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是什麼(景泰藍是什麼材質做的)

biang 中華百科 669

本文目錄

  1. 掐絲琺琅和景泰藍區别是什麼
  2. 景泰藍是什麼材質
  3. 景泰藍是什麼地方的工藝

掐絲琺琅和景泰藍區别是什麼

景泰藍是什麼(景泰藍是什麼材質做的)-第1張圖片

1.掐絲琺琅和景泰藍是同一種工藝。

2.景泰藍是掐絲琺琅的别稱,正式名稱為銅胎掐絲琺琅。

3.清代已将銅胎掐絲琺琅作為一種重要的制品廣泛流傳。

4.掐絲琺琅,又稱嵌琺琅,是在銅胎上用扁銅絲掐成花紋,再填充琺琅釉燒制而成的工藝品。

5.掐絲琺琅是中國著名的特種金屬工藝品,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6.因琺琅釉多采用藍色,掐絲琺琅又稱景泰藍,以其悠久曆史和獨特藝術風格著稱。

景泰藍是什麼材質

問題一:“景泰藍"的主要材料是什麼?景泰藍的原料最開始是紫銅,但随着科技的發展,不同朝代的原料也大不相同,相信許多古董購買者也很是好奇景泰藍主要原料是什麼,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吧!

景泰藍介紹:

景泰藍作為一種美術撫藝品,其制法即于銅器器表面上以各色琺琅質塗成花紋,花紋的四周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再用高火度燒即成。剛從火中取出的景泰藍顔色基本呈黑色,待其冷卻後才顯現出五彩缤紛的樣貌。這項工藝始于明代景泰,而且初創時隻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

制作景泰藍的主要原料是紫銅,也用琺琅。

景泰藍是中國著名的特種工藝品之一。它是用紫銅做胎,在銅胎上用銅絲粘上

各種圖案,然後在銅絲粘成的各種形式的小格子内填上色彩,經過煉焊、打磨等工序,最後入窯燒制而成的色彩明麗的手工藝品。

景泰藍釉料随時代變化。明代景泰藍的主要原料是琺琅料,其顔色有藍、紅、黃、綠、黑、白諸種,使用時再用一種進口的油劑調成糊狀填塗。燒成後的器物釉面肥厚、色澤晶瑩透亮。

清代景泰藍多數不用琺琅,而用彩釉料,其釉面缺少光亮。乾隆時景泰藍的顔色又以黃、白二色最為常見。白為車渠石白,黃是一種幹黃,而後期的黃發綠或發紅。觀賞景泰藍可以獲得獨特的精神享受景泰藍是藝術品,有金屬光亮,不同于瓷器、漆器。和瓷器比,瓷器有陶胎、瓷釉,最好的就是青花瓷,色彩豔麗細膩、光潔。

景泰藍把銅的延展性和釉的特點緊密結合,有的造型莊重大方,有的纖細、複雜高級。俗話說:遠看造型近看花。花紋也有不同風格,花卉、圖案都能用絲工嚴謹細膩地表達各種藝術造型。上釉也能按照造型花紋要求,随位賦彩。

景泰藍藝術中包含了造型藝術、裝飾藝術、環境藝術、空間藝術在其中,所以欣賞方法又與其它不同。而且金屬有金碧輝煌的特點,感到特别珍貴。

家居熱線點評

景泰藍使用的原料随着時代的變換也在改變,而在工藝上也同時進行着改良,相信這種獨有的中國工藝品未來會越來越美輪美奂。

問題二:景泰藍是一種什麼材質?有何運用?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制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接着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的圖案粘出相應的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後再經反複燒結,磨光鍍金而成。景泰藍的制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溶入了傳統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這種銅的琺琅器創始于明代景泰年間,因初創時隻有藍色,故名景泰藍。現代景泰藍已變成了一種工藝品名稱,而不是顔色了。

景泰藍是我國金屬工藝品中的重要品種。制造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景泰藍以紫銅作坯,制成各種造型,再用金線或銅絲掐成各種花,中充琺琅釉,經燒制、磨光、鍍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藍造型特異,制作精美,圖案莊重,色彩富麗,金碧輝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傳統出口工藝品。西安金屬工藝廠是西北生産景泰藍的有名廠家。該廠引進北京景泰藍制作技術,現已能生産多種景泰藍工藝品,其中景泰藍犀牛尊造型生動,制作精美,成為全國工藝美術展覽的珍貴展品。

景泰藍作為一種美術工藝品,其制法即于銅器表面上以各色琺琅質塗成花紋,花紋的四周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再用高火度燒即成。這項工藝始于明代景泰,而且初創時隻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現在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為景泰藍已變為一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顔色的名稱,據說景泰為宣德之子,宣德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景泰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認識極詳,且嗜之極深,隻是對于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顔色方面另别辟蹊徑,以圖出奇制勝。終于有景泰藍的創制。因為事先對顔色的籌謀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後,也極端鐘愛,所有禦用陳飾無不用景泰藍制作,種類之多不可屈數,凡瓷料所能制器無不盡有,成化時期繼承遺業,未改遺風,仍努力燒制,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經曆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仍然燒制,可是都因循成規,虛應故事,在質量上都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媲美。萬曆以後,雖然偶然有燒制,并非象以前設官置廠視為例務,所以以後出品極少。終明代一世,都沒能複興。到清朝乾隆時期,又開始燒制,且品類多,成績好,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後出品物絕不遜色。現今雖有康雍的器物出現,然而細細考究竟與乾隆所制器物沒有什麼不同,實際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卻不是康雍制作的。

