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珠山八友指哪八個人 珠山八友的介紹
1、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何許人、畢伯濤、程意亭、劉雨岑。景德鎮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随着清朝國力的衰敗,皇家禦窯廠的衰落,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民間陶瓷藝術家異軍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藝超群的代表人物。
2、珠山八友當時的名稱是“月圓會”,就是禦窯廠停燒以後部份流落到民間的粉彩和瓷版畫的高手。圓會“珠山八友”也可以是指一個畫家群體,在繪畫上他們追求清代中期“揚州八怪”的風骨。“珠山八友”似乎成了一定時期瓷器的代名詞。
珠山八友指哪八個人
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何許人、畢伯濤、程意亭、劉雨岑。景德鎮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随着清朝國力的衰敗,皇家禦窯廠的衰落,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民間陶瓷藝術家異軍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藝超群的代表人物。
珠山八友當時的名稱是“月圓會”,就是禦窯廠停燒以後部份流落到民間的粉彩和瓷版畫的高手。圓會“珠山八友”也可以是指一個畫家群體,在繪畫上他們追求清代中期“揚州八怪”的風骨。“珠山八友”似乎成了一定時期瓷器的代名詞。
擴展資料:“珠山八友”是一個文化現象,這種現象在陶瓷史上是鮮見的,在中國繪畫史上卻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珠山八友”的出現是有特殊的曆史文化背景。在明清以前的陶瓷文化情境中,陶瓷工匠的任務是為統治階級服務,身份和創作沒有自主性,也沒有結社的自然條件,他們的身份就像是受雇者。時序發展到近代,陶瓷工匠的身份得到了極大的自由和釋放,于是他們就像其他文人一樣具備了形成藝術雅集或藝術社團的條件。他們往往有共同的志趣或人生目的。就像王大凡(1888-1961)在《珠山八友雅集圖》中表述的一樣:道義相交信有因,珠山結社志圖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魚蟲獸與人。畫法唯宗南北派,作風不讓東西鄰。聊得此幅留鴻爪,隻當吾侪自寫真。這種帶有自娛意味的直抒胸臆,讓人看到了無奈,也看到了景德鎮瓷業的危機局面。
民國時期小珠山八友是那八個人 其中姓單的全名叫什麼
珠山八友當時的名稱是“月圓會”,就是禦窯廠停燒以後部份流落到民間的粉彩和瓷版畫的高手。這裡的“八友”分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畢伯濤、何許人、程意亭、劉雨岑。
這其中江西人除外,王大凡、何許人和1904年出生八友中最年輕的藝人劉雨岑分别是徽州黟縣、徽州歙縣、和安徽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人。要再算上徐仲南、田鶴仙,珠山八友實則是十個人,這并不前後矛盾。
正如“江西詩派”也并不全是“江西人”一樣,“以味不以形也”。月圓會“珠山八友”也可以是指一個畫家群體,在繪畫上他們追求清代中期“揚州八怪”的風骨。
擴展資料:
“珠山八友”作品概述:
“珠山八友”成員從事瓷畫創作的年代,大約在20世紀初至20世紀60年代。從時間縱向來看,年紀最長者徐仲南、鄧碧珊有20世紀初的作品傳世,自然數量很少。年紀最小者劉雨岑逝世于20世紀60年代末,因此,60年代末也就是“珠山八友”成員作品的時間底線。
由于年紀的長幼以及他們從藝時段的長短,“珠山八友”成員存世作品多少不一,其中徐仲南、王琦、汪野亭;王大凡、田鶴仙、程意亭、劉雨岑作品較多,鄧碧珊、何許人、畢伯濤作品較少。從繪畫領域來看,他們的取向各有不同,然而山水、花鳥、人物一應俱全。
鑒定“珠山八友”瓷畫作品時,除了要把握瓷畫風格、胎質釉色外,還要掌握八友成員從藝過程中的各種背景信息,着力分析每個人各時段作品的面貌。在具體鑒定某個人的某件作品時,筆墨(料)特征、題識印款,是鑒别真僞的關鍵因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人名單
珠山八友人名單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畢伯濤、何許人、程意亭、劉雨岑。
當時朱巴友的名字叫“滿月社”,是粉彩和瓷器版畫的集大成者,有一部分是禦窯廠停燒後流向民間的。“竹山八友”也可以指清中葉一批追求“揚州八怪”風格的畫家。“珠山八友”似乎是某個時期瓷器的代名詞。
景德鎮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随着清朝國力的衰敗,皇家禦窯廠的衰落,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民間陶瓷藝術家異軍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藝超群的代表人物。
景德鎮陶瓷的胎體精細、釉質潤淨、制作規整、品種多樣,特别是顔色釉瓷的精細講究,可以說達到了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地,促進了景德鎮陶瓷藝術的發展。但是,由于官家的統治,又扼殺了景德鎮陶瓷藝術家個性的張揚和發揮,成為了中國景德鎮陶瓷藝術發展的桎梏。
明清兩朝皇家重視景德鎮陶瓷生産,集中全國的人才和物力,保征了皇家官窯景德鎮陶瓷的質量,珠山八友似乎成了一定時期瓷器的代名詞。在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鄧碧珊、劉雨岑、徐仲南、田鶴仙、畢伯濤、何許人等人中,我們發現的是這樣一個群體共同延續了景德鎮瓷器的餘韻,也是他們使得我們在近代景德鎮的瓷業史上找到了一些自信。
景德鎮珠山八友有那幾個人
王琦、王大凡、鄧碧珊、汪野亭、何許人、程意亭、畢佰濤、劉雨岑:
1、王琦,祖籍安徽,後遷居江西信江,字碧珍,号陶迷散人;
2、王大凡,名堃,号希平居土,又号黟山樵子,齋名希平草廬,安徽黟縣人;
3、何許人,字德達,又名處,乳名花子;
4、汪野亭,名平,号元鑒,又号傳芳居土,江西樂平縣人;
5、鄧碧珊,字辟寰,号鐵肩子,江西餘幹縣人,為清末秀才;
6、畢伯濤,名達,号黃山樵子,祖籍歙縣,寄居鄱陽,為清末秀才。
7、程甫,名意亭,字體孚,别号翥山樵子,齋名佩古,江西樂平縣人。
8、劉雨岑,原名玉成,後改雨岑,爾後又改雨城,齋名覺庵,别号澹湖漁,60歲以後号巧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