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毛筆出鋒3.3是什麼意思
出鋒3.3厘米意思是毛筆筆頭的長度是3.3厘米。
毛筆的選用原則是:小筆不可以寫大字,但彈性好的大筆可以寫小字。鋒毫3cm的毛筆介于中号和小号毛筆之間,最适合寫中等字号以下的字。
小号毛筆。出鋒在2.1cm左右,鋒徑0.5cm左右,适合寫那種如硬币大小的小楷。當然,你要寫四五厘米見方的字也行,隻是那樣會因壓筆過深貼到筆根而容易毀筆,寫完後很難複原,影響毛筆壽命。
中号毛筆。出鋒不超5cm,鋒徑不超1.2cm,這樣的毛筆通常用來寫核桃大小的字。初學顔柳歐趙楷書者,建議使用這樣的中号毛筆書寫。
保養:
毛筆用完後應立即洗淨餘墨,以免筆鋒粘結,宜挂在筆挂上,以保持筆鋒的彈性。如遇積墨粘結或使用新筆,可用溫水浸泡,不可硬性撕散或用開水浸泡,以免斷鋒掉頭,新筆應裝入紙盒或木盒内,并放些樟腦丸,以防蟲蛀,經常晾曬,防止生黴。
(1)啟用新筆,首須開筆。将買回來的筆以溫水泡開,且浸水時間不可太久,至筆鋒全開即可,不可使筆根膠質也化開,否則就會變成“掉毛筆”,毫毛易于脫落。紫毫較硬,宜多浸在水中一些時間。
(2)潤筆是寫字前的必要工作,不可以筆一拿沾墨便要寫字。方法是先以清水将筆毫浸濕,随即提起,也不可久浸,以免筆根之膠化開。之後将筆倒挂,直至筆鋒恢複韌性為止,大概要數十分鐘。筆保存之時必須幹燥,若不經潤筆即書,毫毛經頓挫重按,會變的脆而易斷,彈性不佳。
(3)之後才可開始寫字,這“入墨”也是有很大學問的。為求均勻,且使墨汁能滲進筆毫,須将清水先吸幹,可以筆在吸水紙上輕拖,直至幹為止。所謂“幹”,并非完全幹燥,隻要去水以容墨即可。“筆之着墨三分,不得深浸至毫弱無力也”,墨少則過幹,不能運轉自如,墨多則腰漲無力,皆不佳。
(4)書寫之後則需立即洗筆。墨汁有膠質,若不洗去,筆毫幹後必與墨、膠堅固黏合,要再用時不易化開,且極易折損筆毫。
(5)洗淨之後,先将筆毫餘水吸幹并理順(同入墨之前)。再将筆懸挂于筆架上,可使餘水繼續滴落,至幹燥為止。需注意置于陰涼處陰幹,以保存筆毫原形及特性,不可曝于陽光下。保存筆之要領以幹燥為尚。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毛筆
毛筆的筆鋒是什麼意思
毛筆的筆毫部分隻有筆尖是有彈性的,上方的筆腰則支撐着它的彈性,不論把筆鋒如何打開、鋪展、擰轉,不論處于什麼方向,或寫了多麼粗的筆畫,它還是可以彈起來,回到最初的狀态。就像一把雨傘,可以打開,也可以收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芭蕾舞者的腳尖,能立起來,也能放下去,持續在變換,也一直保持在平衡中,就像我們的筆尖在持續的書寫中不會變形、分叉,失去它最基本的形态。
想想看,如果在書寫的時候,要不停地回去蘸墨,或者去墨碟裡調整筆鋒,那麼書寫就談不上連貫性了。過去那麼多的公文、經書和著作都要依靠書寫留存和傳播,如果不能連續快速書寫,顯然是不适用的。
書寫好的人的毛筆顯得很好用,很靈活,很順暢,蘸一次墨可以寫一行字,而不用不停地蘸墨。
筆的好用與否總是相對的,重要的是,每每一筆寫(按)下去,手還能将它提起來。因為有這個提起來的動作,就不會有過多的墨留在紙上,也可以讓毛筆“彈”回原本的圓錐狀,連續書寫。
筆毫是圓錐狀的,意味着它可以有無數個面,每一個面都可以用于書寫,也都可以回到最初的形态,因此古人有“八面出鋒”的說法,八是個概數,意思就是每一面都是這樣。會寫字的人會根據筆畫的方向,以及上一筆的落點,用筆毫的各個角度來書寫,書寫的效率因此而提高,每一筆的起落之間也有映帶牽連的氣象。
正确的書寫方式叫作“正鋒”,它也可以表示一種線條的質量狀态,其中包含了兩種可能的形式,一種叫中鋒,一種叫側鋒。
“中鋒”是正鋒的基礎,就如蔡邕的描述,“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意思便是書寫的時候,要讓筆尖盡量垂直向下,筆毫的中心始終行進在線條的正中間,壓力會聚焦在筆畫中心,由此向四周延展。所以,中鋒線條的主要特征就是均勻和對稱,有厚實的體積感。秦代的篆書,比如《峄山刻石》中,看到典型的中鋒用筆,其中線條圓實、有厚度,是一種粗細一緻的圓筆線條,所以人們也稱之為“圓筆中鋒”。
看唐代的楷書,會看到顔真卿的書寫方法較魏晉時代有所變化,宇迹顯得厚重敦實,那便是因為他繼承家學,更強調字裡的中鋒用筆,由此而來的點面厚度便呈現出了這種感覺。
也可以這樣理解中鋒:毛筆無論如何動作,都能平衡筆鋒,控制住它的中心,就好像射中靶心一般,即所謂“中”鋒。清末之後,很多書家把中鋒變成了一種絕對的法則,會比較強調“筆筆中鋒”。過于絕對的執着可能是有問題的,但在用筆上,中鋒的确是一個重要的基礎。
