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細細品嘗與體會,用一個詞形容
“細細品嘗與體會”用一個詞形容是:耐人尋味
耐人尋味
讀音:[ nài rén xún wèi ]
釋義:耐:禁得起;尋味:探索體味。意味深長,值得人仔細體會琢磨。
出處:
清·張貴勝《遣愁集·卷一·絕倒》:“盧家子年暮而為校書郎‘條眉批’;從對面托出;耐人尋味。”
造句:
一、老人的這些話寓意深長,耐人尋味。
二、回顧建國以來的曆史,很多地方都耐人尋味。
三、老教授講話含蓄幽默,耐人尋味。
四、這真是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
五、咀嚼着一些耐人尋味的話,休會着豪情不盡的生涯。
六、這本書非常有教育意義,讀起來耐人尋味。
七、這篇散文雖然篇幅很短,但揭示出的道理卻耐人尋味。
八、這部電視劇情節龐雜多變,蘊意耐人尋味。
九、這部電影教育意義深刻,耐人尋味。
十、他走時丢下了一句話,不冷不熱,真是耐人尋味。
形容體會的成語
百感交集、熱血沸騰、百端交集、賓至如歸、慷慨激昂。
1、百感交集
【解釋】:感:感想;交:同時發生。各種感觸交織在一起。形容感觸很多,心情複雜。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見此茫茫,不覺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複誰能遣此。”
【譯文】:看到這茫茫,不由得感觸很多,心情複雜,如果難免有情,還有誰能如此。
2、熱血沸騰
【解釋】:比喻激情高漲。
【出自】:劉白羽·現代《紅太陽頌》:“中國的天空在燃燒、大地在流血。不甘心作亡國奴隸的億萬人民滿腔怒火,熱血沸騰。”
3、賓至如歸
【解釋】:賓:客人;至:到;歸:回到家中。客人到這裡就像回到自己家裡一樣。形容招待客人熱情周到。
【出自】:左丘明·春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甯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
【譯文】:客人到這裡就像回到自己家裡一樣,無甯災難,不怕盜賊,但也不用擔心幹燥潮濕。
4、百端交集
【解釋】:無數感想交互彙集,形容感慨萬千。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雲:‘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複誰能遣此!’”
【譯文】:衛玠最初想渡過長江,神色凄慘憔悴,對身邊的人說:“看到這茫茫,不由得無數感想交互彙集,形容感慨萬千,如果難免有情,還有誰能讓這個!
5、慷慨激昂
【解釋】:慷慨:情緒激動;激昂:振奮昂揚。精神振奮,情緒激昂,充滿正氣。
【出自】:漢·李陵《錄别詩》:“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揚。”
【譯文】:精神振奮,情緒激昂,充滿正氣。
文言文怎麼深刻領悟
一.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必要性分析。
《語文新課程标準》中強調:“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内容”可以說,《語文新課程标準》降低了學習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試篇目限定于課本,從道理上講,應該有相當理想的成績,結果卻相反,很出乎意外。
筆者調查了50多位中學語文老師發現,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老師十分注重語句翻譯、記憶,以及進行針對性練習,教學過程嚴謹。然而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認為,這樣學習文言文的過程比較枯燥,效率不高、體會不深,懵懂如學另外一門外語,甚至覺得老師煞費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師的一廂情願,學生隻能“逆來順受”。
學習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處,筆者分析如下:
1、學生離開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文言文确實不像現代文那樣,讓學生一下讀來流暢上口,通曉其意。學生難以接受翻譯斟字酌句的煩瑣,難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達,難以體會古人情感真實豐富的抒發。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谏》中,鄒忌問妻、妾、客同樣一個問題,“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語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變化,卻表達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和不同心理。學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來就與文字、句式較勁,然後急着回答老師“語氣為何不同的原因”的問題,而不在具體故事情境中體會。這樣,文言文理解膚淺呆闆、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穩當牢固。
2、學生離開了文言文運用的情境。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說明了學以緻用情境的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交流不會刻意用文言表達,覺得那是比較迂腐的表現,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證。在教學課堂中,我們老師也可能會忽視經典語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師經常把它形容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的表現,并把它理解為别有用心。但是,此時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記》中就不宜這樣理解。其實,文言文的運用,也需要學生一定的文化品位。由于學生文化素質的限制,學生倒是對新興簡單的網絡語言情有獨鐘,而對文言文的(運用)置之不理。
3、學生離開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豐富的詩畫意蘊,散發着獨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學生似乎不能領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處。例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學生理解了文章的“憂患意識”,“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識,但是,問其憂患意識的現代意義,如何讓自己成為人才,學生一籌莫展、一片茫然。這關鍵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就是要求學生關注當代社會文化生活、關注自身素質涵養,努力在文言文學習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例如“憂患意識”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即讓學生憂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戰争、發展社會中的環境、美好生活中的絕症……讓學生學習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負起傳承優秀文明的責任、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可見,營造文言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學習文言文需要一個良好的情境,同時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是那樣的重要,我們就應該為其進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諷誦而後得之
