
丁仁篆刻
吳隐的篆刻,線條蒼古,布局以古玺漢印為準則。葉銘對鄧派篆刻有所借鑒,刀法則稍見含和。丁仁又善繪畫,書法長于甲骨文體,治印用刀勁健,布局安适,格調高古。
吳隐篆刻
以王禔為代表的印人群體,在繼承浙派質樸簡古的刀法和篆法基礎上,吸收鄧石如派的圓活體勢和古玺及宋元朱文形式,以增其雅妍,拓寬了創作手法。運刀靈活變化,形成兼容古拙清勁與隽秀典雅風格的一翼,推陳出新,為浙派印風在新時代的傳承注入了活力。
王禔(1880-1960年),字維季,号福庵。少時以書法、篆刻名世。篆、隸書皆端莊甯靜,極具功力。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鑒定委員,上海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籌委會主任。
王禔篆刻
唐源邺(1886-1969年)與王禔并為民國時期傳承浙派的中堅。唐氏青年時代随外祖父宦遊杭州,受浙中文風浸淫,攻習金石文字與書法篆刻。後與王禔、馮康侯同供職于國民政府印鑄局。
唐源邺篆刻潤父珍賞
王禔門人韓登安(1905-1976年)、吳樸(1922-1966年)兩人于書法兼長四體,一生緻力篆刻最勤,精微典雅,印風傳王氏而各有創變。
清代有影響力的印學理論家有哪些
清代湧現了一批有影響的印學理論家,他們以獨具的藝術眼光,闡述了印學中的技法、美學觀、各派源流等,為我們研究清代篆刻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
比如,周亮工著的《印人傳》最有影響,此書是他傾其畢生精力、遍訪印人的嘔心力作。隻可惜周亮工《印人傳》未完成,于1672年去世。他的《印人傳》以傳記體的形式,對每位印人的創作思想、師承關系、流派風格,審美範疇進行了論述。為後世印學提供了很珍貴的印學史資料。他還有《賴古堂文集》、《書影》、《字觸》、《閩小記》、《讀畫錄》、《尺牍新鈔》等行世。
再如魏錫曾,他一生對金石拓本、印譜、名人印蛻彙輯甚富,嗜印有奇癖。他自己不刻印,但對印學的研究獨具慧眼,入木三分。他的印學理論散見于“序”、“跋”和詩中。他撰寫的《論印詩二十四首》,對明、清時期各流派印人的論述,可謂淋漓盡緻,恰當好處。其詩之文采隽永,才情并茂,是晚清傑出的印學理論家、鑒藏家。
清代印學理論家及書籍還有:秦爨公著《印指》,福建陳著《印說》,浙江董詢著《多野齋印說》、《續三十五舉》,福建林霔著《印說十則》,馮承輝《印學管見》,浙江姚晏著《再續三十五舉》,海陽汪維堂著《摹印秘論》,廣東陳澧著《摹印述》,海甯陳克恕著《篆刻針度》,北京許容著《說篆》,山東張在辛著《篆印心法》,江蘇鞠履厚著《印文考略》等。
清代的印譜随着清代的篆刻藝術的發展印譜與日俱增。主要的印譜有:周在浚、周在延合輯《賴古玺印譜》,陳介祺輯《十鐘山房印舉》,汪啟淑輯《飛鴻堂印譜》,吳大澂輯《十六金符齋印存》,吳式芬輯《雙虞壺齋印存》,吳雲輯《二百蘭亭齋古銅印存》,丁仁輯《西泠八家印譜》,魏錫曾輯《吳讓之印存》,趙之琛著《補羅迦室印譜》,趙之謙著《趙叔印存》,吳昌碩著《缶廬印存》,劉鹗輯《鐵雲藏印》等,共統計印譜約73種,410卷之多。上述這些印學理論及印譜,為後世學習清代篆刻,了解清代篆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明代的印譜有哪些
.
《西泠四家印譜》,1965年西冷印社出版。印譜收集了西冷前四家丁敬、蔣仁、黃易、奚岡的作品800餘方。作品選自西冷印社所藏的《西泠四家》钤拓本,展示了原作的風格和神韻。
2.
《西冷後四家》,1983年西冷印社出版。印集收入西泠後四家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的作品350餘方,并附有釋文邊。
3.
《吳讓之印譜》,1983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