大體上說,明代的景泰藍胎的銅質較好,多為紫銅胎,體略顯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銅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紅像寶石紅,綠像松石綠。此時的絲掐得較粗,鍍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邊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豔,并且無砂眼,花紋圖案繁複多樣,但不及明代的文飾生動,鍍金部分金水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國時期景泰藍總體水平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豔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隻有“老天利”,“德興成”,制作的景泰藍工細,質量好。造型多仿古銅器,或仿乾隆時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現在景泰藍的陳設品多,不做實用品。

現在的景泰藍工藝大有提高,造型多樣,紋飾品種繁多,已成為我們與國際友人和親朋好友互相往來的最佳禮品了。但當代人對景泰藍工藝畫的認識還停留在書本,真正欣賞過景泰藍作品的為數不多。

景泰藍的制作

制作精美的景泰藍,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

一、型制作(制胎):将紫銅片按照圖紙要求剪出各種不同形狀,......>>

問題三:“景泰藍”工藝品的主要原料是景泰藍又叫銅胎掐絲琺琅,從名字來看有三部分組成,銅胎,掐絲,琺琅。一般景泰藍胎體的主要原料是高純度的紫銅(又稱紅銅),掐絲則是用細長,寬度為2到5毫米的紫銅絲,顔色和釉料的部分則是用的琺琅釉料,琺琅釉料是多種礦物釉料的合稱,因為宋元時期傳入中國時,用的“佛朗”的諧音,故後世一直稱為“琺琅”,初期的琺琅料都是從國外進口,比較昂貴,但後期慢慢都開始用國産料代替。目前,景泰藍用的琺琅料多為國産礦物料。

問題四:琺琅是屬于什麼材質的琺琅,又稱“佛郎”“法藍“”,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琅一詞源于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H。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H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H。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琅。

問題五:大話2中做景泰藍都需要什麼材料紫銅礦可以提煉景泰藍,做家具需要景泰藍.彩陶土.辛夷花.月挂子

問題六:什麼樣的景泰藍值得收藏呢?李佩卿大師建議,“景泰藍的材質差别并不大,不像玉雕等材質對價值有很大影響。景泰藍的關鍵是工藝和設計,因此收藏時要選擇工藝精緻、有美感、有靈魂的作品;同時也要看設計者和制作者。當然,和其他種類的收藏一樣,景泰藍收藏也是越高端的市場成長空間越大。”

問題七:文章景泰藍按什麼順序來安排材料的 1.答:文章自始至終扣住景泰藍制作過程中手工操作這一特點,不論是在說明每道工序時,還是文章的開頭結尾,都不忘突出這一制作特點。制胎是“打”,掐絲是“粘”,點藍是“填”,燒藍是“燒”,打磨是“磨”,鍍金是“鍍”。開頭點明景泰藍是“手工藝品”,結尾一再強調“全部工作是手工”。文章突出“手工”,贊揚了手工藝工人的聰明才智,辛勤勞動和他們的特殊貢獻。

2.答:景泰藍的工藝程序是,制胎→掐絲→點藍→燒藍→打磨→鍍金。文章嚴格按照景泰藍的六大生産工序依次逐項介紹。所以這篇文章的說明順序完全是說明對象――“景泰藍的制作過程”的客觀反映。就每個工序來說,也是按制作程序來說明的。例如說明“掐絲”這一工序時,依次寫“粘銅絲→燒焊→硫酸煮→清水洗”;說明“點藍”這一工序時,依次寫“研磨色料→篩選色料→填上色料→三填三燒”。在六大工序中,詳寫掐絲和點藍,因為這兩道工序是決定景泰的獨特風格和質量的關鍵工序。在詳寫這兩道關鍵工序時,又能突出其中的重點。例如,寫“掐絲”時,突出了“粘銅絲”(怎樣粘銅絲,為什麼粘銅絲時要用繁筆,粘銅絲是如何艱難);寫“點藍”時,突出“填上色料”(盛色料的工具,舀色料的家夥,色料填在什麼地方,每個小格填多少,什麼時候拿去燒,如何燒,燒了以後又如何填,一共填幾回,燒幾回)。

一部分:詳細請看資料,是葉聖陶老先生的景泰藍的制作的教師教案,很全面的

問題八:掐絲琺琅本身的質地是什麼景泰藍,北京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又稱“工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琅”,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内燒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景泰藍是什麼地方的工藝

景泰藍起源久遠興于明清,是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類之一。今天我們來說說景泰藍是什麼地方的工藝。

詳細内容

1、“景泰藍”這個稱謂最先見于清宮造辦處檔案。清6年(1728)《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五月初五日,據圓明園來貼内稱,本月四日,怡親王郎中海望呈進活計内,奉旨:……琺琅葫蘆式馬褂瓶花紋群仙祝壽,花籃春盛亦俗氣。琺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藍琺琅瓶花不好。欽此。”這一記載,把仿景泰藍時期的琺琅制品稱作“景泰藍琺琅”,這是所見"景泰藍"稱謂的最早文字記錄。

2、景泰藍,亦稱“銅胎掐絲琺琅”,它是一種特種工藝品,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制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将五彩琺琅點填在花紋内,經燒制、磨平鍍金而成。外觀晶瑩潤澤,鮮豔奪目。景泰藍是北京著名的傳統工藝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銅胎掐絲琺琅”制品,已被很多學者所共識。

3、關于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于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制作工藝優點,并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時期,“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釉色均肥,絲工粗犷,飾紋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