正鋒的第二種可能的形武是“側鋒”。中鋒的運筆方式是“鋒行畫中”,側鋒便是“鋒行畫側”筆尖可以偏移方向,不是一直處于筆畫中心,但在質量的挪移中,在動态之中,那個重心始終還是平衡穩定的,這是一種有點微妙的感覺。所以,側鋒不是一種筆鋒徹底偏向一側的狀态,那樣便是病筆了。
相比起來,它的實現比中鋒難度更大一些,後者是一個相對不變的過程,而側鋒則需要保持動勢裡的平衡。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一個舞蹈演員,如果說中鋒是保持中正直立的狀态,那麼側鋒便是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左右前後地做各種動作,但重心始終在中心上,不至于因失去平衡而偏倒,依然保有一種穩定厚實的質感。
側鋒行筆,因為筆尖角度發生了變化,所以呈現出了筆墨輪廓不對稱的方筆形态,在篆書之後發展出的隸書中,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用筆。隸書是一種很典型的用側鋒來塑造線條的書體,《張遷碑》《禮器碑》,還有一些漢簡,都大量呈現了潇灑而富于表現力的中側鋒轉換的技巧。
雖然圓筆和方筆的産生沒有絕對的先後,但在學習方筆之前,打好圓筆的基礎非常重要,因為方筆是在圓筆基礎上的一種衍生。
有人會把中鋒理解為“寫得粗”,但其實這不是粗細的問題,而是一種質地的需求。我們會用“圓、通、厚”來形容好的線條,這樣的狀态來自筆鋒的垂直用力,如果沒有功夫,再粗的線條也是扁平的,手裡功夫在,即便線條細如發絲,也是渾圓有厚度的,有筋骨在裡頭。另外,如果在書寫過程中筆畫失去了平衡和質量,出現失控,就是一種病筆了。
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練習篆書和隸書來奠定最初的線條基礎。以篆書練習圓筆,以隸書練習方筆,它們的風格樸拙高古,在審美上有高度,但在找術上又相對簡單。篆隸就好像練武術時候的樁功和馬步,基本功紮實了,再學後面的書體,相對來說會容易一些,而且之後的楷、行、草等不同書體中蘊含的各種各樣的可能,也都産生于方圓相加的筆法變化之中。
方筆有棱角,見精神,顯得硬朗,圓筆則顯得厚而圓,有一種敦實的質感。
雖然中鋒、側鋒各有共名,但其實是對立統一的兩面,就像手心和手背是一體的一樣。書寫是個變化豐富又歸于平衡的過程,經過了拆分難度的練習階段,寫到後來,每一筆都是又方又圓的,線條在運動中,會始終處于中側鋒的複合變化中,從王義之、王獻之的字到唐代的楷書、行草,無一不是如此。
所以古人說,好的字方圓兼備,有一種中和的美。
毛筆出鋒和口徑是什麼意思
毛筆的出鋒是指筆頭外露的長度,通常以毫米為單位。出鋒決定了毛筆書寫時的大小和粗細,一般來說,較大的出鋒适合寫較大的字,而較小的出鋒則适合寫較小的字。
毛筆的口徑通常是指毛筆筆頭的直徑,也以毫米為單位。口徑決定了毛筆的儲墨量和書寫時的墨量,較大的口徑可以儲存更多的墨水,适合連續書寫;而較小的口徑則适合寫小字或精細的筆畫等。
毛筆出鋒什麼意思
毛筆出鋒的意思是毛筆寫字時點畫開頭或結尾處筆的尖鋒顯露于外,出鋒又稱露鋒。出鋒可以體現點畫間和字與字間的呼應,承接關系,能産生“精神外露,風采煥發有神”的效果。
出峰是書法中專業用語,通常涉及行書和草書。出峰,故名思意就是将峰自然順出,這一動作要領與藏鋒的動作要領截然不同。
毛筆的出鋒、直徑、杆長指什麼都有哪些規格
出鋒:是毛筆筆毛露在外面的長度。
直徑:是筆肚那個地方最粗的直徑。
杆長:就是毛筆杆的長度。
寫多大字,需要不同的規格。
依常用尺寸可以簡單的把毛筆分為:小楷,中楷,大楷。更大的有屏筆、聯筆、鬥筆、植筆等。
依筆毛彈性強弱可分為:軟毫,硬毫,兼毫等。
按用途可分為寫字毛筆、書畫毛筆兩類。
依形狀可分為:圓毫,尖毫等。
依筆鋒的長短可分為:長鋒,中鋒,短鋒。
擴展資料
毛筆的用法及清洗:
1、開筆
用溫水将新筆筆鋒全開或用手指從筆的頂部一點點将毛揉開。在沒能充分掌握好運筆的力度之前時,開筆至多開至筆毫的二分之一,因為寫漢字無需将筆毫展開到筆毫的三分之二,并且此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運筆的流暢。
2、潤筆
使用過的筆再次使用前需用清水将筆毫浸濕,然後将筆倒挂數十分鐘,使筆鋒恢複韌性。
3、入墨
為使墨汁滲進筆毫,須将清水吸幹,可用吸水紙輕拖筆毫。
要注意的是:入墨少,筆不能運轉自如,入墨多反而筆的腰部軟漲無力。
毛筆的保養:
使用後要立即洗筆,洗淨後不要裝上筆套,将餘水吸幹并理順。将筆放在陰涼處倒挂陰幹或用筆簾存放,不可将筆暴曬在陽光下。不要放口中舔毛;不要在寫字繪畫外使用;不能在溶劑裡使用;筆尖套是在運輸中作為保護筆頭使用的,一旦用筆後就不要再裝上,以防筆毛腐爛和出現脫毛現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毛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