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請問,書法作品落款時右錄是啥意思
題綱:
一、題跋的含義與應用
二、禮語及分類
三、記時(記年、記季、記月、記日)
四、款識的處理(款識的位置、字體、字号)
款識,簡稱“款”,指在書法作品正文之外所題寫的文字。
署款最初是因實用的需要而産生的。什麼叫款識呢?原先是指古代刻在鐘鼎彜(yí)器上的記載年代等的文字,後來被人們作為考證鑒别的标志之一,并且移用到書畫作品上題寫姓名、年月等等。特别是自元、明、清以來,書畫家們越來越重視署款的作用,越來越重視并刻意追求款識的藝術效果,因而有“妙款一字抵千花”之說。
事實的确如此,一件完整的書畫作品,通常都由正文、款識和印章三者構成,盡管正文是作品的主體,決定着作品的優劣、層次,但其他二者,特别是署款處理得好壞,将明顯地影響通篇的藝術效果。款署得好,往往可以使作品正文的行氣、章法有所增色或得到補救,并因此而更加神采煥發。在這裡,署款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反之,則會損害整個布局,甚至使作品歸于失敗。
款有雙款和單款之分。雙款包括上款和下款,單款隻有下款,沒有上款。如果所留署款的空白較多,而署款又隻有下款廖廖數字的,就叫做窮款。一般說,款識的内容包括正文的作者姓名、篇名、書者必要的記叙、受書單位名稱或個人姓名,這些是上款的内容,還包括書寫時間,書寫者的姓名,籍貫及書寫地點,這些是下款的内容。
一、題跋(bá)
題跋,也叫題記。實際上“題”是“題”,“跋”是“跋”,放在正文前面的叫做“題”,放在正文後面的叫做“跋”,正如清代段玉裁所說:“題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後。”
題跋有書家自己題跋和其他人題跋。他人題跋大多是對以前書法作品的真僞、優劣給予評定,也有今人的墨迹為得到他人誇獎而請名家題跋的。
書家自己題跋的内容主要指書法作品正文的作者姓名、篇名和書家自己或評點正文或記事言情、表露心境的簡短文字。其中書家或評點正文或記事抒情的文字很重要,但又常常不被人們所重視。其實,這常常是書家署款美學意蘊的主要所在,廖廖數語,但卻耐人尋味,有時就像“詩之眼”,一兩個字,其味無窮。
明、清以來一些著名書家的跋語非常精美,這裡略舉數例,以供欣賞。
明代書家文征明行書《遊虎丘詩卷》的跋:“夏月酷暑,無以為遣。偶得佳紙,援筆聊仿山谷墨法。”從這個跋語中,可以體會到書家“遊于藝”的高雅而閑适的心境。
明書家董其昌自書《和子由論書》行草卷的跋:“山谷以東坡書為本朝第一,故書此詩。”書家崇敬蘇氏兄弟文才的心迹,由此可見。
清代書家鄭闆橋行書橫披《難得糊塗》的跋(bá):“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着,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不是在政治和生活中飽經風霜的人,是難以體會出其中的辛酸的。
總之,題跋僅占一塊小小天地,但它是書家心靈的印證,是書法藝術創作大展雄才之地,是書家和欣賞者彼此溝通思想和情感,使書法藝術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的重要之地。
二、禮語
禮語也叫敬語,指款識上常用的一些禮節性的詞語,禮語大緻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對受書者的尊稱,常用的字詞有大、尊、令、恩、仁、賢、吾等。比如尊公(指别人的父親),令堂(别人的母親),仁兄(自己的兄長),賢弟(自己的弟弟),吾友(我的朋友)。
第二類是書者的謙稱,一種是謙虛地表明自己沒有才華,常見的是給自己加上一個“愚”字,如愚父(我的父親),愚兄(我的兄弟),愚兒(我的兒子)。一種是表明自己的輩分晚,常用的有後生、後學、晚生、末學等。
第三類是書者向受書者求教的詞:常用的有正、教、鑒、雅、惠、屬等,如正筆、正字、指正、法正、指教、賜教、大鑒、賞鑒、雅玩、惠存等。
除求教性的詞語外,還有一些一般性的用語,如留念、存念、補壁。
款識中的禮語還有的在末尾寫上“學書”、“拙筆”、“試筆”等字樣的。
三、記時
書法作品署款中的記時有人主張用新曆即公元陽曆注時,強調的是筆墨書寫當随時代,還有人主張沿用舊曆即陰曆注時,強調保持民族特色和傳統習慣,其實這兩種方法可以同時并用。如果用新曆記時,方法很簡單,照日常應用文書寫就行了。假如用舊曆記時法,那麼其中講究很多,特别是有許許多多的别稱需要弄清楚。
1、記年
書法作品記年采用的“幹支”記年法。“幹”是“天幹”,“支”是“地支”。所謂“幹支”是天幹地支的簡稱。十天幹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搭配記年,就成了甲子、乙醜、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個循環,俗稱“六十年花甲子”,參加下表:
1、甲子2、乙醜3、丙寅4、丁卯
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
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
13、丙子14、丁醜15、戊寅16、己卯
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26、己醜27、庚寅28、辛卯