吟哦諷誦就是要學生放聲朗讀,讀得正确、流暢,抑揚頓挫中将語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讓學生沉浸其中,讀出文章的味道來并有所“得”。“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就是吟哦諷誦精妙呈現。例如:《陳涉世家》中“發闾左适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的反複朗讀中與“發闾左适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進行了區别,對秦興徭役、發民谪戍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鄒忌諷齊王納谏》中齊威王在鄒忌諷谏之後說“善”。一個字簡練精純、運用恰當,表明了齊威王對鄒忌勸谏的肯定,說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所以“善”字讀起來,應在短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威嚴明智,在高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大膽胸襟,一代明君可謂形神逼肖。
2、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針對文言文教學,葉聖陶先生認為:“吟誦的時候,對于讨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内容和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寶貴的一種境界。”陶淵明讀書,“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而“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便是個好例子。在《嶽陽樓記》中我們吟詠着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偉大的政治抱負時,更應體味“先憂後樂”即“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現實意義。在《魚我所欲也》中我們高歌“舍生取義”的神聖時,更應感受曆代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的意志。
通過品味感悟,學生親切地體會,讓文言文學習有滋有味;學生獨特的審美情趣也讓文言文内涵熠熠生輝。同時,學生也将優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臻于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
3、積累貫通而學緻用
歐陽修詩雲:“學既積于心,猶木之敷榮。根本既堅好,蓊郁其幹莖。”(《贈學者》)這首詩告訴我們,讀書做學問要靠長期積累的。學習文言文更要豐富積累,積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累豐富的閱讀感悟等等。積累多時自有貫通處,
貫通豁然必有緻用時。例如:《嶽陽樓記》寫“古仁人之心”表現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情感。在進步學習積累《醉翁亭記》《捕蛇者說》之後,歐陽修的與民同樂、柳宗元的關注民生,使學生對“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悟入木三分。《晏子使楚》寫晏子在楚國受辱,但他以出色的辭令随機應變、以不卑不亢的表現,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結合着神六發射成功、《藤野先生》中的看電影事件等材料,學生深感維護國家尊嚴所肩負的責任。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積累貫通的境界,讓人向往。
三.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原則性把握。
1、興趣參與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隻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才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才能避免文言文學習的枯燥,引導他們領悟作品的内涵。例如: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時,老師先繪聲繪色地講了吳王夫差的故事,情節起伏,集中了學生的思維、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之後,老師讓學生參與讨論了“逆境成才”“順境成才”的問題,學生思考積極、氣氛活潑,學習效果很好。如果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沒有興趣、不去參與讨論分析,他們的學習效果不會太好。
2、形象深刻性。
文言文學習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借助朗讀、表情、動作等外在摹拟,使文言文的情境具體、文言文的意境形象,可以使學生如親臨其境,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從而深刻地領會、消化文言文。例如:學習《出師表》時,我們可以播放電視《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一段劇情,在質樸無華的言辭中,讓學生感受諸葛亮的肺腑真情;在感人至深的情境中,讓學生形象地體味諸葛亮淡泊名利的志趣、臨危受命的忠誠。學習《口技》時,我們可以展現相聲中出色的口技表演,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神奇與真實,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如果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欠乏形象,學習印象就可能不會深刻。
3、文化情感性。
文言文學習對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能讓學生在文化熏陶中提高品味、健全人格、陶冶情感。于是,在學習文言文過程中,我們應努力進行文言文的文化情感教育,在作品中努力尋找深厚的人文情懷和濃烈的民族情感。例如:學習《與朱元思書》時,我們可以深刻感悟“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發現作者淡泊名利、鄙棄世俗的情懷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的諸葛亮産生了共鳴;更發現古人們恬淡的人生志趣,對于如今浮躁的時代、缺乏鄭重之心的學生是多麼的要緊。如果文言文的學習離開了文化情感的熏陶,學生的學習隻會蒼白無力。
