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楷書法家有哪些(行楷書法家有哪些人)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隸、行、楷、草分别代表哪些書法家
  2. 最著名的古代行書書法家有哪些
  3. 中國行書書法有哪些代表人物

隸、行、楷、草分别代表哪些書法家

隸書代表人物及作品:

金農(1687--1764)字壽門,号冬心,平生别号甚多,達數十種,浙江杭州人,博學多才。工詩詞,精鑒古,富收藏,好遊曆,著述豐。代表作有《冬心詩集》、《冬心随筆》、

草書代表人物及作品:

張旭(約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代表作有《肚痛貼》、《古詩四帖》。

楷書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數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代表作分别為《九成宮醴泉銘》、《多寶塔碑》、《玄秘塔碑》、《膽巴碑》。

行書代表人物及作品:

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卧鳳阙”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唐代顔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而蘇轼的《黃州寒食帖》則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暢達而腴潤。

擴展資料:

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觑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如《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複顔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

六朝人仍習慣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雲:“誕字仲将,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内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

行書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産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于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曆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于占蔔。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書體

最著名的古代行書書法家有哪些

行書是一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那麼最著名的古代行書書法家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最著名的古代行書書法家有哪些

中國古代有許多著名書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蘇轼最為出色。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晉代人,他7歲開始練習書法,後在秦漢書法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風格,作品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是承前啟後的書法家。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難得見,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飛白等體皆能,如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他所書的行楷《蘭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東晉永和九年(353)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契(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衆人飲酒賦詩,彙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緻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将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隻是别人的摹本。

歐陽詢是唐代人,受晉代王羲之的影響,他吸收了北朝碑刻和其他唐代書法家的長處,形成了"險勁"而"平穩"的書法風格。

顔真卿也是唐代人,書法剛健有力,氣勢雄偉,富于創新。柳公權是唐代與顔真卿齊名的書法家,作品受王羲之和顔真卿的影響較大,風格清瘦、秀麗。

蘇轼是宋代大文學家,學問淵博,書法蒼勁、豪放。他不固守于前代書法家的章法,主張"書無常法",同時還主張要有見識,學識豐富才能使書法有長進

張旭唐代大書法家,以草書而聞名,稱他為“草聖”。

蘇轼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顔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

米芾平生于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

行書的書寫起源從什麼時候開始

一、據張懷瓘《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颍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字體。清宋曹雲:“謂行者,即真書之少縱略。後簡易相間而行,如雲行流水,秾纖間出,非真非草,離方遁圓,乃楷隸之捷也。務須結字小疏,映帶安雅,筋力老健,風骨灑落。字雖不連氣候相通,墨縱有馀肥瘠相稱。徐行緩步,令有規矩;左顧右盼,毋乖節目。運用不宜太遲,遲則癡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則窘步失勢。”

二、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雲:“锺繇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凱子,采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簽押發展而來。相聞者,系指筆劄函牍之類。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于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别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衆書寫者,隻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随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南宋姜夔《續書譜·行書》曰:“嘗夷考魏、晉行書,自有一體,與草書不同。大率變真,以便于揮運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雖曰行書,各有定體,縱複晉代諸賢,亦苦不相遠。’《蘭亭序 [1]》及右軍諸帖第一,謝安石、大令諸帖次之,顔、柳、蘇、米,亦後世之可觀者。大要以筆老為貴,少有失誤,亦可輝映。所貴乎稼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态備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須博習,可以兼通。”

按語:行書結字必須具之動勢。方法一,加大橫、豎畫的傾斜度,增強整個字的動勢;二把方形的字傾斜成斜邊形,從險勢中增強字的動勢;三采用倚正相依手法,使字體活潑穩定又不東倒西歪;四采用虛實對比手法,使字體取得動而平衡的要求。除此以外,還要注意字的大小、布白、虛實、粗細、枯潤變化及其用筆特點,這樣寫出來的行書自然會有動勢。同時由于行書運筆的節奏比較快,所以要特别注意筆調的沉着功夫,要縱得出,擒得定,拓得開,留得住。切忌流滑而犯尖薄虛浮之病,特别是寫長撇、懸針等出鋒之筆,收筆時要尖銳飽滿,富有力度和餘勢,不可勢盡力竭,打頭鼠尾滿紙皆是,作虛尖飄忽之狀

中國行書書法有哪些代表人物

01代表人物一:王羲之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行書代表作中最着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卧鳳阙”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

(王羲之真迹)

02代表人物二:顔真卿

唐代顔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顔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顔柳”,被稱為"顔筋柳骨"。

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楷中着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暢達而腴潤。

(祭侄稿)

(自書告身帖)

03代表人物三:蘇轼

蘇轼擅長寫行書、楷書,他的《黃州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

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顔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寒食帖)

(赤壁賦)

04代表人物四:米芾

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牍、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與黃庭堅、蘇轼、蔡襄并稱為“宋四家”。

(米芾筆迹)

05代表人物五:趙孟頫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贊譽很高。篆隸楷草書俱佳,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

他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後世有人将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顔、柳、歐、趙"。

(盧郎中雲夫寄示送盤谷子詩兩章)

(洛神賦)

天下三大行書,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将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顔真卿《祭侄稿》以及蘇轼《寒食帖》與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