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
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
37、庚子38、辛醜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
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
49、壬子50、癸醜51、甲寅52、乙卯
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巳末
57、庚申58、辛酉59、壬戊60、癸亥
幹支次序表
2、記季
舊曆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即舊曆正、二、三月為春季,四、五、六月為夏季,七、八、九月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為冬季。古時兄弟姐妹的排行,有孟、仲、季的次序,(孟為老大,仲為老二,季為三)孟為長,仲為次,季為三,根據這個,正、二、三月分别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分别為孟夏、仲夏、季夏,七、八、九月分别為孟秋、仲秋、季秋;十、十一、十二月分别為孟冬、仲冬、季冬之稱。季節還有一些别稱,如春的别稱有陽春、芳春、青陽、豔陽、陽中、三春、九春等。夏的别稱有朱夏、朱明、昊天、長嬴(yíng)、三夏、九夏等。秋的别稱有素秋、金秋、商秋、商節、素商、素節,金天,高商、三秋,九秋等,冬的别稱有寒冬、安甯、玄英、三冬、九冬等。
3、記月
舊曆月的别稱尤為複雜,而且有種種不同的來曆。歸納起來,每個月的别稱大略如下: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征月、早月、太月、揚月、陬(zōu)月、十三月、春陽、初陽、首陽、孟陽、孟陬、肇(zhào)春、端春、初春、早春、上春、新正、月正、開歲、發歲、肇歲、三之日、孟春、太簇、寅(yǐn)月等。
二月:如月、杏月、麗月、令月、仲陽、四之日,仲鐘、大壯、酣春、仲春、夾鐘、卯(mǎo)月等。
三月:蠶月、桃月、桃浪、花月、嘉月、夬(jué)月、禊(xì)月、桐月、三春、暮春、晚春、杪(miǎo)春、末春、雩(yú)風、季春、姑洗、辰(chén)月等。
四月:乏月、槐月、仲月、麥月、清和月、陰月、餘月、槐夏、首夏、初夏、維夏、正陽、純陽、麥候、孟夏、中呂、巳月等。
五月:蒲月、榴月、臯(gāo)月、惡月、郁蒸、小刑、鳴蜩(tiáo)、仲夏、午月等。
六月:且月、荷月、季月、暑月、伏月、焦月、三夏、暮夏、晚夏、杪夏、極暑、溽暑、溽月、精陽、季夏、林鐘、未月等。
七月:巧月、瓜月、霜月、相月、涼月、初商、肇秋、初秋、首秋、早秋、新秋、上秋、孟秋、夷則、申月等。
八月:壯月、桂月、獲月、正秋、桂秋、仲商、仲秋、南呂、酉月等。
九月:玄月、菊月、詠月、朽月、暮秋、晚秋、杪秋、窮秋、涼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無射、戌月等。
十月:良月、吉月、陰月、露月、正陽月、坤月、小春月、小陽春、開冬、上冬、初冬、孟冬、應鐘、亥月等。
十一月:辜月、葭(jiā)月、寒月、雪月、龍潛月、一之日、中冬、仲冬、黃鐘、子月等。
十二月:冰月、臘月、嘉平月、嚴月、塗月、暮節、星回節、窮節、窮紀、暮歲、暮冬、窮冬、杪冬、嚴冬、殘冬、末冬,二之日,臘冬、季冬、大呂、醜月等。
4、記日
舊曆記日的别稱比較複雜,大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掌握。
(1)三浣(huàn)記日
所謂“三浣”,即上、中、下三浣。每個月的上旬,即一日至十日為上浣;中旬,即十一日至二十日為中浣;下旬,即二十一日至三十日為下浣。如正月初四日,便可記作“正月上浣之四日”;二月十五日,便可記作“二月中浣之五日”;三月二十六日,便可記作“三月下浣之六日”,其餘都可類推。
(2)月相記日
所謂“月相記日”就是根據月亮盈虧的變化記日。每月初叫做“朔”、“旦”、“朔月”,初三叫做“月出(fěi)”,十五叫做“望”,十六叫做“既望”“望後”,每月的最末一日叫做“晦”(huì)。
(3)特殊記日
習俗上對一些特殊的日子給以别稱,如:
正月初一:元日、元旦、元正、元朔、元春、元辰、正朝、三元、改旦、履端等。
正月初二到初十:分别稱為履端二日、履端三日……履端十日。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八:谷日、谷誕。
正月十五:元宵、元夜、元夕、上元、燈節。
二月初一:中和日。
二月初二:龍擡頭。
二月十二:花朝、百花生日。
二月十五:中春。
三月初三:重三、三巳、上巳、上除、禊日、修禊日。
四月初三:展上巳。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陽、端午、重五、重午、午日、菖(chāng)節、蒲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
六月初六:重六、天贶節。
七月初七:七夕、七巧節、星節。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初五:天長節。
八月十五:中秋、秋節。
八月十八:潮頭生日。
