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鄭州綏靖公署是什麼意思
綏靖政策是一種政治策略,通常指通過妥協或讓步來安撫侵略者,以換取短期的和平和安全,這種策略往往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這種政策在曆史上曾被多個國家采用,以應對不同形式的侵略威脅。
在抗日戰争期間,中國曾面臨日本侵略者的威脅,為了争取喘息的時間,中國政府不得不與日本侵略者進行談判。其中,僞政府的出現,就是這一時期的一種特殊産物。這些僞政府通常是由侵略者扶持建立的,目的是分裂和削弱被占領地區的抵抗力量。
鄭州綏靖公署,或許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建立的一個機構。這個公署可能是日本侵略者為了控制中原地區,而扶持建立的一個傀儡政權。它的存在,不僅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複雜性,也揭示了侵略者通過建立傀儡政權來實現其侵略目的的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綏靖政策在當時可能被視為一種無奈的選擇,但從長遠來看,它并未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加速了局勢的惡化。因此,面對侵略者,堅定的抵抗和堅決的反擊才是最有效的應對之道。
在曆史的長河中,綏靖政策逐漸被人們視為一種短視且危險的策略。它不僅未能阻止侵略者的野心,反而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因此,面對侵略和威脅,保持警惕、堅決抵抗才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關鍵。
盡管鄭州綏靖公署的具體情況已難以考證,但它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視。這個機構的存在,既是那段黑暗曆史的一部分,也是對曆史教訓的警示。
總之,綏靖政策雖然在短期内可能看似有效,但從長遠來看,它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面對侵略者,唯有堅定的抵抗和堅決的反擊,才能真正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尊嚴。
綏靖政策是什麼意思
綏靖意思是安撫,使保持地方平靜。
綏靖一詞中國古已有之,最初是安撫、保持地方平靜的意思。張伯倫的綏靖政策最初不是貶義的,這樣翻譯是一般的意譯。隻是最終的效果證明了綏靖的失敗,後來才引申為為求苟安而去做一些違反理性與原則的行為,甚至這種行為裡還有一種非理性的縱容。
綏:安定、安撫。《詩·恒》:“綏萬邦。”“綏靖”一詞,來源于《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績,敬服王命,綏靖四方.”《三國志·薛綜傳》:“綏邊撫裔。”靖:安定。《書·無逸》:“嘉靖殷邦。”
相關信息介紹:
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時期曾設立過多個“綏靖公署”,意圖維護地區局勢。綏靖有保持地方平靜;安撫平定;過去反動政府不顧事理道義,使人民屈從于暴力和強權之下以求安定的意思。
現多用于形容政策性的手段,是一種通過在某些可能導緻戰争的事務上作出讓步來讨好某個咄咄逼人的競争對手的外交政策。
綏靖政策是一種通過在某些可能導緻戰争的事務上作出讓步來讨好某個咄咄逼人的競争對手的外交政策。
綏靖是什麼意思
綏靖,意思是保持地方平靜;安撫平定。
綏,本義是借以登車的繩索,引申為安定、安撫。靖,安定之意。綏靖即以安撫(綏)的手段使局勢安定(靖),又稱為姑息主義。
現多用于形容政策性的手段,是一種通過在某些可能導緻戰争的事務上作出讓步來讨好某個咄咄逼人的競争對手的外交政策。一般用于貶義。拼音:suí jìng。
出處:清代夏燮《中西紀事·粵民義師》:“中外綏靖,不折一兵,不發一矢。”
綏靖的例句
1、綏靖主義是戰争的催化劑。
2、國際社會對其采取的“綏靖”政策讓伊朗核計劃順利進入了第八個年頭,而且到目前為止,伊朗方面仍然沒有釋放任何妥協的信号。
3、那些就此類問題在網上讨論得熱火朝天的學者,一提及“綏靖”、“安撫”就翻白眼,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
4、慕尼黑會議之後,美國的對德政策是綏靖與遏制并存。
5、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日趨失靈,最終被綏靖政策所取代。
為什麼叫綏靖公署
“綏靖”一詞中國自古有之,綏本意是古代登車時手挽的繩索,因為有了繩索,人才會安定下來,故衍生出安撫的含義。靖的意思是安定、穩定、和平。但蔣介石戰勝抗戰後,大量設立綏靖公署,意義更為明确,希望能消滅包括共産黨在内的反對勢力,維持對地方的牢固統治,因此取綏靖公署這個名字。
綏靖公署是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和解放戰争期間,國民黨建立的區域性軍事指揮機構。蔣介石為了進攻人民軍隊,鎮壓革命群衆,劃全國為若幹“綏靖區”,在區域的中心城市設立綏靖公署,除負責指揮軍事外,還負責控制該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
綏靖公署的職權
一、凡屬軍事或綏靖範圍,如“剿匪”、自衛、構築工事與轄境内水陸警察、保安團隊,以及地方自衛武力之調遣,整訓、運用概由綏靖公署辦理;
二、屬于軍事或綏靖以外的一般事項,如組訓民衆,清查戶口,撫輯流亡,救濟難民等事宜,仍歸省政府主辦;
三、地方各級佐治人員、保安團隊、水陸警察、自衛組織,其人事經理,考核撫恤,仍由省政府按向例辦理;
四、綏靖公署直接指揮省政府所屬機關(如專員公署及縣市政府)以基于軍事或綏靖上之急近情事為限;
五、綏靖公署對于一般行政事項,認為有施以特殊措置之必要時,應商請省政府辦理;
六、綏靖公署處理主管事項,與一般行政有關者,或省政府處理主管事項,關涉綏靖權責者,應視其事件之性質,事前會商或事後通知。
抗戰劇裡綏靖軍是什麼意思
綏靖軍實際上就是“皇協軍、僞軍、漢奸”。
以華北綏靖軍為例:
華北治安軍,又名華北綏靖軍,俗稱“皇協軍”,是抗日戰争期間,日軍華北方面軍扶植的一支中國武裝。
1940年,在治安肅正行動結束之後,日軍成功地擴大了在華北的占領區域,縮小了包括八路軍在内的國民革命軍敵後部隊控制區域。為鞏固戰果,日軍決定建立在華北政務委員會的架構下設立中國人組成的親日武裝,以彌補日軍數量的不足,加強對占領區的控制和開發,達到在華北駐軍至少可以在經濟上自給自足的情況,以此應對中國方面“持久戰”的戰略。
1940年1月14日,華北治安軍在北平正式成立,司令齊燮元,其部隊主要指揮人員出自日本人控制的通縣陸軍軍官學校,兵員來自原華北剿共軍以及在日軍占領區招募人員。全軍編制3個集團15000餘人,實際人數5000餘人。3月30日,汪精衛在南京設立臨時政府,華北治安軍改名華北綏靖軍,名義上歸屬汪精衛政府管轄。華北治安軍聲稱自己負責華北地區的治安,但是軍隊實權掌握在各級日軍顧問手中。
治安軍初期負責河北以及山東北部的治安維持工作,1940年底擴軍至5萬餘人後,開始全部配合日軍發動對中國各敵後區域的掃蕩作戰。到1942年,華北治安軍一度發展到12個集團,9萬餘戰鬥人員,戰鬥區域也擴大至包括山西、山東南部的全部華北地區。
1943年,杜錫鈞接替齊燮元任總司令,1945年2月,門緻中接任總司令。抗戰勝利時,華北治安軍共編有13個集團,兵力5.5萬人。
1945年9月,華北治安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九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