其實,學好文言文并非難事,隻要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一、掌握正确的學習方法
1、反複誦讀。宋代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古人是聰明的,幼童入學,老師并不多講理論,而是讓其一遍一遍、踏踏實實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經》、“四書”、“五經”等背得爛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李國濤先生說:“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說。”郭沫若老先生也說,“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由此可見,學習文言文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誦,然後就能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了。
2、字詞積累。學習文言文就像學習外語一樣,沒有足夠的詞彙量,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所以字詞積累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字詞積累分兩大類:實詞積累和虛詞積累。相比較而言,實詞又好記一些,而虛詞是難點,因為文言虛詞意義較抽象,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樣。這時用一些靈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難記憶。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一共有23處用到“而”這個虛詞,我們可将其用法歸納為五種,就比較好記了。
①“溪深而魚肥”,表示并列關系;
②“日出而林霏開”,表示承接關系;
③“雜然而前陳者”,表示修飾關系;
④“飲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遞進關系。
⑤“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表示轉折關系。
3、語法歸納。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後置、古今異義等弄得學生暈頭轉向,怎麼辦?我們不如用歸納法将它們分類總結,可畫一簡表,将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疑問句、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變式句分門别類标在表中,這樣一目了然,記憶起來就很容易了。
二、樹立正确的學習态度。
1、喜愛文言,培養興趣。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幹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無論是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文言文是淵源流長的瑰麗财富,我們不懂它,又如何領略中國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其次,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和典故絕大部分來自文言文。例如:緣木求魚(盂子·粱惠王上)、遠交近攻(《戰國策,秦策三》)、因噎廢食(《呂氏春秋·蕩兵》)、平易近人(《史記·魯周公世家》)……這些脍炙人口、詞簡意達的成語皆來自文言文,更不必說“事後諸葛亮”、“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樣的典故了。再次,文言文中蘊含豐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又能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世:《鄒忌諷齊王納谏》告訴我們對于别人的贊美要頭腦冷靜,仔細分析;而《谏太宗十思疏》則告誡我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言文的益處遠遠不隻這些,“學習的最好刺激,乃對所學材料的舉,”,隻有從心底裡喜歡上了文言文,才能學好它。
2、克服懶惰,“勤”字當頭。“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的苦和勤在學習文言文上尤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誦,密密麻麻的注釋要一一背會,頻頻出現的語法要條條掌握,沒有“勤”是斷然不行的,學習文言文最大的敵人是懶惰,隻有勤背勤記勤寫的同學才能學好它。
怎麼樣,這樣一座寶庫——文言文,你去開掘,隻要做到以上兩方面,文言文其實并不難學,不是嗎
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删、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号、年号、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删”,就是删除。删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哙。“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餘"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随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形容深有體會的成語
形容深有體會的成語:
1、感同身受[gǎn tóng shēn shòu]
【釋義】:感:感激;身:親身。心裡很感激,就象自己親身領受到一樣。現在多比喻雖未親身經曆,卻如同親身經曆過一般。
【出處】:《晚清文學叢鈔·轟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萬事求二兄代為照顧,感同身受。”
【造句】: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對玉樹經曆的苦難的同胞們感同身受。
【近義詞】:無微不至
【反義詞】:漠不關心
2、刻骨銘心[kè gǔ míng xīn]
【釋義】: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
【出處】: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心刻骨。”
【造句】:老師的諄諄教誨,我将~,永志不忘。
【近義詞】:念念不忘銘肌镂骨刻饑刻骨沒世不忘銘刻心骨銘心刻骨銘心镂骨镂心刻骨镂骨銘心镌骨銘心
【反義詞】浮光掠影過眼煙雲
指讀書時慢慢的去體會,品味,也可以用什麼詞語形容
一、深思熟慮:深入地反複地考慮。
出處:《策别第九》:“而其人亦得深思熟慮,不過十年,将必有卓然可觀者也。”
翻譯:而這個人也有深入地反複地考慮,不用十年,将必然有客觀的發展。
二、冥思苦想:指絞盡腦汁,苦思苦想。
引證:《十月》:“這會兒你在這兒冥思苦想”
三、思前想後:形容前前後後地反複思考。
出處:《封神演義》:太師十分不樂;一路上思前想後。
翻譯:太師十分不高興,一路上前前後後地反複思考。
四、絞盡腦汁費盡心思。
引證:《四世同堂》:“唯其如此;他才更能顯出絞盡腦汁的樣子;替她思索。”
五、深謀遠慮計劃得周密,考慮得久遠。
出處:《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
翻譯:計劃得周密,考慮得久遠,是行軍用兵的道理。