九月初九:重陽、重九、菊花節、登高節、老人節。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二十四:交年、小年、媚竈日。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歲。
四、款識的處理
1、款識的位置
根據書法作品的品式,款識的位置安排也有所不同,條幅、屏條、手卷、扇面等上下款一般放在正文之後;中堂橫批和鏡片上下款可以都放在正文之後,也可以分開放在正文的前面和後面。
款識的章法安排要考慮到整幅作品的布局,在書寫正文的時候,就應該把款識的位置和章法考慮好,防止正文把款識的位置擠掉,或給款識留下過空的地方。
2、款識的字體
根據書法作品正文字體的不同,款識的字體也要有所不同,如果正文是行書或草書,款識可以采用與正文相近或相同的字體;如果正文是篆書、隸書或楷書,那麼款識一般采用比較活潑流暢的字體,如行楷、行草等。一般說來,款識的字要比正文寫的更為輕松一些,灑脫一些。
3、款識的字号
款識的字号一般要比正文的字号小一些,但每件作品的情況有所不同,款字究竟小多少,也沒有固定的方法。
款識的字體雖然比正文小,但因為它是承接正文的,除榜書和對聯外,一般不要再換小筆署款,以免影響整篇作品的氣韻。
耐心看完的書友,肯定對你們友收獲,收藏了,以後寫書法的時候再慢慢學習,書友必備。
書法落款中"右祿"什麼意思
其實“右錄”應該是“敬錄”的意思。右,在古代有高級、高等的含義。還有“崇尚,重視”的意思。所以在書法中常常用“右錄”表示尊敬、敬仰。如“右錄唐人李白詩一首”。
1、落款是指書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書寫内容。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處、贈送對象、創作緣由、創作時間、作者姓名字号等。
2、落款有“雙款”“單款”兩種。
雙款是将書贈對象與書寫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為上款,後者為下款。上款寫明作品的名稱、出處、受贈人的姓名;下款記述創作年月、創作地點、作者姓名等。
上款:位置應比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稱呼、謙詞。下款:寫時間、地點、姓名、謙詞。
有下款沒有上款的稱為單款,單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沒有書贈對象,就隻落單款。
3、單款有長款、短款、窮款之分。
長款即在正文出處書寫時間、名号、地點,前面再加上作者創作這幅作品的感想或緣由。一般都是用來補充章法用的。
擴展資料:
書法落款常識
一、稱謂
長輩:吾師、學長、道長、先生、女士。
平輩或小一輩: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賢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學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對書畫或某一方面專長之稱)
關系較親密:學(仁弟)、吾兄(弟)
老師對學生:學(仁弟)、學(仁)棣、賢契、賢弟。
同學:學長、學兄、同窗、同硯、同席。
二、上款客套詞或敬詞
雅屬、雅賞、雅評、雅鑒、雅教、雅正、雅存、珍存、惠存、清鑒、清覽、清品、清屬、清賞、清正、清及、清教、清玩。
鑒可、鑒正、敲正、惠正、賜正、斧正、法正、博鑒、尊鑒、法鑒、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補壁、糊壁、是正、教正、教之、正腕、正舉、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鑒、屬、鑒、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落款
書法落款敬錄是什麼意思
書法落款敬錄意思:尊敬、敬仰。
敬錄一般稱為右錄。右在古代有高級、高等的含義。所以在書法中常常用“右錄”表示尊敬、敬仰。“右錄”一詞一般出現在書法落款中。
古代多在書信、字畫上題字,用毛筆豎寫姓名年月,用以贈送禮物時表明贈送人和受贈人,也為書法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落款能看出一個書家的修養和才識。
書法落款須知:
一、署名:
署名時可以寫姓名全稱,也可以隻寫名不寫姓,或題字與号。
二、謙辭:
寫給長者、專家的作品在姓名之後可以加上書奉,奉書,敬書,恭錄等謙辭。所書作品内容是偉大,領袖的名句或名作,在姓名之後可加敬錄、敬書等謙辭。
三、敬詞:
書法題款用:敬書、拜書、謹書、頓首、囑書、醉書、醉筆、漫筆、戲書、節臨、書、錄、題、筆、寫、臨、篆。
四、篆刻敬詞:
邊款用:刻作、記、制、治石、篆刻。
五、落款稱謂:
1、長輩:吾師、道長、學長、先生、女士(小姐);
2、平輩(或小一輩):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賢兄(弟)、學兄(弟)、道兄、道友、學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對書畫或某一方面有專長之稱);
3、關系較親密:學(仁)弟、吾兄(弟);
4、老師對學生:學(仁)弟、學(仁)棣、賢契、賢弟;
5、同學:學長、學兄、同窗、同硯、同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