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毛筆行書簡介,什麼是毛筆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楷書端正嚴整,筆畫明确,易于識别,但書寫速度較為緩慢;草書縱橫恣肆,意态奔放,但字形高度簡練抽象,一般人難以識别。而行書介于兩者之間,既具有草書的簡便、流動、寫意的特點,又兼具楷書的實用、易于識别的特色,因而受到曆代書家的青睐和推崇,至今仍是人們書寫漢字時應用最多的字體。在行書中,楷法多于草法的稱為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稱為行草。
從目前不斷發現的古代書寫實物和文獻資料來看,行書萌生于東漢時代分隸(已經蘊含有楷書的筆意)的快寫。漢代居正統地位的字體是類似于《禮器碑》的碑版體隸書。這種書體蠶頭燕尾,一絲不苟,裝飾性很強,但書寫速度很慢,而人們在竹、木簡上書寫一些日常文書時,便采取一種相對比較率意的寫法,即具有行書筆意的“簡牍體”。隸書快寫沿着不同的思路發展,還同時産生了章草和楷書。當時三種書體皆屬草創,并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至漢桓、靈帝時,經過劉德升和他的學生鐘繇的整理完善,終于創造出一種為大家認可的新字體—行書。
行書在東晉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産生了衆多的行書大家和不同的風格流派。如果從行書的審美風格和用筆特點來劃分,大緻可以歸納為三個流派:一是以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二王行書流派;二是以唐代書法家顔真卿為代表的行書流派;三是在清代碑學影響下試圖以碑入帖、碑帖兼容的魏碑行書流派,或稱碑派行書。在這三大流派中,以二王流派在書法史上的影響最大,其他兩個流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王氏體系的影響。
王羲之把行書運用得淋漓盡緻,他将行書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在我國的書法史上,行書從出現就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湧現出了王羲之、王獻之、顔真卿、米芾等一大批優秀的書法家,并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書法藝術作品。
行書特點是什麼
行書的特點如下:
1,用筆特點
行書是介于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得比較放縱流動,近于草書的稱行草;寫得比較端正平穩,近于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态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遊絲的痕迹,這就是絲連。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
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緻的,隻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
[1]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2]以欤側代替平整;
[3]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複的點畫;
[4]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與畫的呼應;
[5]以圓轉代替方折;
2,結構特點
大小相兼。就是每個字呈現大小不同,存在着一個字的筆與筆相連,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既有實連,也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
收放結合。一般是線條短的為收,線條長的為放;回鋒為收,側鋒為放;多數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轉換,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體。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宮緊結,凡是框進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劃圈的筆畫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緊壓,行距拉開,跌撲縱躍,蒼勁多姿。
濃淡相融。行書書寫應輕松、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适宜,濃淡相間。和草書差不多,但沒那麼草。
擴展資料:
行書的代表人物:
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卧鳳阙”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唐代顔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而蘇轼的《黃州寒食帖》則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暢達而腴潤。
還有如宋代蘇轼、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孟頫、鮮于樞、康裡巎巎,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李待問、王铎,清代的劉墉、何紹基,近現代的于右任、啟功、李志敏、沙孟海、張辛等,都擅長行書或行草,有不少作品傳世。
天下三大行書,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将《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顔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
還有人将“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稿》是聖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裡程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行書
行書的特征是什麼
草書的特征即是簡約、自由、筆畫連貫、書寫流暢。草書是為了速寫而生,筆畫省之又省、簡而又簡。草書行筆速度快且流暢,因此草書點畫線條多呈圓弧形;同時,草書表現出來有跌宕起伏、縱橫灑脫、神閑張狂之勢,給人一種搖曳生姿、氣勢磅礴之美。草書相對于其他書體更具有鮮明特色,章法變化多端,打破了一般的字距、行距,忽而密不透風、忽而疏可走馬,變化多端,風格大為不同。草書也分為章草、今草、小草、狂草。章草與隸書同類,今草形體更為簡潔、流暢,狂草綜藝奔放。
行書的特征為書體流暢、章法自如、可變可省、點畫連号、方圓交替。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比楷書放縱、比草書收斂。行書行筆自然輕快流暢、虛實相結合、揮灑自如,要做到行筆而不停,着紙而不刻。
楷書的特點在于規矩整齊,是我國現代較為流行的一種書體。楷書形體方正、筆畫筆直,是所有書體中最具方塊字形的,要求在結字的平正、勻稱、飛動、參差中字形方正。楷書要求用筆周到、點畫精嚴,同時又要求神采充實、使轉生動。是最具有實用性的字體,同時也被稱為最難寫好的字體。
隸書具有橫長豎短、字體較扁、結構均衡的特點。隸書是在纂書的基礎上,為了書寫便捷的需要而演變來的,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書寫略微寬扁,給人一種沖突感,具有生命力。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秦隸把秦纂圓轉的筆畫變為方折筆畫,相較于纂書更易于書寫。漢隸筆勢生動、風格多樣,相對于秦隸字體結構更加簡化,結構完全與纂書不同,呈現扁平化的特征。
行書寫法是什麼
上下要對齊:上下結構的字要做到上下重心對齊,不論上寬下窄,還是上窄下寬,其重心要在一條線上。如:重、寶、南、畫等字重心線在豎畫上;又如窗、家、圖等字的重心在點畫上。不對稱的字的重心在交叉點,如:各、要、含、命等字。
以上四點是行書布局謀篇的具體方法,“和諧”則是布局謀篇的整體要求。不論篇幅大小,字數多寡,都是一個統一體,和諧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筆觸和諧統一、間白和諧統一、風格和諧統一、字體和諧統一。
用筆特點: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态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遊絲的痕迹,這就是絲連。
行書楷書的快寫,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緻的,隻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什麼是行書字體
行書字體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
行書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産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字體,是六大字體之一,即篆書字體、隸書字體、草書字體、楷書字體、行書字體和馬書字體。前五種字體産生在古代,馬書字體是當代書法家馬永安獨立創作完成。行書字體是繼楷書之後産生的一種書體,産生在漢代。
行書字體,到了東晉王羲之發展成熟,達到頂峰,兩千年無出左右。唐代理論家張懷瓘《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颍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劉德升小改楷書創造了行書,被稱為“行書之主”。行書相對楷書而言,比在楷書之後。
行書的書寫發展: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行書的名稱始見于西晉衛恒《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鐘(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于劉德升。”唐代張懷瓘《書斷》記載:“行書者,劉德升所作也。
即正書之小僞,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張懷瓘在其《書議》又雲:“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豐坊在《書訣》中則有更為形象的描述:“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
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産生起便深受青睐、廣泛傳播。行書曆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種書體中逐漸占居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